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峰 覃會優



摘要:探索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思路和創新方法,緩解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瀕危狀態。打造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特色文創品牌,提升布依族文化知名度。對望謨布依族文化與藍靛染工藝概況進行整理,分析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現狀。借鑒優秀設計案例,結合新時代消費需求,總結創新設計方法與思路。結合文化梳理、核心素材提取、多學科融合等思路,重構視覺元素與概念元素,綜合提升文創產品的民族感和現代性。采取樹立品牌意識、拓寬傳播渠道等方法,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結論為包括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在內的傳統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提供新思路與新方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稱“非遺”)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非遺”視角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傳統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思路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1)02-0038-03
引言
貴州省為進一步深入開展“非遺”的保護和發展工作,結合國家提出的“非遺”保護“十六字”指導方針,于2014年又頒布了《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為“非遺”文創設計指明了方向。規劃指出在開展“非遺”資源深度調查的基礎上,探索文化創意與延伸品的設計研發工作,助推民族品牌建立。望謨縣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源于群眾日常生產生活,是區域文化、民族風情、民俗活動等民族文化最重要且最直接載體。因現代工業發展等因素的沖擊,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傳承與發展情況堪憂,瀕危趨勢凸顯,雖然相關文創產品遍地開花,但文創產品缺乏文化內涵與設計方法,無法很好地體現民族感與現代性。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非遺”視角下的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創新設計思路,期望以此加強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核心競爭力,促進傳統工藝活態傳承、推動“非遺”產業進步。
一、望謨布依族文化與藍靛染工藝概況
望謨縣位于貴州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部,地處貴州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望謨境內布依族是生息、繁衍于北盤江下游以東和紅水河下游以北這個地區的土著民族。稻作農耕是布依族傳統的生計方式,長期以山為伴,以水為鄰造就布依族人柔順、溫和的民族性格,其內在的精神世界有著堅強的民族氣質作為精神支柱。勤勞智慧的望謨布依族人民,依托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獨特的生態環境創造了布依族藍靛染等多項傳統工藝。
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并于2015年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已流傳千年,早在宋代《宋會要輯稿》中,便有記載布依族盛產蠟染斑布的景象。《望謨縣志》記載,望謨布依族人家都有軋棉機、紡車、木質織布機,備有藍靛染缸。他們自己種棉、麻,自己紡紗織布凹。通過將藍靛草浸泡發酵,加入土堿、石灰等材料促進沉淀,形成藍靛染料,加入高度酒和水形成染液,再將白布或白線浸入染缸,并根據浸染的次數和時間染成月白、月藍、藍、深藍等色,具有一定驅蚊防蟲功效。他們的藍靛染技藝與周邊冊亨縣、貞豐縣大體相同,但工序更為繁多,技藝要求更高,產品不易掉色。不同的織布工藝可將染成的線織成花格布、芝麻布、花椒布等紋路【2】,是日常生產生活和禮品饋贈的絕佳選擇。布依族藍靛染工藝顯示出傳統性、區域性、實用性、民族性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經濟、社會、審美、保健和教育等價值。但因制作繁瑣,成本高,受工業化產品沖擊嚴重,逐漸走向瀕危,呈現工藝流失、布料掉色、文化內涵缺失、創新力不足等狀態。相關保護主體通過傳承人改善工藝流程,相關企業開發文創產品,專家學者提出拓寬文創產品應用范圍2等方法,來改變這一現狀。
二、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現狀
(一)設計概況
通過對望謨地區布依族相關的服裝工坊與文化創意公司進行實地調查,深入研究相關文創產業與文創產品的設計與發展現狀(圖1),分析現有文創設計相關問題,得出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已經開始流失,引發文創產品整體辨識度不高,原創程度較弱,文化內涵層面的挖掘不夠深入,表達方式不夠豐富等問題。
1.服裝工坊占據主流:望謨縣內與藍靛染工藝相關企業工坊主要以服裝加工廠為主,例如望謨縣打易鎮新屯村欣鑫服裝廠和韋氏服飾加工廠,其生產規模相對較小,員工3-7人左右,主營制作相關布依族傳統服飾,消費群體為為本地中年為主。相關輔料來源于國內各大批發市場,男裝以藍白格紋為主,女裝包含龍圖騰、植物圖騰與幾何圖騰等。而經走訪調查,員工對縫制輔料和花紋的含義了解較弱,款式設計由流水線員工自我設計,低價產品占據市場主流。其服飾和文創產品逐漸脫離布依族傳統意味,在其制作的“布依族傳統服裝”上出現與布依族不相關的結構或紋樣,村內作坊受現代文化沖擊嚴重。表面望謨布依族文化從村級就開始流失,對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的保護與發展已經迫在眉睫。
2.創意產業已有萌芽: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起步較晚,受到周邊諸如興義市布谷鳥服飾有限公司、都勻市吾土吾生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荔波縣的布依布染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等文創企業的啟發,望謨縣本地青年王女士成立了山谷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周邊縣市的文創企業具有一定品牌意識,其產品主要以布依族藍靛染服飾類文創產品為主,文創產品成熟度較高,已開發少量系列化文創產品。而山谷花的文創產品設計尚處在創意磨合期,其服裝類文創產品具有一定民族文化挖掘意識,紋飾、造型從老舊服飾中提取。但在創意上,對于多重文化符號的提取與轉譯能力還不夠高,多以元素拼貼為主,材料載體突破意識還不夠強,系列化產品還不夠多。
(二)問題分析
1.傳統工藝流失,辨識度有待提升:傳統手工染布行業缺乏商業化意識,設計感也不強,整體呈現高成本低利潤的狀態,大量布依族人為謀求更美好生活外出打工,藍靛染工藝的傳承情況堪憂。傳統染布工作的日趨衰落,引發了工藝流程與紋樣造型的流失。因對染布時間、溫度以及染布次數等細節的忽視,部分產品出現了脫色、上色困難等情況。僅有部分高齡手藝人了解現存藍靛染圖案蘊含的象征意義、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不利于文創產品的創作。又因外出打工的布依族人受到外界文化影響,在后期回鄉從事布依族布料印染與服飾制作時,將其他民族好看的圖案符號隨意堆砌應用,失去本族的特征,產生負面效果,布依族文化的原真性難以保持。
2.原創程度較弱,創新力有待加強:當前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處于起始階段,缺少系統化、現代化的設計理論指導。傳統服飾床單類產品占據了藍靛染工藝相關產品的主要銷量,文創產品市場占有率較低。雖整體文創設計從業人員年齡不大,有一定創造意識,但缺少專業的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在其設計模式與載體應用上創意性較弱,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文創產品以圖案拼貼為主,將現有的文化符號、圖案直接附加在常見載體上,結合方式生硬,設計方法簡單。呈現低開發成本,低溢價的狀態,產品吸引力低,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推動力小。又因缺少與相關傳承人、專家學者的聯絡與溝通,部分文創產品即無民族性又無現代感,與周邊城市同類產品相似度較高,無法凸顯其差異性。
3.文化內涵挖掘弱,表達方式有待豐富:在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相關的幾何圖案、自然圖案、圖騰圖案應用不充分,同時一些故事情節、民俗活動等非視覺化元素在文創產品中也少有出現,對望謨布依族特色文化內涵挖掘意識還不夠高。主流產品服飾布料為主,多載體多材料的應用意識不強,多樣化的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文創產品不多。文創產品應用的品種和形式多是掛件、杯子、抱枕、筆記本、手機殼等常見載體,裝飾圖形和物質載體結合方式上缺乏創新性,消費者很難從這些文創產品設計中感受到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的文化內涵。同時,現有宣傳銷售渠道不完善,線上宣傳方式缺乏多樣化,線下銷售體驗渠道不完善,文化傳達方式有待豐富。
三、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思路
(一)借鑒優秀案例經驗,結合新時代,了解文創產品設計方法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形成特色產業,既要傳承自身的固有風格與原有的優勢,還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融合與創新,不斷推出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方能得到市場的認可4。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所涉及的問題較為復雜,可以通過研究優秀文化創意產品設計案例,了解其文化符號挖掘、設計元素提煉的思路與方法,為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的設計提供方法上的啟示,實現文創產品的可持續發展。
1.優秀設計案例分析:例如,昆“戲”系列產品(圖2)是根據昆劇劇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挑出其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與服飾造型元素,進行幾何化設計。基于成本與目標人群以及設計學、結構力學、傳播學等學科綜合考量下,突破常規載體,使用木質材料,并以積木的形式進行結構設計,使其各個部件在組合成人物后依舊能立起來,富于趣味性。是其更容易被現代年輕人接受。在人物造型上參考了人物在戲劇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臺服飾、配件包括其動作,制作成可供兒童審美開發以及成年人休閑、擺飾的功能。
又如,江南百景圖游戲(圖3)基于明朝時期的著名人物、文化特色、地理環境、產業特色、景觀樣式等方面構建游戲,并以手繪形式表現出來游戲地圖原型為明朝江南地區,其中有不同的城市。玩家開局位于應天府之中,隨后通過任務可以進入到蘇州府。在藝術設計的基礎上,結合軟件技術、策劃、傳播學等學科。玩家將夢回明朝江南地區,成為城市的設計師,描繪藍圖、興造建筑、規劃布局,經營賺錢。
2.新時代消費趨勢與需求分析: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傾向于低成本高質量的工業化生活必需品,藍靛染工藝商品的潛在消費群體注重的是實用功能之外的附加屬性。相關學者指出:文化產品消費方向,從伴隨著以功能型消費為主導的理性消費,到以滿足型消費為主導的感性消費,再到以體驗型消費為主導的后感性時代5。由此可見,新時代感性消費群體,一方面希望通過購買望謨布依族藍靛染文創產品來滿足自身對于審美情趣、文化氛圍和思想情感的追求,將文創產品視為一種精神寄托。另一方面,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自身攜帶的文化屬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喚醒消費者內心的民族情懷,提升對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的認知度。
基于案例啟示,進行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需基于新時代消費趨勢與需求,進行深入的文化梳理,提取代表性的設計元素,大膽嘗試六感分析和多學科融合,選擇適合的載體進行創新性應用,是較為有效的方法(如圖4)。
(二)深入梳理文化、提取核心素材、多學科融合,提升文創產品時尚性
1.文化梳理與元素提取: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創設計之根,通過田野調查、文獻研究等方法,全面梳理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化,有助于提升文創產品的民族感與文化感。具體而言,一方面需要對藍靛染工藝的染料、工具、工藝流程、圖形紋理、色彩搭配、服飾結構、歷史流變、民俗活動等視覺元素進行梳理。同時還應該對相關的諸如思想觀念、民族性格、民間傳說等相關概念元素進行挖掘。其中視覺元素中的螺旋紋、圓點紋、鋸齒紋、回型紋等的幾何圖案;象征豐收的稻穗紋、茨黎花紋、樹紋、桂花紋等的自然圖案;以魚龍圖騰為代表的圖騰圖案,是最為典型的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的圖形紋理【6】。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文化梳理的基本原則是對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及相關的布依族文化,有一個廣度上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選取其中一至兩個特定的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具備廣度與深度,例如選取視覺元素中的自然圖案進行圖形與背后涵義進行深入研究。隨后將梳理的視覺元素與概念元素進行提取轉換,通過間接提取實現對視覺元素的創造性轉換與概念元素的可視化轉譯,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的民族感和時尚感。
2.六感分析與多學科融合:文化記憶是人們生活方式、精神觀念的積累,存在內心深處。產品信息是感官先感知,形成最初感覺,接著在使用產品、與產品互動的過程中形成某種認知行為,最后基于認知行為的情緒反饋實現用戶對產品后感性體驗。【7】以文化和創意的體驗與服務消費為核心的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需要重點關注消費者的感官系統接收文創產品帶來的多維信號,進而實現精神層次的體驗需求。人類基礎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五感,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的特有藍色或影像可刺激視覺;相關的芝麻紋、花椒紋等特有紋理可刺激觸覺;材料摩擦碰撞或影像可刺激聽覺;藍靛染特有的植物染料味道可刺激嗅覺,種植藍靛或進行染布時吃的特色傳統食物可刺激味覺。而通過多重感官刺激,有助于消費者獲得情緒反饋,實現精神層次的共鳴,產生所謂的第六感:心覺。設計師進行望謨布依族藍靛染工藝文創產品設計時,需要預判消費者希望產生怎樣的心覺,并在前期梳理轉換后的文化元素的基礎上,依托設計學、力學,材料學、傳播學、心理學與數字化技術等在內的多個學科協作,刺激多重感官激發心覺。六感的規劃和多學科的協作,有助于提升文創產品的體驗性,進一步滿足當今消費者的審美與文化認同感的需求,實現文創產品的認識功能與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