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黃河河務局會計核算中心
2019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政府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新會計制度),與原執行的預算會計制度(以下簡稱就會計制度)相比有很大不同,并不單單是對以往執行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準則的改進,而是對會計核算模式全面變革,這種變革彌補了事業單位資產負債管理中的不足,對事業單位摸清家底、科學反映單位運行成本、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等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也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
雖然在新舊會計制度中,固定資產的分類(仍分為六大類)和計入資產的規定標準(單位價值1000元以上、專用設備單位價值1500元以上)沒有變化,但因新會計制度平行記賬核算模式的影響及權責發生制的引入,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和核算與舊會計制度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主要有:
在執行新會計制度之前,事業單位執行的是《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它們對固定資產的定義是“固定資產是指事業單位持有的……”;而在新會計制度下,《政府會計準則第3號—固定資產》中將固定資產的定義為“本準則所稱固定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而控制的……”。從兩種制度對固定資產的定義來看,舊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的認定重在占有和使用,新會計制度則重在控制。對于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基礎的財務會計體系來說,這種從“持有”到“控制”的變化更加有利于政府會計主體判斷相關資產經濟利益的流入情況,進而對固定資產按規定進行核算。
同時,在新會計制度下,國家還連續出臺了《政府會計準則第5號--公共基礎設施》《政府會計準則第6號--政府儲備物資》等準則,將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等具有特殊性質的資產從固定資產中分離出來,制定獨立的準則和標準進行單獨管理。相比舊會計制度,新制度下固定資產的內容更加具體,資產獲得、折舊及處置標準更加容易統一,更便于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進行管理和核算。
新會計制度的實施,要求事業單位建立一種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即適度分離又相互銜接的核算模式。在這種核算模式下,固定資產的核算科目必然與以前有很大不同,例如:新會計制度與舊會計制度相比,取消了“固定資產清理”“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增加了“資產處置費用”科目,修改“應繳國庫款”“累計折舊”科目為“應繳財政款”“固定資產累計折舊”等。
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在平行記賬的要求下,新舊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的核算方式有了本質變化。主要的區別如表1所示。

表1 新舊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核算差異表
表1僅僅列出新舊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核算的部分差異,在維修、擴建等后續支出或者報廢、對外出售等資產處置時,固定資產核算也有不同。
事業單位會計準則雖然也對單位固定資產折舊計提進行了敘述,會計制度中也設置了相關累計折舊的科目,但對于折舊范圍沒有明確規定。在實際執行中,部分事業單位沒有全面計提折舊或者壓根不計提折舊。同時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在固定資產購入的當期已經全部列支支出,折舊的計提只是沖減基金,并不能反映當期事業單位運行的成本費用。
在新會計制度下,財務會計執行權責發生制,因此在購買固定資產時不列入費用,而是在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根據其受益年限和確定的折舊方法,按月計提折舊時才計入相關費用。這樣折舊的計提就能科學的反映出單位某期的運行成本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情況,更有利于政府部門提高管理效率。
如前所述,新會計制度與舊會計制度相比,資產類科目增加了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文物文化資產、保障性住房等科目,這些會計科目核算的內容在舊會計制度下是統一納入固定資產進行核算的。因此,財務人員及資產管理人員需要耐心細致地梳理原制度下固定資產的構成,根據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物資等的定義及核算要求,將這些資產分離出來轉入新的科目,做好資產類科目金額錄入的銜接。
對于長期使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賬務處理、已經適應收付實現制制度的財務人員來說,新會計制度很有挑戰性。由于權責發生制的引入,在購入固定資產、固定資產折舊計提、固定資產清理處置等各個環節的核算都與原會計制度大相徑庭。因此財務人員要改變原有的固定思維,在賬務處理時,積極適應新會計制度下固定資產的核算方式。同時,因為固定資產購買和折舊計提在預算會計體系和財務會計體系下處理方式不同,更需要財務人員在年底分析費用和支出的差異后,同時進行財務會計報告和預算會計報告的編寫,這也給財務人員工作增加了難度。
部分事業單位在新會計制度執行前并沒有全面計提折舊或者沒有計提折舊。在新舊會計制度銜接之際,要全面核查截至2018年12月31日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年限和尚可使用年限等,并于2019年1月1日對尚未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補提折舊。這要求相關人員對本單位的資產細致摸查,根據政府會計準則政府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表的要求逐項進行補計提。要對時間久遠、種類繁多的固定資產摸清、查實,也是一個難點。
新舊會計制度相比,不是在原來制度基礎上的些許變化,而是對原有制度的變革及核算模式的重構。這樣僅僅依靠財務人員自己自學去吃透理解掌握新制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各級單位應該構建多層次的學習交流平臺,如邀請專家為單位財務人員集體授課、鼓勵財務人員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講座、以賽代訓加深財務人員對制度的理解、組織系統內財務人員聯審互查以促進溝通交流等,不斷提升財務人員對《政府會計制度》及一系列準則的理解,提高其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部分事業單位都已經建立了固定資產管理相關的制度和辦法,如固定資產定期盤查制度、固定資產采購管理制度等。但是這些制度都是依據舊會計制度制定的,與新會計制度多少有些不同。
各事業單位要結合新會計制度和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實際對原有的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細化,要囊括資產采購、入賬管理、資產調撥、資產報廢以及資產清查等各個方面,進一步促進新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科學化、程序化、規范化。
在信息化管理時代,各式各樣的財務軟件成為財務人員進行賬務處理的首選工具。財務人員使用財務軟件進行資產卡片的錄入、資產的管理,也使用財務軟件進行賬務處理。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與賬務處理系統往往不是一個,這就造成數據在軟件之間對接的困難。事業單位要積極做好資產信息化管理的建設,打破數據在資產系統、賬務系統或其他系統對接的限制,使單位所有的資產數據能在各個系統及時同時更新、統一管理,提高財務人員對數據的利用率,加強固定資產管理各過程的監督,確保在新制度新準則下各項資產管理工作規范有序進行。
《政府會計制度》實施以后,各單位已經歷了新舊會計制度銜接、會計核算、部門決算報表、資產報表等業務處理,對本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情況更加了解。事業單位應結合《政府會計制度》實施后固定資產管理現狀,不斷加快完善本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體系,提高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