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文明史中,中國傳統政治積累了豐富的治理經驗。但伴隨著西風東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越來越受限于西方政治理論及學術分科體系,過分夸大了古今政治制度和治理形式之間的差異和斷裂,沒有注意到歷史對現實的影響與制約。因此,社會科學界對中國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和自主自覺的認識。《文化縱橫》設置“治道”欄目的目標之一,正是邀請歷史學和政治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學者,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視野和同情式地理解自身歷史的前提下,以治理的眼光重新審視和分析古代中國政治運行的機制與過程。這意味著努力走出西方理論和話語的陰影,但又不放棄從中國歷史中發現和提煉理論的嘗試。
本期我們就以“傳統中國的治理之道”為專題,刊發三篇文章。
大一統,是傳統中國的核心政治議題。本期曹錦清和李磊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出發,向我們呈現和剖析了大一統的不同側面。曹錦清的文章側重的是中國版圖形成的綿延且動態的歷史過程。文章指出,“大一統”既是自然條件不同的地理板塊合一的過程,也是多民族不斷交融,以及多民族治理經驗不斷交融、進而形成大一統國家的有效治理的過程。中華民族歷史上積累的豐富的治理經驗,仍在影響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但工業化和市場化提出了新的挑戰,帶來了治理重心下沉和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新任務。?李磊關注的則是民族關系的整合,以及統一的政治和文化認同形成的過程。李磊認為,受現代西方社會科學影響的諸多現代史觀,有著將民族和民族關系實體化的傾向,但這種方法論并不適于理解傳統中國的民族關系和結構。他的文章梳理了歷朝歷代治邊方略、民族關系和民族意識的演變,發現民族關系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不同王朝通過中央地方關系調整、多元的行政管理與經濟貿易往來等不同手段,不斷將不同民族安排進一個既能確保統一、又尊重地方差異性的治理格局之中。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民族也不斷強化對作為整體的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認同。
雷博的文章則以王安石變法為例,討論了變法與傳統中國政治運行的邏輯。與主流觀點對王安石變法的批評不同,雷博指出,變法在制度設計、人才任用和執行過程及效果方面,并沒有犯太大的錯誤,反而相當成功。雷博將變法放到更宏觀的政治架構中考察,他認為變法追求的王道理想與不穩定的皇權政治之間的張力,是變法最終失敗的深層原因。但是,王安石變法給中國歷史留下了變革的種子,參與塑造了中華文明理性務實的特質,其遺產在今天仍值得思考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