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玲,孫 敏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感染科,四川 德陽 618000
肺結核是常見的慢性傳染病,與結核分枝桿菌有關。大咯血是肺結核疾病的危急病癥,一次咯血量超過200 ml,或一天咯血量超過500 ml,則屬于大咯血。若肺結核大咯血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及護理,易發(fā)生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并發(fā)癥,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1]。早期預見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通過加強預見性意識,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避免和降低臨床護理風險發(fā)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2]。在搶救危重患者過程中,早期預見性護理的應用越發(fā)受到重視。基于此,本文將分析早期預見性護理在肺結核大咯血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以2018年7月—2020年2月為研究時間段,將德陽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4例肺結核大咯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7例。觀察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37~68歲,平均年齡(52.50±1.27)歲,咯血量300~1 000 ml,平均咯血量(650.53±21.42)ml,其中Ⅱ型肺結核4例,Ⅲ型肺結核17例,Ⅳ型肺結核10例,干酪樣肺炎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37~69歲,平均年齡(52.68±1.16)歲,咯血量260~1 000 ml,平均咯血量(650.60±21.32)ml,其中Ⅱ型肺結核3例,Ⅲ型肺結核18例,Ⅳ型肺結核11例,干酪樣肺炎5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即常規(guī)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遵醫(yī)囑指導其按時按量服藥,給予其營養(yǎng)補充,易滿足機體的營養(yǎng)需求。觀察組采用早期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1)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介紹肺結核大咯血的發(fā)病機制、治療目的和并發(fā)癥的預防措施等相關內容,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并且,耐心指導患者掌握正確排出凝血塊的方法,提高治療主動性。(2)心理干預:安慰及鼓勵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其感覺受到歧視。并且,指導患者掌握緩解負性情緒的方法,掌握面對突發(fā)出血癥狀的處理措施,以提高患者對突發(fā)事件的應對能力。其次,引導家屬關心、理解和支持患者,便于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及護理。(3)咯血預見性:大咯血前往往存在反常現(xiàn)象,如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神經緊張、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喉部刺癢、胸悶不適、胸腔內有灼熱感等。護理人員一旦發(fā)現(xiàn)以上咯血征兆,應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時備好搶救藥品及器材,加強心理干預穩(wěn)定患者情緒,并配合醫(yī)生采取處理措施。(4)呼吸道通暢:若患者咳嗽乏力,應鼓勵其多飲開水,為其翻身拍背,并在床旁備好吸引器。發(fā)生大咯血時,呈頭低腳高位,若緊閉牙關可采用開口器,再使用吸引器將口腔及咽喉部血塊吸出,輕拍背部排出積血。若呼吸微弱則立即進行人工呼吸,采用粗大吸引器吸引,并給予患者高流量吸氧和輸液,密切觀察瞳孔、心率和呼吸,以爭取搶救時間。(5)休克預防:觀察咯血患者的生命體征和中心靜脈壓變化,準醫(yī)囑補充血容量,詳細記錄丟失的體液量和輸入液體的種類、時間和數(shù)量。(6)病情觀察:每15~30 min巡視病房一次,觀察患者有無咯血征兆,了解咯血頻率、顏色及量等病情、病程情況。針對存在發(fā)生大咯血因素的患者,重點監(jiān)護其瞳孔、面色、口唇有無紫紺、四肢溫濕度、呼吸變化、脈搏和血壓等生命體征,便于及時采取處理措施。(7)恢復期護理:患者恢復階段需嚴格監(jiān)測生命體征,同時檢查患者呼吸道,肺部情況確認是否有肺部并發(fā)癥并及時處理。咯血量大時需立即禁食一段時間,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行流質飲食,并逐漸過度至正常飲食。飲食上多食用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而導致肺內增高,再次誘發(fā)咯血。
(1)對比兩組護理情況,包括咯血開始至護理操作開始所用時間、咯血停止時間、平均咯血次數(shù)和平均住院時間。(2)對比兩組并發(fā)癥,包括窒息、休克、肺不張和吸入性肺炎等。(3)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總分80分,得分>70為滿意,50~70為基本滿意,<50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咯血開始至護理操作開始所用時間、咯血停止時間、平均咯血次數(shù)和平均住院時間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護理情況對比(±s)
組別觀察組(n=37)對照組(n=37)tP咯血開始至護理操作開始所用時間(min)7.31±1.38 14.32±3.54 11.222<0.050咯血停止時間(min)9.38±0.84 23.20±1.08 61.440<0.050平均咯血次數(shù)(次/d)4.17±1.67 6.41±2.56 4.458<0.050平均住院時間(d)7.67±2.12 10.19±3.35 3.866<0.05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 例(%)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近年來,肺結核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而大咯血是其常見的危重癥,常常危機患者生命安全。相關研究[3]發(fā)現(xiàn),早期預見性護理可有效縮短患者的咯血時間,并預防并發(fā)癥,以提高搶救成功率。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肺結核大咯血中應用早期預見性護理,對照組平均咯血次數(shù)、咯血停止時間、咯血開始至護理操作開始所用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高于觀察組;對照組護理滿意度低于觀察組。分析其原因可知,早期預見性護理針對大咯血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及問題,實施早期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搶救工作的及時開展。患者對咯血存在恐懼心理,咯血使將掙扎不止,影響治療效果[4,5]。護理人員應表現(xiàn)沉著冷靜,根據(jù)患者言行掌握其心理狀態(tài),妥善消除其心理負擔。耐心解釋咯血是因為病變血管損壞,與病情輕重及惡化無直接關系,緩解其恐懼、煩躁等心理,提高治療配合度[6]。護理人員加強病房巡視,細致觀察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重點關注其呼吸道是否通暢及有無咯血征兆,便于做好搶救準備工作,爭取搶救時間。一旦出現(xiàn)咯血,護理人員立即幫助患者呈頭低腳高體位,并輕拍其背部,促使血塊排出[7,8]。并且,針對患者牙關緊閉、呼吸微弱等多種情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吸出患者口腔及及咽喉部血塊,從而及時解除呼吸道阻塞,避免窒息。大咯血將導致機體大量失血,誘發(fā)低血容量性休克,因此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中心靜脈壓的變化和生命體征,及時給予患者血容量補充,避免失血性休克的發(fā)生[9]。陳鳳[10]等做了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預見性護理能夠明顯縮短患者咯血時間,降低患者咯血次數(shù),并提高了臨床護理滿意度,效果良好,與本文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肺結核大咯血中應用早期預見性護理的效果良好,可緩解咯血狀況,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較高安全性,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