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德
摘 要:當下的數學課堂要求是高效型課堂。然而如何才可以讓數學這個充滿思維與思考的課堂可以被學生普遍接受且高效運作,此時數學典型課例便應運而生。課例分析作為改善數學課堂的主要方式,現如今已經廣泛應用于數學教師的培訓。本文主要探究初中數學典型課例在高效課堂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典型課例;高效課堂
引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高效性課堂模式。然而傳統教育模式與新課改下的教育模式大相徑庭,傳統教學模式從各方面明顯都無法達到新課改的標準,并且傳統數學教育模式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無法得到正常的培養,尤其阻礙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的能力培養和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新課改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敢發現問題,自我或者合作性地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新課改的大潮中,要求廣大教師團隊積極研究符合新課改的教學模式也就是數學典型課例。
一、數學典型課例課堂教學模式
其一,中學數學課堂應要趕上社會進步的步伐,利用信息技術改善初中數學課堂的枯燥,增加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熱情;其二,初中數學課堂應采取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步驟;先學后教:可使學生能夠實現自主學習,懂得與他人合作探究最終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當堂訓練: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還能通過課堂訓練效果來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案,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通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新的課堂教育模式,將有效執行高效課堂中的自主、合作、練習的要求[1]。
二、數學典型課例課堂應用
(一)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學生的應在課前或者教師講課開始前所對將要講授的知識點進行初步學習。做好充分的課堂授課前的思維熱身,使學生在之后的課堂里能夠更好地理解教師教學的內容。如提前布置學生課前完成八年級第十一章《三角形》的定義與觀察現實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三角形形狀的,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等等。與此同時教師也要下足功夫,做好備課工作,做好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和細致的自學指導,便于引導學生有目的性地攻克重點難點。達到良好的自學效果。設置好課堂練習問題,盡可能多地與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點關聯性強,基礎性強,使成績好的學生得到知識點的鞏固,成績差的學生不至于枯燥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
這一課堂環節能夠有效解決數學課堂上的枯燥與煩悶。這一課堂環節可采取競爭參與的規則,通過中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可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學生以同桌為小組單位,桌位前后進行合作交流,在討論小組中推選代表去講臺進行班級性的討論探究。使得同學們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幫助,相互質疑,相互競爭,讓整個教室的同學沒有一個是空閑的,讓他們群舌論戰,在脫離教師有效的指導下通過同學們的合作進而一步步地接近或者得出正確的答案和累積其他同學們的學習思維以及解題方法,這將有助于提高班級整體同學們的數學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給高效課堂添上一筆濃墨重彩。在這個過程中同學也很容易暴露出個人的解題思路等問題,倘若小組無法發現問題所在或者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教師亦可“對癥下藥”及時解決同學所存在的問題。記得在教《勾股定理》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試著用異于教材的方法證明勾股定理,那時候他們都很努力在思考,雖然從他們的臉上我大致了解到他們沒有想出來,但是全部的學生都很認真在思考,當我講述方法的時候,還沒有講完,臺下便已經有不少聲音做出正確答案了。
(三)課堂練習
數學教師一般都注重學生作業練習,因為通過作業練習不僅可以讓同學們迅速了解知識點,應用知識點,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運算能力,以及空間想象力等等。但傳統教學模式為了講求教學進度,往往布置學生課后作業。但通過記憶曲線可知,課后作業練習并不是最佳的。因而高效課堂講求課堂作業,在課內完成,增加學生的對新知識點的印象。課后作業便可適當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做到有效鞏固學生知識點的效果。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因材施教,“區別對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效學習。做到培養優秀的學生,同時補足學習較差的同學基礎知識,做到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就像我教授《二次根式》時,這個知識點算是八年級重難點,同學們普遍不能接受這個新的知識點。那時候便重復講了兩遍基礎定義,還有二次根式的性質,但是效果都不大,最后都讓他們徹底明白的是我布置的那幾道簡簡單單的課堂練習。從那時候開始我便深深體會到課堂練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
三、結束語
作為教師,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在學生各個年齡段教授他們理應掌握的知識點,為祖國培育接班人出一份力。初中階段,就是要讓同學們習慣高效課堂的強度。在這個過程中,數學典型課例便起到畫龍點睛的作業。極大程度讓同學們在自己,在交流,在練習中掌握知識,不浪費課堂的一分一秒。
參考文獻:
[1]張健.初中數學典型課例研究在高效課堂中的作用.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9,000(006):P.61-61.
[2]王延亮.初中數學典型課例研究的價值與維度.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00076-00076.
351650190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