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張 虹,張 萍
新鄉市中心醫院兒科,河南 新鄉 453000
痙攣型腦癱(SCP)是指在患兒尚未成熟大腦因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出現發育不全,從而引發的非進行性姿勢、運動紊亂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肢體活動性下降、肢體痙攣等,嚴重限制患兒身體活動,故臨床治療中多結合康復訓練以提高患兒運動功能。常規康復護理多注重患兒日常生活訓練,雖可一定程度改善患兒骨骼、肌肉發育,糾正患兒異常姿勢,但往往忽略了患兒核心肌群控制訓練,致使患兒運動、平衡功能欠佳。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是一種通過針對性訓練患兒豎脊肌、臀大肌等肌群,以增加核心肌群力量的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兒平衡能力及粗大運動功能[1-2]。因此,本研究探討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在SCP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收集2017年4月—2019年10月新鄉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2例SCP患兒臨床資料,將采用常規康復護理的47例患兒資料納入對照組,將采用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的55例患兒資料納入觀察組。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4~10歲,平均年齡(7.13±1.32)歲;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GMFCS)評級:Ⅰ級21例,Ⅱ級18例,Ⅲ級16例;臨床分型:偏癱29例,雙癱21例,四肢癱5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21例;年齡5~9歲,平均年齡(7.29±1.34)歲;GMFCS評級:Ⅰ級18例,Ⅱ級15例,Ⅲ級14例;臨床分型:偏癱24例,雙癱19例,四肢癱4例。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均符合《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條件及分型》[3]中SCP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可獨立行走或在幫助下行走;④能夠理解、聽從指令者。(2)排除標準:①入組前半年內接受過外科手術者;②存在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③存在間歇性癲癇或智力障礙者;④患骨關節等影響步行疾病者。
兩組就診后均予以中醫推拿、按摩,神經肌肉電刺激等基礎治療。
1.3.1 對照組:在基礎治療基礎上,采用常規康復護理,予以上下肢被動牽拉、立位平衡、關節活動度、爬行翻身步行、粗大功能等訓練及神經發育學療法,25 min/次,1次/d。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地面”動態、靜態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兒取仰臥姿勢,手臂放在身體兩側,屈膝、屈髖,雙腳平放在地面上,協助并攏患兒下肢;在下肢姿勢不變情況下,引導患兒進行頭頸前屈訓練,雙手摸膝,每次姿勢維持3~5 s,如此反復練習數次。(2)搭橋訓練:指導患兒平躺于墊子上,下肢并攏、屈膝、雙腳平放于墊上,手臂放在身體兩側,使頭、脊柱保持一條線,指導患兒頭、雙腳位置不變,用力使臀部向上抬呈橋狀,并避免骨盆搖晃,維持數秒,如此反復練習數次。(3)手膝支撐訓練:指導患兒將膝關節、髖關節彎屈90°,雙手與肩同寬,以雙手和膝關節為支撐點,保持脊柱中立位。(4)平衡訓練:借助滾球、平衡板等訓練工具,讓患兒坐在滾球或平衡板上,分別以站位、坐位、四肢爬行位、膝立位等姿勢進行重心轉移訓練。(5)俯臥位肘支撐訓練:指導患兒取俯臥位,以肘關節、前臂為著力點,保持兩肩同寬,在伸展脊柱的同時抬高腹部,維持數秒后恢復最初姿勢,反復練習。(6)Bobath球訓練:讓患兒垂直坐于球面,雙手置于骨盆兩邊,保持身體直挺,通過前后左右移動Bobath球,做伸展、側屈或腰屈曲運動;指導患兒取仰臥位,在屈膝情況下將雙腳放在球上,并保證臀部和球有適中距離,手臂放在身體兩側,引導患兒借助身體力量使臀部上抬,伸展髖關節,并保持下肢、身體為一條直線,每次保持數秒,如此練習數次。30 min/次,1次/d,兩組均連續訓練4個月。
(1)護理前及護理4個月后,分別采用粗大運動功能量表(GMFM)[4]中站立維度(D區)及步行、跑和跳維度(E區)評估兩組粗大運動功能,D區得分范圍為0~39分,E區得分范圍為0~72分,得分越高,代表粗大運動功能越好。(2)護理前及護理4個月后,分別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5]評估兩組平衡功能,滿分56分,得分越低,代表平衡功能越差。
數據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GMFM中D區、E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GMFM中D區、E區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GMFM中D區、E區評分比較(±s) 分

表1 護理前、后兩組GMFM中D區、E區評分比較(±s) 分
指標D區 E區組別觀察組(n=55)對照組(n=47)tP觀察組(n=55)對照組(n=47)tP護理前26.54±3.23 26.47±3.25 0.109 0.914 29.21±11.34 29.32±11.26 0.049 0.961護理后33.95±2.79 30.24±3.21 6.245<0.001 42.53±10.68 35.61±8.57 3.567 0.001 t 12.289 5.658 6.102 3.047 P<0.001<0.001<0.001 0.003
護理前,兩組BB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BBS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BB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55)對照組(n=47)tP護理前23.61±3.14 23.72±3.06 0.178 0.859護理后35.48±5.21 28.63±4.85 6.832<0.001 t 14.471 5.870 P<0.001<0.001
SCP為臨床小兒腦癱中較常見疾病類型,多指發育中胎兒或幼兒腦部受到非進行性損傷導致的永久運動、姿勢障礙,部分新生兒由于缺氧缺血未能及時治療,易引發腦癱等后遺癥,因此臨床應積極采取措施應對疾病預后[6]。由于SCP患兒多出現下肢肌張力持續升高,導致患兒出現姿勢異常、運動障礙等癥狀,且隨著時間推移痙攣會逐步加重,甚至導致患兒關節畸形、攣縮,改變其肌肉生理狀態,致使患兒肌肉更加無力,嚴重限制了患兒身體活動。目前臨床治療中多結合康復訓練,雖可一定程度改善患兒骨骼、肌肉發育,糾正患兒異常姿勢,但往往注重日常生活訓練,致使患兒運動、平衡功能欠佳,故探尋有效的康復訓練辦法對提升患兒運動功能具有積極意義[7]。
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是一種通過針對性訓練患兒豎脊肌、臀大肌等肌群,以增加核心肌群力量的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患兒平衡能力及粗大運動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GMFM及BBS評分均較高,提示SCP患兒采用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升其粗大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中,通過對患兒進行“地面”訓練,能夠較好鍛煉腹部相關肌肉,有效增強患兒腹部相關肌肉力量;搭橋訓練能夠借助腹部腰部力量,強化患兒腹直肌、腹外斜肌等;手膝支撐訓練通過借助患兒膝關節、髖關節屈曲,保持其脊柱中立位,能夠加強其骨盆底肌、多裂肌、豎脊肌等[8-9]。平衡訓練中,通過借助滾球、平衡板等工具,為患兒提供不穩定支持面,按照由簡到繁、由靜至動進行練習,有助于患兒軀干表層運動肌和深層穩定肌更加全面有效投入到平衡、協調的調節反應中,從而促進其平衡能力有效提升[10]。Bobath球訓練中,一方面引導患兒垂直坐于球面,按照訓練指導進行前后左右移動Bobath球,做伸展、側屈或腰屈曲運動,有利于增強患兒腰方肌、豎脊肌、髂腰肌等肌力;另一方面,指導患兒取仰臥位,在屈膝情況下將雙腳放在球上,手引導患兒借助身體力量使臀部上抬,伸展髖關節,并保持下肢、身體為一條直線,能夠有效提升其腰背肌力量。通過采取不同訓練方式對患兒核心肌群進行訓練,能夠使患兒核心肌群有效穩定其脊柱,從而保證力量傳輸,提高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和平衡 功 能[11-12]。
綜上所述,SCP患兒采用基于核心肌群訓練理念的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提升其粗大運動功能及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