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驗經濟時代,游客對旅游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往“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方式已無法滿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在此情況下體驗式旅游發展起來。所謂“體驗式旅游”,實際上是體驗經濟和旅游業融合的產物,這種新型的旅游形式受到不少人的推崇和喜愛。近年來,不少傳統民族村寨也借此契機,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大力打造體驗式旅游文化活動,控拜村也不例外地加入了體驗式旅游的行列中,體驗式旅游的發展,不僅給控拜村寨帶來了經濟效益,而且對當地傳承和保護傳統民族文化起到了積極影響。
關鍵詞:體驗式旅游;文化傳承;控拜村;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2-0-02
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了人們休閑度假的最好選擇之一,鄉村旅游的興起與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可以說鄉村旅游是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時所產生的城市居民在鄉村開展的旅游活動。在我國,鄉村旅游還具有加強地方宣傳、消解城鄉文化差異、保護開發傳統文化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等重要作用[1]。
1 體驗式旅游概述
“體驗式旅游”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經濟領域,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提出的,他們把這種新型的經濟命名為“體驗經濟”,認為這是當前人類進入新的經濟時代的標志之一,是人類發展的第四個經濟時代。2001年,在一份關于澳洲旅游業的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到“體驗式旅游”[2]。體驗式旅游與傳統旅游相比,更追求行程的個性化、獨特性和內涵,即更注重游客與旅游產品間的互動。體驗式旅游可以做到“所經歷的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全身心感受消費的每一個環節,體會旅游產品的內涵和魅力,獲得更直觀和深刻的旅游體驗,也就避免了‘到此一游或‘走馬觀花式的旅游結果”[3]。對于游客來說,旅游過程中的直接體驗所獲得的刺激感和幸福感遠超間接的體驗,直接體驗注重的是肢體和精神上的感受,而間接體驗幾乎都源于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因此,與手工藝文化相關的旅游開發正好滿足了體驗式旅游的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是體驗式鄉村旅游中的重要內容。
2 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的現狀
2017年3月頒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規定,傳統工藝“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式地域特點。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主要使用手工勞動的制作工藝及相關產品,是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專業化不能替代的特性。”[4]伴隨旅游業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就像新血液一樣給旅游帶來了新的生命和靈魂,傳統手工藝相對于現代化工業品來說,除了自身歷史悠長,還有著精湛的技藝和復雜的工序,控拜村的銀飾鍛造技藝除了有精細的手工藝外,最可貴的還在于“工匠精神”的薪火相傳。近年來,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在經歷城鎮化的進程,許多有價值的傳統手工藝也在不斷消失和失傳,為了挽救正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文化,國家也相應地出臺了很多關于傳承和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政策,最常見的就是通過“入選文化傳承人”“傳統古村落”等方式來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技藝的保護。
控拜村無論是在榫卯結構的民居建筑、精湛的鍛銀技藝、還是栩栩如生的刺繡手工藝方面,都能體現出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國家大力倡導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控拜村的鍛銀技術也因此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3 控拜村概況
2004年控拜村被評為“傳統古村落”,因其精湛的鍛銀技藝,被人們稱為“銀匠村”,該村保存有完整的民居建筑、民俗節日、鄉規民約等文化結構。在體驗式旅游開發背景下,控拜村至今最為著名的手工店應屬“龍太陽銀飾手工體驗坊”,其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游客慕名而來,該體驗坊成為控拜村對外宣傳的一個媒介。
訪談中,龍太陽這樣說道:“開這個體驗店的主要目的也是讓游客覺得‘物有所值,讓他們親自體驗鍛制一個銀飾品的不易,在這過程中,游客會體驗鍛銀的整個過程,即設計—了解鍛銀工具—不斷地打磨—雕刻、鏨刻等工序—完成作品,體驗者會感受到鍛銀之不易。因此,會十分珍視自己親自完成的作品,就算作品不完美,他們也會將它視作自己路途中獲得最有成就感的禮品——凝聚了自己心血,有他們的情感和靈魂,永遠找不到下一個,因為這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體驗。我們才能更好地去保護和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如游客到我這里體驗后就會想‘原來苗族的銀飾是這么做出來的。通過游客的真實體驗經歷,他們的宣傳會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關注它。”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控拜村逐漸被人知曉。隨之,控拜村的旅游項目也在不斷增加,游客的增加擴大了控拜村的開發規模,同時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控拜人回家鍛制銀飾品,從控拜村現有的活動項目中可以看出“傳統的苗族文化”在體驗式旅游的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和傳承。
4 控拜村現有體驗式活動項目
按照游客的體驗類型大致可以將游客行為分為四種,稱為“4E”(Entertainment,Education,Escape,Estheticism),即娛樂、教育、逃避與審美。游客離開日常居住的環境(逃避現實),接受不同文化與異域風情的洗滌(審美),盡情享受休閑時光(娛樂),并通過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靈感受,獲取精神的成長(教育)[5]。從旅客角度來講,大部分游客旅途中向往的應該都是娛樂、教育與審美,而逃避或者其他原因的游客,不管懷揣何種旅游目的,體驗式旅游皆能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
控拜村當地可以親自體驗的活動主要有銀飾手工藝品制作、節慶活動和野外活動。銀飾制作手工坊在當地的普及程度還很低,現在只有為數不多的兩三家,其余的幾乎都是加工一些零部件的小作坊,還未正式形成一個旅游開發區。但是,筆者從調查過程中了解到,“龍太陽銀飾手工坊”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龍太陽銀飾手工坊”已成功躋身為“網紅店”,吸引了很多外來游客,比如來自上海、廣東、浙江等沿海城市的游客,這些游客有的是跟團,有的是參加夏令營,有的是進行親子活動,還有一些是設計研究方面的學者或者學生等。控拜村旅游的特點是使游客接受不同文化與風情的洗滌,即審美體驗,銀飾手工坊體驗就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以前,我們去一個地方旅游,要么是看風景要么就是去買當地的一些特產,整個過程中,我們幾乎是看別人做而不是自己親身體驗,所以不知道一個產品要經歷設計—雕刻—完工—銷售等復雜的工序,直到我在龍太陽家親身體驗所有工序的時候,我才意識煅制一枚小小的耳環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從制作過程中,我們不僅體驗了鍛銀技藝,而且我們也了解了這些銀飾符號背后的文化寓意,填補了我們對苗族文化了解的空缺。”(游客LJQ)
筆者在調查過程中也親自體驗了銀飾品制作,見證了每件銀飾上精湛的雕刻、打磨、鐫刻等工藝,而且每件物品上不同的圖案所代表的苗族故事也是引人入勝的。從審美上來講,這些花紋圖案也許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但在苗族地區,這些圖案代表的不僅僅是苗族人的審美觀念,更是他們傳承和弘揚苗族文化的重要精神載體。
從苗族圖案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苗族橫向上的文化,即生產生活方式,還能在縱向上得知控拜村苗族的遷徙與變遷等歷史。控拜村被稱為“銀匠之村”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從鍛銀人數上來講,整個村的村民都會這種手工藝,并且將之作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第二,傳統的鍛銀手工藝技術保存比較好,從調查過程中可以發現,雖然有很多現代化的工具正在取代傳統工具,但是大部分老銀匠并不完全用現代化的工具制作,而是采取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來制作,一方面實現了推陳出新,另一方面也做到了與時俱進。體驗者在審美過程中除了可以感受到學習鍛銀技術帶來的成就感之外,還能向第三者述說他的經歷和體驗,此時游客就像一個活的媒介,對外起到了宣傳的作用,對內又獲得了旅游消費帶來的增值服務。
節日文化的體驗。與當地人一起過節日可以最為直接地感受當地文化的跨文化表現,在苗族地區只要涉及節日活動,必定會有歌舞等多種藝術表演,在旅游人類學上稱為“文化展演”。“文化展演”一詞最早出現于辛格《一個偉大傳統的現代化時刻》一書,書中作者提出文化展演不僅包括人類的語言交流,而且包括非語言性的交流,如歌舞、行為和藝術等具有多種藝術要素的族群文化[6]。控拜村作為苗族重要聚居地,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當地最為著名的節日有“苗年”“沿仙丹”“吃新節”以及“鼓藏節”等傳統節日,每當節日來臨,很多愛好民族文化的學者或者普通游客都會前去參加,這些游客基本上是通過網上或者朋友介紹而來。該村作為西江鎮管轄范圍內的行政村,名聲遠不如千戶苗寨,因此,兩者在游客量上差之千里。每個景區的名聲除了來自旅游公司巨額的打造之外,另外比較重要的宣傳途徑就是回頭客的口口相傳,游客旅游的目的除了愉悅自己以外,還有想要感受和體驗異文化帶來的震撼感。通過這種直接的體驗方式來感受多元民族文化的魅力,對于游客來說是記憶深刻的,而游客的體驗反饋又能達到一種免費宣傳的效果,促進了對民族文化的宣傳和保護。
野外活動的體驗主要是體驗和感受農耕文明。一般有稻田抓魚、觀賞田園風光以及對一些農事活動的體驗,游客在體驗過程中不僅能夠拓展與農耕文明相關的知識,而且還能夠了解勞作者勞作的艱辛,由此領悟生產之不易。
從旅游的目的來看,田園風光一直為人類生存向往,是可以實現凈化心靈目的的極佳之地,通過游客的體驗,人們會永遠記住并保留這種特殊的農耕文明技術體驗經歷。
5 體驗式旅游對傳統文化保護的積極作用
促進目的地的對外交流。任何文化得以流傳,都必須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民族地區文化亦是如此。現在很多文化之所以消失在我們的書海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未將這些文化傳播出去,外界的人也就無法對此進行挖掘。而體驗式旅游為增進接待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創造了機會。與其他跨文化傳播形式相比,體驗式旅游活動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它是“文化與文化之間、人與人之間親身的、直接的、互動的、即時的、感知的交流與傳播”[7]。這種求知娛樂的文化互動方式能夠在娛樂和消遣中促成異文化之間的接軌,實現現存的各種異文化之間的互補。以旅游為媒介的對外交流主要是以民間活動的形式完成,這既有利于對外宣傳本民族文化,亦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對外交流不僅可以增加知名度,還可以增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力和凝聚力,這些因素對于傳統文化保護都是有益的。
促進目的地傳統文化的拯救與發展。伴隨著民族旅游的不斷開發,很多民族地區的文化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表現突出。控拜村的旅游大概是從被評為“傳統村落”之后,才有了名氣,在此之前,它的名聲幾乎僅限于凱里市范圍內,離開凱里市后名聲就相對較小。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控拜村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原先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沿仙丹”“招龍節”“敬橋節”等傳統文化又得到了開發和恢復。
6 結語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體驗式旅游,是提高民族村寨知名度,讓旅游者乃至大眾認識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開發和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外在驅動力。通過對民族特色村寨的體驗式旅游開發,不僅能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前來體驗,增加人們對民族特色村寨的認知,還能促使人們關注和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財產。
參考文獻:
[1] 王政軍.鄉村旅游與傳統文化互相影響研究[J].人文天下,2016(04):55-58.
[2] 張媛利.宜賓高縣鳳凰村體驗式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8.
[3] 曾馨悅,黃詩憶,阿力日哈.涼山自治州西昌市四合鄉彝族文化特色體驗式旅游探究[J].中國地名,2019(06):56.
[4]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傳統工業振興計劃》[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7_03/24/c_1120690266.htm,2017-03-24.
[5] 付奇.我國體驗式旅游產品開發對策研究方向[J].旅游縱覽(下),2014(12):14+16.
[6] 張曉萍,光映炯,鄭向春.旅游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33.
[7] 付·吉力根.淺析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變遷的影響[J].北方經濟,2007(10):54-55.
作者簡介:雷曉艷(1994—),女,貴州務川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