許婧 陳江



摘要:2019年11月中國正式進入5G時代,更高的工作效率將成為新常態。通過分析我國地鐵標識現狀與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公共交通識別系統應達成“統一性”與提高“效率意識”的思考,為我國各城市的地鐵標識進行統一化設計提出一定的建議與指導,進一步新城推動社會形成系統的、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務思維。
關鍵詞:5G時代公共識別系統地鐵標識效率意識系統性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1-0153-03
引言
我國從1997年到2007年,十年的時間里中國鐵路經過了六次大提速,是一次次質的飛躍,每一次提速都體現著效率的提升。至2009年,全程1069千米的武漢至廣州高速客運專線通車,標志著中國內地正式進入高鐵時代,各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不斷增多。2019年12月30日,世界上首條時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鐵一京張高鐵正式通車,開啟了世界智能高鐵的先河。從“四縱四橫”發展到“八縱八橫”,地域之間被拉近了,乘坐高鐵朝發夕至,形成了不少“一小時生活圈”。隨著人們頻繁地在不同城市之間進行地域轉換,公共交通系統之間的互通互換也需要達成效率的協調性。從改革開放之前的“一城一線”,到如今39個城市開通地鐵,已經擁有了185條線路,里程增加了249倍之多,穩居世界第一。根據筆者近幾年的外出活動中,感受到一天之內在幾個大中城市之間轉換已經成為現實,也將成為未來商務出行的新常態。“地鐵一高鐵一地鐵”的這種出行交通模式非常典型,城市交通標作為城市信息的載體,然而,各城市的地鐵標識各自獨立,讓人眼花繚亂,無法讓出行者在視覺信息的獲得上有“直觀快捷”和“熟悉感”,導致地域轉換以后,在不同公共交通系統之間產生了效率斷層。筆者嘗試站在專業角度去看待這一切,這現象與當前強調高效率的設計發展理念不相匹配,也是筆者此次闡述本文的目的。
一、國內地鐵標識系統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國內地鐵標識系統的現狀
在54年前,中國第一條地鐵在北京投入運營。近20年來,伴隨著交通方式的不斷提速,傳統的城市發展格局被打破,“建軌道即建城市”已成世界共識。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軌道交通已成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交通運輸系統的發展是帶動智能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在2019年國慶前夕,伴隨著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投運,連接北京中心城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快速軌道交通專線也正式通車,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的總工程師楊廣武曾在報道中提到,與大興國際機場配套的軌道專線是立足當下,是前瞻未來的,并一再強調要以“高鐵標準”來建地鐵的要求。
如今,“八縱八橫”的高鐵朝發夕至,形成了不少“一小時生活圈”,這也讓“地鐵一高鐵一一地鐵”的這種出行交通模式成為典型。我國有39個城市開通地鐵,擁有185條線路,里程世界第一,人流量也是世界第一。但是由于地鐵的公共交通屬性與公益性特征,地鐵信息符號化與和符號解讀的交互作用無法達成一致,使得乘客在識別中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二)國內地鐵標識系統存在問題
根據大量的實地考察與資料整理中可以感受到39個城市各自呈現出了39種地鐵標志(logo),如圖1是列舉出來的部分城市地鐵標志。這些標志設計非常好看、有創意。但是,當我們出差辦事的時候,一周內在五個不同城市之間轉換,則要對五個完全不同的地鐵標志信息進行處理,這種情況會導致出行者對標識識別信息接應不暇,影響出行效率和幸福感。地鐵軌道交通站內外的各種商業標志原本就形形色色,環境內的地鐵標志、方位指示牌、轉換乘信息、警示標識等公共標識,大部分都是需要乘客在移動中邊閱讀邊理解的。可見,當下的地鐵標識缺乏信息傳遞的直觀性,引導性。
在日常出行中,我們能夠在途中觀察到諸多的道路公共標識。例如,高速路的指示牌、飛機場、高鐵站的地標引導等(圖2),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實現了高度的元素統一,鮮明的綠色與藍色路牌以及景點標識,哪里是國道省道,哪里是高速公路,遠遠望去標識十分清晰。這種標準化的設置,就如同考駕照的時候,我們需要對交通標識做出快速反應,全中國使用統一整齊的標識使得駕駛員能夠在駕駛過程中一目了然,這是符合駕駛環境下的操作習慣的設計。標識的統一、規范,才能讓城市的人在移動生活中對信息接收更加高效、快速,同時,最大程度上保證了龐大又密集的人群在城市間有序地生活著。
二、識別系統中標識與標志的概念差異
面對上述國內地鐵公共識別系統所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社會中大家對“標識”與“標志(logo)”概念的含糊,以及在正確使用與表達信息方面存在問題。“標識”更注重“內容清晰明白,主要發揮指引的作用”,需要大眾化認知;而“標志(logo)”趨向于突出個性,獨一無二,有典型的個性化認知。
簡單舉個例子,比如:飛機場的引導標識(圖3),它適用于全國的所有機場,他的作用就是讓我們一看就明白往哪里走可以到達目的地,符號全國統一,一目了然,不需要多花時間去對圖像做出分析思考,這就是公共標識的目的意義。又比如,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的標志(logo)(圖4),它只適用于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其標志由Air的首字母“A”作為主要圖形符號,A的優美的線條構成了飛機機身的形狀,與下面的BAIYUNPORT形成了簡約明了的標志效果。再比如,各地旅游景點的指引標識和景點本身的標志(logo),之前旅游景點的指示牌符號多樣,每處都用景區自己的標志,讓自駕游者看起來很費力。早在2007年,長三角的旅游景區實現了全國旅游行業內,首項覆蓋長三角區域的標識統一標準,分別統一設置了寺廟類(圖5)、科普館類、江南古鎮類、農家樂類、生態濕地類等七大類旅游景區(點)圖形符號。如今,當我們在公路上快速行駛,對風景名勝區的標識清晰可辨(如圖6)。而當我們踏入景區大門時,映入眼簾的才是這個景區專屬的特色標志(圖7)。由此對比中可以看出,“標識”應該是直觀清楚的,而“標志”是獨特個性化的,是需要進一步慢慢解讀的。所以,當前出現的公共標識不直觀、不清晰的主要原因,正是這種對于“強調個性的個體存在感意識”與“注重共性的公共服務意識”兩種理念缺乏協調的結果。
個城市的形象宣傳固然必要,但是“個性”與“創新”可以表現在地鐵交通系統的其他方面,比如進站口的設計、地鐵站臺內的設計、地鐵車廂內部的設計以及地鐵周邊的設計等,可以適當地發揮創造力,展現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歷史底蘊以及服務理念。對于地鐵的標識指引,我們應該轉化設計思維,實現全國各城市地鐵標識的規范統一,更多地將重心放在貼心服務和質量服務的思路上,提升出行效率,體現以人文本的公共服務理念。
社會發展不斷加快,我國地鐵的運營里程已經超過5800公里,軌道交通的日運輸量之大,甚至可以達到30000至70000人次/小時。面對這種飛速發展的狀態,我們如何才能夠保證公共空間內龐大的、陌生的人流能夠有序、高效地出行,正是這個5G時代背景下“速度的飛躍”,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新課題。
三、地鐵識別系統的個性化現象思考
(一)識別系統中個性化現象思考
當前是一個鼓勵創造力與創意新想法的時代,也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在不同的領域內,人們積極地貢獻創意想法,不同程度地帶動了設計元素的多樣化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態。但是,對于地鐵標識這種公共標識系統的設計來說,目前形成“一城一個標識”此類個性化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對信息傳遞及應用理解的偏差。事實上,在識別系統領域中個性化的運用并非僅僅如此簡單,我們出行在尋找地鐵標識,就應該需要像尋找麥當勞這種快餐連鎖店一樣的方便快捷,因為不管我們來到哪個城市,這金黃色的大字母“M”在任何環境下,都是如此的清晰可辨(圖8)。對于一個初來乍到的乘客說,如果在尋找、接收并最終適應“新符號”的過程中,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那么眼花繚亂的標識必將導致了乘客信息處理的滯后現象。
在全國高速公路的運行中,它們的標識指引是一致的,而在途中那些屬于不同運營商的路段,他們的休息站風格特點、服務模式、管理理念等都是各不相同的,體現了不同運營商的個性,深刻地體現的出一種“一致性”與“個性化”的協調關系。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麥當勞的標志十分醒目,無論哪個城市、無論白天黑夜,一目了然,它體現的是連鎖店標識帶給人們直觀快捷的指引作用。我們甚至可以把地鐵交通系統大膽想象成“軌道服務連鎖”系統,讓頻繁城市轉換的旅客們減少陌生感,更多得去營造一種“賓至如歸”的溫馨感。從長遠發展來說,全國地鐵標識實現統一,與當前注重效率的時代趨勢相匹配,也必將推動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統一標識系統下的個性化應用
對于統一標識系統下的個性化現象,可以將個性化需求體現在軟件
和硬件上做出特色。在硬件上,可以展示在地鐵出入口建筑空間設計、地鐵站臺設計、車體以及車廂內部的裝潢設計上。比如,香港的地鐵站設計(圖9),每個站點沒有過多的裝飾,不同站點有不同的代表色,讓你不會混淆站點。站臺的個性化設計,在廣州這座一線城市也有不錯的呈現,例如,四號線的南沙客運港站(圖10),由玻利維亞藍花崗巖石材鋪成的地板,四周投影出翻涌的波光,充滿科技感與前衛感;六號線的動物園站(圖11),由水泥制成的天花板與柱子,并營造出動物樂園的氛圍,被稱為最有氣氛的地鐵站;還有著名的南海神廟站(圖12),因地處歷史悠久的南海神廟旁,以歷史為主題,通過大量的山水石,來展現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歷史風貌....具備特色的站臺設計還有很多,在展示城市形象的同時,也讓廣大出行者充分地感受這座城市的商業氣氛、歷史文化與時代審美。如今,很多具有特色的地鐵站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縮影。
個性化的另一個表現,可以在軟件方面彰顯出來,“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城市的有著不同的地域人文,也必定產生了不同其他城市的服務模式與管理理念,這種個性化的展現,必將給乘客留下另一種深刻的印象。
地鐵空間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公共空間,要滿足公眾的出行需求,體現出便捷性和舒適性,必須加快完善我國地鐵的識別系統與品牌形象,形成一定的系統性,充分體現公共服務理念。
四、統一地鐵標識,提升標識的效率作用
當前中國,交通人口的流動效率與城市間的交流日益緊密,為了打造高質量、高效率的出行體驗,我們開始關注軌道交通里基礎建設不協調的部分。據觀察和了解,地鐵出入口多數經過一個城市較為繁華的地段,商業氣氛中充滿各種各樣的商業標志,人們被社會環境帶來的信息多元化所干預的同時,也很可能陷入信息迷失。地鐵標識的視覺表達過于追求個性,對初來乍到的乘客來說,這種看似“特色鮮明”的設計呈現,恰恰忽略了作為一個公共標識所應具備的特質,圖形信息的理解缺乏直觀快捷,信息傳達的準確性、高效性無法得到很好的體現。
如何滿足各乘客高效率的出行需求?筆者認為,突出地鐵作為公共交通的基本特征,對全國地鐵標志元素的運用達成統一形象,并在視覺上滿足易于識別、信息準確、標準化的設計要求。公共交通的標識并非將個性化作為設計重點,而是為了突出普遍特征,應該著眼于在信息復雜的大環境中如何快速定位、傳達信息、準確指引的基礎功能。
當前,我國已經有39個城市開通了地鐵軌道交通,呈現出39種地鐵標志(logo),導致來到不同城市的乘客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辨認當地的地鐵標識。但其實,識別系統的設計應該在現有的車站內,設置標準化的、統一的、內容明晰的標識,以方便乘客。或許,個性化的設計沒有必要表現在這里。在2014年3月,廣州市地下鐵道公司發布了招標公告,對于城市地鐵中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一、二、三、四、五、八號線以及廣佛線進行全面整改,在地鐵站外的導向牌上統一加上了“地鐵國標”的標識,相比各個城市個性化的地鐵標志,國標標識的內容清晰明白,更容易發揮引導(指引)的作用。這是廣州政府基于公共服務意識的對地鐵標識的一次有意義的、有目的調整行為。但是,在實際的導向牌中,依舊可見廣州地鐵標志為鮮明的黃色,而國標的設置并不顯眼(圖13),這對于全國地鐵站外的標識來說,還沒有完全實現協調統一的狀態。公共識別系統所要求的統一性與高效性,需要保證其清晰可辨、標準化設置,確保在龐大的人流中能一目了然。
當今社會,高效率和信息化是時代的關鍵詞。地鐵標識不只是一個符號,更是一個完整的識別系統表達,保持地鐵標志的協調統一是體現效率意識的關鍵,使得城市識別系統更加完善。39個城市的地鐵站沒有必要突出39個地鐵標志。
首先,我們可以將國家早期設置的標準統一用作全國地鐵的標識指引(圖14),并且可以將每個城市自己的地鐵標志設置在該國家統一標識的下方,或者設置在地鐵車廂外部或站臺相關位置。國標圖形雖然不像某些城市標志那么個性簡約,但它的意義不在于“個性”,而是在于“直觀可辨”。當然,也可以嘗試通過全國性設計比賽,甄選出優秀的圖標并進行投票,最終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作為全國地鐵通用型標識。
正如名言所說:最美的永遠只有一個。在全國39個城市的地鐵Logo中,歸納概括出一個代表中國城市地鐵的標識,這個集美感、易辨與專業性的標識,而這種有序、統一帶來的美感,必將讓廣大的出行群體體驗到更好的秩序感與高效性,當你踏足陌生的城市,地鐵“熟悉的標識”時刻讓你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馨感與幸福感。城市標識系統隨著城市功能的不斷轉變而日益成型、成熟,標識系統中所傳達的規范化、系統化、專業化將是城市標識系統發展完善的結果,也必將成為標識系統不斷改善的一個指導原則。
結語
“地鐵一高鐵一地鐵”的出現模式、“一小時生活圈”的時空概念,5G時代的來臨,我們在感受著新時代的效率。時代的發展是不斷在合理與不合理、適應與不適應的諸多觀念沖撞中體現出智慧與動力。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幸福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實惠與最直接的感受,如何在這個大時代下,設計師們展示出該有的設計擔當,做到“設計指向未來、改變生活”,新時代下有更多新的課題等待我們設計師展示出新的風采。
筆者從設計的角度,剖析國內地鐵標識的設計與應用現狀并提出問題,站在更加高效與系統化的層面上去解決問題,旨在讓國內的城市地鐵標識系統實現一體化,充分提高公共服務意識與效率意識,優化乘客的出行需求,提升人們的幸福感。立足美感營造、效率追求與人文關懷的多向維度,著眼視覺數字體系的規范化一體化,著眼于“全國一盤棋”,旨在向社會傳遞更加包容的、高效的、有序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吳亞錦,國內地鐵標志設計的共性與個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2(11):72.
【2】許平,城市公共交通識別系統與設計意識一小議北京市地鐵識別系統的不足【】.裝飾,2010(06):129-130.
【3】王秋軍,地鐵公共環境交通識別系統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39.
【4】陳瑾,圖標在地鐵導向標識形象系統中的設計與應用【J】.藝術品鑒,2019(36):77-78.
【5】湯雅莉,地鐵站域空間標識系統的地域性體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6】鄒一了,未來城市標識系統的發展方向【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5(0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