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琪 李策
摘要:《F大調敘事曲》是肖邦能體現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一,此曲無開場白,演繹兩個具有沖突性的主題,運用獨特創作技法保障兩個主題矛盾統一、形象生動、故事完整,完美展現了敵人入侵時民眾的反抗精神。開始時,牧歌氛圍和諧,結束時寂靜悲潦,形成鮮明對比,體現戲劇性沖突,流露出肖邦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本文探析肖邦《F大調敘事曲》的基本特征及彈奏技巧,旨在為人們深入體悟《F大調敘事曲》提供參考。
關鍵詞:肖邦;《F大調敘事曲》;基本特征;彈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02
肖邦是鋼琴音樂歷史上最受歡迎且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有人說肖邦的靈魂屬于波蘭,才情屬于世界,身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的作品豐富且有獨特風格,運用大量演奏技巧,值得研究與學習。同時,肖邦極為愛國,在作品中展現民族文化魅力,融入民族音樂語言,吸納古典元素,造就了獨特的藝術風格。《F大調敘事曲》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浪漫主義特點,超越了傳統曲式結構,將抒情性、敘事性、器樂性、史詩性、舞蹈性融為一體,用獨特的音樂語言詮釋了完整的故事,用如夢般的旋律、細膩的力度層次、巧妙的裝飾音展現戲劇化情節,運用借古喻今等手法抒發愛國情感,其技巧性、藝術性可見一斑。要提升鋼琴演奏及鑒賞水平,探析肖邦《F大調敘事曲》的基本特征及彈奏技巧顯得尤為重要。
1 肖邦鋼琴敘事曲創作基本特征
1.1 敘事曲及其演進
敘事曲一詞出自希臘語,為跳舞的意思,古代舞蹈與歌曲并未區分開來,敘事曲最初為舞蹈歌曲。后期舞蹈與歌曲邊界清晰,14世紀敘事曲成為歐洲音樂藝術形式之一,囊括復調敘事、獨唱等敘事曲類型,經由藝術演化敘事曲單指曲調,可分為器樂曲、合唱曲、獨唱曲。敘事曲主要是指浪漫主義藝術文化興起后的曲調,演變為大篇幅獨唱歌曲,19世紀后C·勒韋(德國)敘事曲戲劇性較強,綜合運用通譜歌及分節歌,《猛火騎士》(H·沃爾夫)將獨唱敘事曲改為樂隊合唱作品。
肖邦19世紀中期首創宏達且富有戲劇沖突之感的鋼琴敘事曲,器樂敘事曲由此誕生,并對李斯特、勃拉姆斯、格里格等作曲家的敘事曲創編帶來極大影響。敘事曲后來出現在部分管弦樂中,如《督軍》《魔法師的弟子》等,為交響敘事曲。《豫北敘事曲》(劉文金)開創了中國敘事曲的先河。因為敘事曲在浪漫主義時期誕生,所以多數作品浪漫主義風格鮮明,按照不同區域能分為德奧浪漫主義、東歐浪漫主義等。
1.2 肖邦鋼琴敘事曲特征
肖邦將波蘭民間歌舞視為鋼琴藝術創作靈感來源,繼承并發展波蘭民族音樂優秀傳統文化,創作風格受巴赫、貝多芬等古典音樂人的影響,將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融合在一起,最終形成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其敘事曲特征有以下幾點。第一,敘事性、文學性統一。四首敘事曲以敘事詩(密茨凱維茨)為依托,雖然樂曲與詩文對照說法各異,但藝術創作靈感均源于文學作品,充分體現了肖邦用浪漫主義風格抒發內心情感藝術的創作能力。第二,運用音調、節拍敘事。例如,第一敘事曲、第四敘事曲引子部分均從6拍緩慢開始,控制敘事音調,在平靜且從容的背景下娓娓道來,同時6拍節奏平穩悠然,曲調安靜平和,使人們對敘事內容浮想聯翩。第三,戲劇性、抒情性統一。肖邦音樂作品的抒情特征明顯,友情、愛情、親情均有涉及,愛國情感最為濃郁,主要源于肖邦創作敘事曲時期,波蘭不復存在,民主革命運動活躍。波蘭人民的獨立斗爭對肖邦的影響極大,并成為其敘事曲創作的靈感來源。第四,舞蹈性、歌唱性統一。肖邦多數作品受波蘭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波蘭民歌為依托進行藝術創作,音樂變奏及即興部分能體現波蘭斗爭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波蘭民歌歌唱性強,當地人民經常載歌載舞,凸顯其舞蹈性,使作品共情能力強。第五,技法創新、歷史文化統一。敘事曲與歷史事件有關,《F大調敘事曲》表面上講述立陶宛民族侵略歷史故事,實則反映波蘭反抗民族侵略的過程。考慮此曲創作時,肖邦個人感情受挫,作品悲愴之感更為濃郁。肖邦敘事體裁較為新穎,并非單一曲式,混入多種曲式結構,如變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使戲劇性、敘事性更強,推動故事發展,增強情感共鳴,敘事曲集中對稱,曲式結構相互結合,為抒發作品中心思想服務[1]。
1.3 肖邦敘事曲創作價值
肖邦音樂根植波蘭傳統文化,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融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充滿個人憂傷色彩,坦誠、熱情、細致、深刻。肖邦音樂為19世紀中后期的鋼琴藝術發展給予支持,其敘事曲創作價值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一,音樂結構創新性強。肖邦敘事曲結構形式多元,將技巧性與表現性聯系在一起。《F大調敘事曲》中有兩個主題且對比明顯,突破傳統奏鳴曲結構,以固有結構為依托予以創新,調性變化較大,用4聲部復調織體,112小節為bB大調并將氣氛推至高潮,而后114小節處為B大調,119小節為E大調,3小節后為C大調,同時作品半音調極具特色,體現了敘事曲創作的復雜性。第二,音樂表現具有創新性。肖邦敘事曲在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原則的加持下,挖掘鋼琴音樂表現潛能,使音樂表現力更強。肖邦敘事曲多為6/4、6/8拍,再現經典波蘭舞曲節奏,賦予音樂舞蹈性。《F大調敘事曲》的音樂旋律主要在各個聲部予以展現,聲部具有沉思性,音樂形象更為變幻莫測。第三,創作技法新穎。肖邦創作技法高超,作品的抒情性、交響性及戲劇性展現得淋漓盡致,提升了鋼琴的技巧性及藝術性,拓展了鋼琴創作思路,對傳統曲式結構進行改編,使樂章更加恢宏大氣,推動了浪漫主義時期鋼琴藝術文化的發展。肖邦敘事曲主題綜合性強,通過主題升華的方式改變主題性格,使主調音樂特點更強,旋律華麗且具有抒情氣質,發明全新響度及模式,敘事曲更加醇厚迷人且華麗輝煌[2]。
2 肖邦《F大調敘事曲》彈奏技巧
2.1 創作背景及曲式結構
肖邦曾說“愛國高于一切”,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奠定了其音樂藝術基礎。18—19世紀波蘭動蕩,受戰事困擾,被普魯士、俄國、奧地利瓜分,肖邦離開祖國后爆發華沙起義,起義勝利不足一年俄國卷土重來攻陷首都。肖邦聽聞悲傷不已,加里西亞起義、克拉科夫起義、波茲南公國起義等為肖邦藝術創作給予支持,波蘭民族戰爭歷史成為《F大調敘事曲》的創作基礎。
《F大調敘事曲》曲式結構有別于傳統曲式結構,將回旋曲式與奏鳴曲式原則結合在一起,全曲分為安靜、爆發、悲壯等情感部分,最后尾聲結束較為意外,猶如回聲一般。以第二主題為例,在6連音后引入颶風暴雨般的主題,運用轉調模進,持續推進沖突。47—54小節位于a小調,持續音A為低音,高聲部加入琶音,轉變第一主題器樂旋律,54小節調性由d小調變成g小調,g在55—59小節維持,60小節轉變為d小調,變化共有三次,音樂整體基調較為緊張,調性轉變3次,先為d小調,而后為f小調,最后為降e小調,這說明其曲式結構靈活多元具有表現力[3]。
2.2 第一主題
《F大調敘事曲》開篇猶如牧歌般悠揚,使人們沉溺在恬靜、舒緩、自在、優美的旋律中,肖邦仿若置身于大自然,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里感受生活的美好,給人們帶來現世安穩之感,表現肖邦對祖國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F大調敘事曲》第一主題歌唱性強,表達愉悅、輕松、自在的心情。在演奏過程中,開頭2小節為相同音符,奠定如歌如畫的主題基調,基于此,彈奏時要賦予音符歌唱性,手腕需放松,觸碰琴鍵不能過快,要保障音色柔美,避免演奏刻板且一味追求節奏性。主題開始低音部襯托,高音部旋律具有歌唱性,保持高聲部穩定且清晰,低音部要與之協調,使第一主題甜美平靜,仿佛在訴說愛情故事,期間蘊含諸多小旋律,具有助推音樂情緒遞增的作用,有效精心規劃主題及其力度層次。本主題鮮少出現力度標記,演奏者需通過觀察區分樂句強弱,期初為6小節長樂句,而后為4小節短樂句,緊跟4小節短樂句,展現旋律由安靜到小高潮又恢復平靜的變化過程。在此基礎上,需對樂句予以劃分,處理好強弱變化,開始有“sotto voce”注釋,彈奏手腕需放松,用指肚觸鍵,確保音色甜美朦朧,猶如美好故事的開端。11—17小節內容與1—9小節重復,兩段不能完全一樣,需在情緒上作出區分。值得留意的是10小節出現f音,位于中聲部,主旋律始終在高聲部,力度不能過大,需突出高聲部。
2.3 第二主題
《F大調敘事曲》第二主題并無開場白,突然引入如暴風驟雨般的一串音符,使音樂氣氛逐漸緊張,打破和平與安逸,似乎將現世安穩的畫卷撕碎,預示災難即將到來。肖邦利用急促的樂聲將人們拉回現實世界,戰亂客觀存在,國家四分五裂,民族處于危亡時刻,那種和諧美好的生活已經過去,人民在戰爭中痛哭、吶喊、反擊。左手八度音程較為堅決,右手下行琶音演繹慘烈的戰爭,在狂風驟雨中喚醒人民內心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第二主題在毫無鋪墊的前提下打破了第一主題的寧靜,掀起一場風波,用音符演繹一場浩劫,驚心動魄,沖擊力強,與第一主題形成對比,面對聽眾施壓,為情緒進入敘事曲中奠定基礎[4]。
47—62小節演奏者左手以八度音程為主,右手用琶音進行藝術處理,彈奏16小節時左手要演繹八度音程旋律,根據譜面理解進行強弱處理,右手琶音動作幅度要小且彈奏要清晰,指尖觸鍵,手腕松弛,音色有穿透性,伴隨琶音不斷變化。將左手視為反抗的民眾,右手視為侵略者,在彈奏中表現出反抗的堅決與努力,右手五指旋律感需強。16小節整體力度增強且速度加快,不能缺少音色變化。48小節、56小節、58小節左手、右手反向推進,猶如民眾(左手)在追趕并打擊敵人(右手),力度需不斷增強,琶音整體加速,不能停頓;47小節、49小節、57小節等琶音開始處可將首個音視為重音,確保樂句節奏清晰,保障音樂從容不迫。其中,47—62小節節奏特點鮮明,右手為3/4拍,左手為6/8拍,演奏時要充分予以體現,緊抓換把位支點,彈出明確的琶音及其層次。
2.4 尾聲部分
結尾通常最精彩且最重要,《F大調敘事曲》亦是如此。全曲結尾音調緊張,結構規整并具有循環性,不和諧的尖銳和聲較為復雜,伴音變化配合上行低音,體現作品激情,上升至高潮時第二主題片段出現,使尾聲部分更具沖擊感。具有悲劇及緊張色彩的音符在a小調II級附屬和弦上中斷,第一主題片段出現,猶如輕聲細語般抒發情感、提出質疑、讓人思索,營造夢幻般的氛圍,體現肖邦浪漫主義藝術的創作特點,回憶與現實來回穿梭,絕望與希望并存。
尾聲部分演奏要做好整體規劃,169—173小節及173—176小節相同,但高出一個八度,音色有所改變,需在力度上加以控制,177—180小節及181—184小節重復,降低一個八度,力度逐漸減小,184—187小節力度變化有極大空間。左手在演繹169—183小節時需具有嘆息性,琴鍵要有彈性,凸顯八度強拍,右手手腕放松,擊鍵需連貫有彈性,幅度不宜過大。171—175小節可放寬處理,172—176小節需飽含激情且彈奏精準,177—183小節左手演奏與之前一樣,右手半音行進,彈奏清晰,不能過于突出高聲部重復音,要保障旋律及節奏均衡穩定[5]。
3 結語
《F大調敘事曲》作為肖邦的代表作品之一,愛國主義主題鮮明,運用兩個具有沖突性的主題展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演奏者需在了解本作品創作背景及其曲式結構的前提下,從情感處理角度出發,靈活運用彈奏技巧,凸顯本曲藝術風格,保障彈奏技巧為作品情感抒發服務,使聽眾與演奏者產生共鳴,繼而提高《F大調敘事曲》演奏的綜合質量。
參考文獻:
[1] 朱永安.芻議肖邦《F大調敘事曲》OP.38的彈奏難點與技巧[J].北方音樂,2016(23):61.
[2] 孫巖.肖邦《F大調第二敘事曲》的演奏與教學[J].樂府新聲,2016(2):164-167.
[3] 王軍.肖邦《F大調第二敘事曲》的演奏與教學實踐探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7(2):12-13.
[4] 李慧君.淺談肖邦《F大調敘事曲》OP.38的彈奏難點與技巧[J].西江月,2016(32):130-131.
[5] 惠雨.淺析肖邦《F大調敘事曲》Op.38音樂內容和演奏探討[J].卷宗,2019,9(12):244.
作者簡介:王瑞琪(1996—),女,黑龍江孫吳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鋼琴演奏。
李策(1978—),男,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鍵盤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