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是指通過相關新型模式進行“處理”或“提純”后,具有極強決策支持價值、洞察發掘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信息數據。文化產業本身就是數據和內容創造的行業,大數據的驅動作用在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在文化產業內外聚集、融合與共享。財經類高校長期致力于相關產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分工很細,因此,財經類高校的人才培養是嵌入社會網絡之中并受其影響的。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由于沒有明確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的分類標準,財經類高校基本上是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教學資源以及社會用人需求對其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但由于財經類高校的專業學科基礎不外乎是經濟類或管理類,因而在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辦學特色方面差別并不大,于是,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普遍存在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特等問題,并直接導致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方案缺乏前瞻性、針對性和連續性。
2.專業設置難以對接產業發展需要。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財經類高校學科門類少,專業跨度小,專業方向趨同,在人才培養上分工很細,專業學科設置往往匹配學校的教研行政單位的設置,給在才智、情感、想象力等方面有著特殊且更高要求,需要在產業對接的特定情境下“個性化定制”而不是“批量生產”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帶來了很大困惑。
3.教學理念和培養方式無法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財經類高校長期以來專注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為金融機構、工商企業輸送大量高端應用型人才。這種方式極不利于學術型人才的培養,與學術型人才培養中要求的厚基礎、跨學科等特殊性要求相去甚遠。“互聯網+”強大的整合能力實現了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的融合,要把握行業發展脈絡,更新人才培養理念,才能適應行業的人才需求。
對于大數據背景下的“三創”人才培養而言,創意是藝術類專業培養之核心,是學生提出創造性設想的過程;創新是專業培養之精髓,是學生實施創造性想法的過程;而創業是專業之價值體現,是學生通過某種方式將創造性觀點轉化為市場價值的過程。學生唯有“想得到”,才可能“做得到”,只有基于創意提出這一優勢,才能推動設計類專業學生跨入創新、創業的隊伍,因此,在人才培養中三者的邏輯關系為“有創意、能創新、會創業”。“互聯網+”時代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三創”人才培養指向學生創意思維能力、創新實施能力和創業管理能力的全面培養。
1.行業關系嵌入。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是不能完成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三創”人才的培養必須嵌入行業關系,聯合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通過行業、企業、學院三方提供創新創業平臺,如創意產業孵化園區、區域科教城的創業園區或互聯網整合資源的創業平臺等,為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及創業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訓練基地,并通過產教融合視域下的實際項目引導學生將創意思維轉化為創意產品,使得學生在提供創意、實踐創新的同時能兼顧創業管理而成為高端復合型人才。高校可與文化企業加強合作,校企雙方可采用每年選定學生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多途徑培養和輸送當前行業緊缺、企業急需的文化產業高素質技能人才。
2.高校關系嵌入。高校需完善大數據背景下的文化產業人才的教學形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實驗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和操作性,而理論教學重在傳授學生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性思維。在大數據背景下,人才配備的不僅是頭腦里的知識,更是要如何從眾多數據中攫取出能為自己提供創意的、可以有效利用的數據。高校還應努力提升教學質量,豐富教學資源。培養人才離不開一支好的師資隊伍,所以應當加大力度重點引進對專業把控度好、熟知行業動態或為國內知名文化創意專家作為專業學科帶頭人,制訂相應的學科計劃與培養方案。
從國家的相關政策可以看出,“跨界”與“融合”已經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個重要關鍵詞,跨界融合發展模式將會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一個全新思路。在當前大數據背景下,“文化+”成為關鍵詞,“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等的跨界融合,尤其是在大數據技術推動下“文化+科技”正被深入推進,文化企業積極創新生產、傳播方式,提高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物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也嶄露頭角。
跨界融合催生了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實踐證明,同時具備專業素養、文化素質與跨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更能適應行業發展要求,未來文創發展要靠復合型人才來推動,財經類高校對于文化人才的培養應注重知識結構的復合性,使學生同時具備技術視角和技術能力。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產教融合這一培養路徑能助推企業、高校、政府、社會共同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是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有效路徑。
財經類高校在跨界融合的基礎上,仍應堅持特色化和創新性。特色是學校專業生存的板塊,各財經類高校應明確自身的特色,財經類高校的文化產業專業,可以確定為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產業技術經濟、文化和旅游管理、文化創意等細分方向,每個學校結合自身特點做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使文化產業人才更加多元化,在行業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