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琴
摘 要:在教育事業不斷發展的今天,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巧妙運用轉化思想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轉化思想可以使學生更巧妙的解決數學問題,本文對如何巧妙運用轉化思維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轉化思想;數學思維能力
引言
轉化思想就是用一種學習方法潛移到另一個問題中解決問題,使難懂的問題轉化簡單的問題,進而讓學生理解起來更為容易,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轉化思想在教學中的運用,利用一定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更為靈活的學習小學數學知識。
一、創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和學習水平,并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出相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如果在運用轉化思維進行教學中融入情境教學法可以幫助教師開展教學,對學生掌握轉化思想具有一定的意義。比如教師在講解《小數乘法》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置這樣一個情境:小明的媽媽買了5千克蘋果,每千克蘋果5.6元,問小明的媽媽需要付多少錢?借助這樣的情境,小學生再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可以列出算式5.6×5。雖然學生們初次接觸這類的問題,但是在生活情境的幫助下,可以讓學生們想到幾種不同的解答方式,有的學生列出5.6+5.6+5.6+5.6+5.6=28;有的學生則通過拆分的方式,把5.6分成5+0.6之后再分別與5相乘,最后算出結果;還有的學生直接把5.6化成整數乘以5,算出結果后再除10。在學生運用各種方式算出結果后,學生們能初步感悟到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這時,教師就要帶領學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更為深刻地探索小數乘法與之前學過的整數乘法的關系,結合現實情景可以將5.6元乘以5轉化成56角乘以5,結果等于280角也就是28元。并借助豎式計算觀察發現,先把5.6看成56相當于把5.6乘以10那么要使原來的積不變,就要把結果除以10,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分析數學知識,可以發現其中的規律,并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體會到生活和數學知識之間的關系,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把新知識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中進一步引領學生發現總結方法,得出解決新知識方法,借力轉化思想,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二、滲透知識遷移,提升數學能力
通過對當前的數學教材進行分析,數學知識中的每個知識點之間有著較大的關系,新的知識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進行解決。在數學教學中,當需要解決一些難度相對比較大的問題或者邏輯性的很強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轉化,通過把新的問題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問題,讓學生運用學過的舊知識就可以解決新的問題,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有效地掌握新知識。因此在教學的整個過程,巧妙地使用轉化思想可以發揮出非常大的作用。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節數學知識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標是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首先是借助格子圖,讓學生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并說說在數格子的過程中是怎樣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你能想到幾種不同的方法?之后問學生如果沒有格子可以數面積時你該怎么辦?你是否可以借助剛才數格子的經驗,動手操作,借助拼接、移動和剪裁的方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并觀察他們之間的聯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學生通過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學過的圖形長方形,[1]之后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關系,再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存在等價關系,這樣就可以順利的推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以上分析,在教學中運用轉化思想能夠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不但可以讓學生迅速的掌握到新知識,還鞏固了學過的舊知識。在整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懂得將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聯系,利用學過的知識,順利的解答新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三、轉化復雜為簡略,轉變解題方式
解答數學問題是小學生學習中最難問題,隨著當今課程不斷改革和發展,這也為培養小學生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些數學題目的內容比較抽象難懂。但是在實際的解答中,即便命題復雜,也是建立在數學知識的范圍內。學生面對數學問題時不知道怎樣思考,是因為他們缺乏靈活的數學思維,讀題能力較弱,還有一些學生看到難以解答的問題會選擇逃避,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解題中引導他們思考和分析題意,進而幫助學生把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化,巧妙利用轉化思想把題目中重要的信息進行轉化,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很好的找到解題的方式。例如,教師在講授《分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時,就可以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解答,在[2]學習異分母的的加法和減法,并且在對這個知識點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將新知和舊知識進行轉化,提高學生的轉化思維和推導能力。在學習這個知識點中,大部分的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計算方式能夠掌握,然而對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的不能深刻地理解,就導致學生們在解答關鍵問題中產生混淆,有的學生會出現將題目中的不同分母的分數之間相加的現象。這時需要教師借助圖形引導學生理解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相加減。那么當他們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數單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減呢?我們已經懂得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能否把異分母分數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呢?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無形之中學會知識間的轉化,提高學生轉化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化抽象為直觀,提升數學思維
大部分小學生在碰到數學典型例題時,會受到其中許多知識的困擾,致使在解題中出現混亂,理不清知識之間的關系,進而降低解題的質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積極地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動性,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直觀圖,使數學題目變得更為簡單,如此可以更為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轉化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3]比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這節的數學知識中,要想更好的讓學生掌握分數的意義,教師可以巧妙使用轉化方法讓學生觀察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如“小紅的媽媽購買了5個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每人分得總數的幾分之幾,每人分幾個?小紅媽媽購買10個蘋果,平均分給5個人,每人分得總數的幾分之幾,每人分幾個?學生在解答這類問題時,經常不容易理解,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成形象的直觀圖。比如讓學生畫出5個或10個蘋果,而每人分得是5個或10個中的1份,由此可以讓學生正確的理解的意義。這樣就是讓學生將較難理解的問題轉化為直觀圖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從而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轉化思想是最為最重要的數學思想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讓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化復雜問題為簡單問題,化未知問題為已知問題,化抽象問題為直觀形象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為今后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夏振靜.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0,{4}(04):93.
[2]董鑫.轉化思想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小學),2019,{4}(01):16.
[3]張運梅.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轉化思想的滲透與運用試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4}(14):91.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中心開放課題:《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核心問題教學研究》課題批準號KCX2020005研究成果。
377450058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