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賢美
摘? 要:我國數學家徐利治在研究數學方法論時,發現數學美和數學方法有著緊密的關聯。因此,他在《數學方法論選講》中,第一次提出關于數學美的問題。學者們研究數學美的初衷是為改變學生覺得數學較難、枯燥無味的觀念,希望通過在數學中滲透美育來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發現在數學中適當地滲透美育不僅能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以及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美育教育;開展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美育滲透的困境
1.教師對美育問題重視程度不夠
審視當下的小學審美教育,一些學校在交流與匯報辦學目標及理念時,都會涉及美育。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美育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實。教師們在認識上和實踐上有所不足,沒有真正意識到美育滲透對學生數學學習以及身心發展的重要性。一直以來,學校中的美術課和音樂課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主要陣地,學科教學與美育呈現分離的狀態。教師沿襲傳統的教學觀念,對于數學中美育元素的認同感不高,認為美育教育不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忽視甚至否認在數學課堂中美育實施的必要性,他們只需要將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普遍注重知識的傳授,存在“教師主宰”的理念和教學慣習,較難進行教學中角色的轉變。
2.教師在美育知識方面有所欠缺
數學美是美的一種高級表現形式,不同于人們直接感覺到的美的事物,它是含蓄的、抽象的、內隱的。在數學教師隊伍中,其雖具備扎實的數學基本知識、數學史以及數學思想方法,但在學科課程與專業審美力、美育基礎知識等方面有所欠缺。這將直接地影響教師教學鑒賞力水平的高低,間接地導致教師眼中僅有豐富的數學知識,對數學中的美熟視無睹。在教師進行數學教學的課堂中,由于教師自身審美鑒賞力和審美專業知識的限制,不能挖掘出數學中蘊含的美并且難以恰當地滲透到課堂中去。因此學生只能從中獲得智育上的滿足,得不到審美情感上的滿足。例如,筆者在聽“認識乘法”一課中,教師讓學生體驗到很多個相同加數的相加,列式和求和都比較煩瑣,不如乘法計算方式簡單。學生從中意識到乘法能快捷地解決問題,教師點到為止,不再向深挖。課后,專家進行點評時指出,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小學生親歷加法計算煩瑣,使用乘法計算簡單明了,這不正是凸顯了數學的簡潔美,而教師在教學中恰好忽視了這一點。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美育滲透的路徑
1.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提高美育在課堂中的地位
教師需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逐漸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慣習,提高對數學中美育元素的認同感,明確課堂中美育滲透的重要性。通過數學教學中各個環節的美育滲透,達到以美促智、以美怡情、以美立德的效果。轉變教師教學觀念以提高美育在課堂中的地位不僅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還需要借助教師自身的努力來實現。從學校層面來看,應當給予教師更多的平臺和機會,如校方積極開展關于小學數學學科美育滲透的教學實踐活動;從教師自身角度看,應當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緊跟教育潮流,深度理解美育在學科教學中的價值和地位,如轉變藝術課程是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主戰場”的看法和態度。只有通過學校和教師雙方共同的努力,嘗試從學校大環境開始轉變觀念,美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才能落地。
2.豐富教師知識素養,提升教師捕捉美的敏銳力
數學中不缺少美,它是客觀存在的,缺少的是發現數學美的敏銳力。因此,豐富教師知識素養以提升教師捕捉美的敏銳力是十分必要的。而教師作為審美主體,其應當具備一定的數學素養、藝術素養以及哲學素養,其中數學素養是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活動的基礎,藝術素養可對數學中美育因素起激發放大作用,哲學素養對于數學美感的升華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由于以上幾點均是數學審美心理結構的制約因素,故其在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活動時缺一不可。針對教師知識素養的培養與提高:一方面可通過補充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多閱讀有關數學思想方法、美學理論、教育哲學等方面的書籍;另一方面可通過學校教研組的力量,由教研組開展關于美育滲透主題的集體備課活動以捕捉和挖掘蘊含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美。教師通過不斷豐富自身知識素養,方能提高對數學美的敏感力,將美育有效地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給學生帶來最佳的數學美感體驗。例如,在四年級時,學生會學到用計算器計算并探索其中的一些規律。這時善于挖掘數學美的教師就可以乘機讓學生體會自然數0~9的魅力所在。
3.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積極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通過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教師的責任與義務。數學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而教師作為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引導者以及生活素材的來源者,應努力做到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通過挖掘教材中有關數學美的素材以及分析生活中有關數學美的元素,找到二者之間的結合點,進而將生活中的美與數學中的美進行有機結合,以幫助學生容易地理解抽象的數學之美。例如,在了解完軸對稱圖形的特點之后,教師可再安排這樣的環節:回歸生活,賞析對稱美,提供京劇臉譜、剪紙藝術、建筑物體、平面圖形、文字等素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進入一個既精彩又貼近生活的數學課堂,其不僅能夠再次體驗軸對稱圖形的特點,還可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軸對稱的美以及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美。
4.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不斷地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而目前所實施的教學評價體系仍不夠完善,存在評價形式單一、評價內容缺乏針對性、評價方法較為局限等現象。學校應當考慮將美育因素納入評價體系,為美育與學科的融合、實施提供保障。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其一,根據審美體驗目標,建立動態和開放的評價體系,破除傳統應試評價方法和內容固化的問題;其二,根據學生發展,構建于理論和實踐性教學相匹配、提供更加完善的美育發展評價指標。例如,老師可以通過一句動情的評價,或是通過一個小紅花、智慧星,又或是通過作業批改,給予鼓勵性的評語,以給學生營造一個充分展現數學人文美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王麗萍.數學美學及數學美育的作用[J].邯鄲學院學報,2005,(03):20-22.
[2] 王殿雙.對小學數學教育中美育問題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11):84.
[3] 張奠宙,木振武.數學美與課堂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1,(04):1-3.
352750033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