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迎
摘 要:對比傳統教學,現代教學會越來越注重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逐步做到因材施教,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分層異步。一個教室的學生在接受同一位教師的授課時,因為學生自身的理解力,學習習慣,記憶力,集中力以及自身基礎不同導致接收及理解的知識量肯定會有所偏差,直接導致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不一樣,最終顯而易見考試成績也會相差很多。所以,應按照教學目標,學生能力,教學評價,課堂訓練,考試成績等方面入手,針對性的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分層,不僅為了提升整體學生的數學成績,更是為了學生個人今后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異步;強化教學
引言:
相較于其他學科,數學這門學科會比較抽象,邏輯性也會比較強,小學數學則是學生的入門課程,對于抽象性的學科學生難免會心生畏懼,找不到快速入門的入口,所以學校就必須科學設計教學課程,讓學生能夠短時間內對數學產生興趣。因此,分層異步教學就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創造性,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教學指導,這對于整體教學環境、氛圍、效率都會起到積極作用,本文將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有效規劃學生層級
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對學生的觀察提問,單元測試,學習掌握程度等維度,以及課余時間可以找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交流,詢問學生其他學科的掌握情況,從整體上來進行分層,將數學基礎好的、綜合能力強的、接受能力好的學生分為A級,各方面水平較普通的分為B級,最后是各方面都比較差的分為C級,當然,這個分層肯定會進行保密,否則適得其反[1]。如《毫米的認識》一文中,可以給學生設計有關毫米認知的內容,課堂上哪些用毫米來做單位會比較合適(如書本的厚度,鉛筆的直徑等),以及毫米跟厘米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么樣的,在認知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時候,會有怎么樣的誤區,多一些具象的形容會更容易讓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概念。
二、各層級設計不同教學方式
當分完ABC層級后,就需要對這三個層級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從難易程度三個等級進行對應的教學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本身對教材有足夠多的認識,課堂上需要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去提問學生,這樣,不同層級的學生回答相應難易度的問題時,也會有比較大的滿足感。例如《千米的認識》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到目前為止,長度單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已經學習過了,某某同學可以告訴我10毫米是多長么?某某同學可以告訴我5厘米等于多少毫米?20厘米又是多少分米么?籃球場一圈下來有多少米?我們學校距離其他學校有多少千米?”這樣,學生就進一步加深各個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以及多大物體或者空間應該用什么單位來形容。
除了上課提問之外,教師還可以對課后布置作業進行分層,課后作業起到鞏固的作用,也由此來檢驗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程度,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足對其進行輔導,或者讓會的學生教不會的,兩者都能起到鞏固的作用。如學習《分數乘法》的單元時,基礎薄弱一點的學生在課堂上提的問題也會比較簡單,僅限課本里的乘法運算,課后布置的作業也是進一步鞏固分數的乘法,基礎一般的可以提問除乘法以外的加減運算,如果也能夠很好的完成,那么在課后布置作業的時候,在乘法的前提下加上加減運算,基礎較好的,不僅課堂上會提難度較大一點的問題,課后布置作業的時候,除了課本里簡單的乘法外,還會布置一些實際應用題,加深對分數的了解。同時也還可以鼓勵學習好的學生多多幫助學習差一點的,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在分層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室整體的學習氛圍,人人都能夠得到進步。當學生回答對問題,或者考試成績較好,進步較大時,教師就應該積極的鼓勵學生,同時可以設置相對應的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一旦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碰到不懂的就會積極探索,琢磨,久而久之,懂得知識就會更多,學習成績也就自然而然的提升[2]。然后,當老師發現學生已經很好的能夠掌握本層級的內容后,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上一層目標進行學習,處于A級的人,則鼓勵多看一些課外習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點,可以進一步的挖深,乃至沖著奧數的目標一步步學習進步。通過教師不斷地鼓勵評價,才能讓學生不斷地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四、結束語
小學數學教學分層異步的實施,不僅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程度差異,基礎差異,興趣差異,還要對分層后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課程內容和課后作業設計,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有不同難易度的選項,確保學生在此層級下是可以學到新的知識,可以有所進步,有所收獲,然后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完成進度、程度,給予學生一定的積極評價,而不是通過傳統意義上的卷面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在這段時間內做的足夠好,對于這個階段取得一定進步的學生,教師也應當給予鼓勵,尊重學生在每個階段付出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趙振華.淺議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的實施策略[J].神州,2019,000(015):207-207.
[2]樊麗佳.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20(7):101-101.
311050033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