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蔭榮
摘 要:分層教學模式的運用,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可以直接促進初中數學這一根本性轉變的實現。基于此,本文將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依據學生學習水平分層、整合課堂教學內容分層、優化課堂評價過程分層,這三個維度出發,系統地分析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分層教學模式;初中數學教學;應用
一、依據學生學習水平分層
對學生的分層,這是分層教學模式開展的基礎,因為只有劃分了學生層次,才能夠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課后作業分層。所以,初中數學教師需要在認真、全面地分析,全班學生的學習成績、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知識結構、思維層次等具體情況,了解學生學習水平及存在的差異,進而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此外,教師需根據學生日常學習狀態、心理狀態以及平時的考試測驗,對每個層次的成員做出適時調整,起到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積極上進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全等三角形》時,在課程開始前,筆者會先調查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方法。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忽視了對學生們情況的調查,這也是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劃分學習水平,確保各級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如,筆者依據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水平,將優秀的學生劃分為A層,將學習能力一般、學習水平中等的學生劃分為B層,將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水平低的學生劃分為C層,目的是為了便于后續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而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這樣,筆者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層,為分層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整合課堂教學內容分層
教學內容主要是向學生傳授和講解的知識,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如果不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學習機會的不均等,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好”情況的出現。對此,初中數學教師要,在按照學生的具體發展和學習情況進行分層后,全面研讀數學教材課本,把握其中的核心和重點內容,進而對具體的數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以B層次的學生為基準,并同時兼顧A、C兩個層次的學生,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學習時機,擁有自主探究的平臺。
例如,在《整式的乘法》教學中,傳統的分層教學只是將學生進行分層,實際上,在學生分成后,教學內容也需要分層,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的學習。首先,筆者會將本課程的知識點提前整合,根據難度將課程知識點分為A、B、C三個等級。然后,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將實施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重點關注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引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逐步縮小與其他學生的學習差距。這樣,筆者通過課堂教學的分層,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優化課堂評價過程分層
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在分層教學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實施分層化的教學評價,是實現對學生的鼓舞和激勵。初中數學教師要,轉變過去以學生成績為單一評價標準的模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評價標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評價。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結果進行分層評價,關注學生基礎知識、情感態度與能力等不同的方面,并保證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讓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促進評價的分層化、全面化和形成性,最終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全面化發展。
例如,在教授《分式的運算》時,大部分教師都忽視了課堂中的課堂評價,事實上,科學的課堂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對此,筆者對課堂評價進行了優化,并通過分層評價的方式加以實施。如,筆者會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進行評價,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同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另外,筆者還會讓學生們自評、互評,通過對自己的表現、與其他同學的表現進行對比,找到自身的問題所在,有利于為以后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每個初中數學教師都應當認識到分層教學的重要性,將其作為提高課堂效益的關鍵所在,主動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來依據學生學習水平分層、整合課堂教學內容分層、優化課堂評價過程分層,優化并完善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和氛圍,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幫助學生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獲得適應性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李玉琢.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進與創新[J].才智,2017(34):101.
[2]畢冬梅.淺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7(34):113.
306050033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