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芳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及代謝科,河南 鄭州 450052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經異常及下肢遠端外周血管病變所引起的足部感染潰瘍或組織破壞,糖尿病足為糖尿病最嚴重的的并發癥之一,嚴重者需截肢治療,據調查:低位遠端截肢手術患者40%~70%與糖尿病有關[1-2]。目前關于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研究多集中于傷口護理,延緩疾病進程等相關內容,對于糖尿病足患者不確定感及睡眠質量方面的關注度較少[3]。不確定感指個體對某件事物無法給予適當分類或組織時產生的一種認知,疾病不確定感主要來源于患者對疾病癥狀、診斷、嚴重程度、治療、護理方法、疾病進程及預后等方面的不明確,疾病不確定感對患者的生活、作息、情緒及生活質量均可造成影響,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管理可影響治療依從性而不利于病情控制[4]。據調查66.57%的糖尿病足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而睡眠障礙為糖尿病患者空腹達標的危險因素之一,保證睡眠對于控制血糖具有重要的意義[5]。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心理疏導聯合松靜誘導訓練對糖尿病足患者疾病不確定感及睡眠質量的影響,以期為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提供新的思路,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足患者185例進行回顧性分析。(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6]的相關診斷;②單側患病,糖尿病足Wanger分級在3級及以下[7];③無肢體殘疾;④神志清醒,可配合進行相關護理干預;⑤既往無睡眠障礙。(2)排除標準:①因各種疾病致急性應激所引起睡眠障礙者;②認知功能障礙者;③精神病患者。根據患者接受護理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87例行松靜誘導修煉,觀察組98例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疏導干預。其中對照組男52例,女35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62.18±5.02)歲;糖尿病病程4~13年,平均糖尿病病程(8.14±2.09)年;糖尿病足Wanger分級:0級26例,1級19例,2級23例,3級1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中專及以上55例。觀察組男56例,女42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63.09±5.17)歲;糖尿病病程4~15年,平均糖尿病病程(8.49±2.11)年;糖尿病足Wanger分級:0級27例,1級25例,2級25例,3級21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5例,高中/中專及以上5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松靜誘導干預:(1)常規糖尿病治療及護理包括:糖尿病足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運動治療、降糖、營養神經、日常足部護理等。(2)松靜誘導訓練,具體包括:①為患者提供一份包含松靜誘導訓練背景音樂及訓練過程的視頻文件,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仰臥或半仰臥,在背景音樂下由手指開始依次對雙臂、肩部、軀干、頭頸等部位進行肌肉放松訓練,同時引導患者放松意念,跟隨音樂的節律將注意力集中至丹田,隨音樂節律進行腹式呼吸,再將注意力下移至下腹,引導患者意念完全放松,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下進入身心放松的無意識想象狀態或睡眠,在30 min后關閉背景音樂,若患者進入睡眠則不喚醒。②在護理人員指導下患者進行松靜誘導訓練3次,患者掌握放松訓練要點及方法后,由患者自己進行自我訓練,訓練選擇在夜間進行,訓練過程中注意保持周圍環境的安靜、整潔,每日1次,持續30 min,共4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疏導干預:①在治療初期采取心理支持的方法:護理人員先引導患者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護理人員認真傾聽并適時記錄,以挖病因、抓根源的方法尋找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根源。交流過程中注意語言的親切、和藹,以解釋、安慰、鼓勵的方式進行交流,切忌指責患者,引起逆反心理而拒絕交流。②在心理疏導中期:針對前期心理疏導過程獲得的信息,以貝克的認知轉變法有針對性地針對患者的疑慮與不安做好解釋工作,分析疾病的轉歸與預后,對患者不合理信念及不良思維方式進行轉變。以患者、家屬同步健康指導的心理疏導方式,通過視頻、圖片等直觀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及其治療方案進行宣教,并對各項治療及護理的目的進行說明,以爭取獲得患者的理解,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及情緒激動,以使患者解除心理壓力,更好地配合治療,確保病情控制,防止因情緒激動而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血糖升高。住院治療期間加強與患者的交流以緩解患者精神壓力,以積極、正面情緒的支持語言為患者建立全方面心理應對支持系統,幫助患者全面調動自我、朋友、家庭及信仰等相關的心理支持系統,并可邀請治療成功的患者進行經驗交流以緩解其不良情緒,逐步樹立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心理疏導干預每周2~3次,每次30 min,共4周。
比較兩組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1)疾病不穩定感:干預前后采用《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8]進行測評,該表共包括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及不可預測性4個維度共32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1~5分,總表得分32~160分,得分越高不確定感越明顯,該表Cronbach’s系數為0.90;(2)睡眠質量:干預前后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9]進行測評,總分范圍0~24分,共8個條目,每條0~3分,總分在4分以下:無睡眠障礙;總分在4~6分:可疑失眠;總分在6分以上:失眠。得到的評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其中Cronbach’sα系數為0.90;(3)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10](WHOQOL-BEFF)進行測評,該表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4個維度, 26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總表得分26~104分,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好。該表Cronbach’α系數0.9,Gutman分半系數0.86;(4)護理滿意度:選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11](NSNS)進行測評,該表共19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19~95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組間對比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行配對t檢驗,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患者《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信及不可預測性維度得分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比較(±s) 分

表1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比較(±s) 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 P<0.05
組別對照組(n=87)觀察組(n=98)tP干預前28.19±4.29 27.83±4.15 0.580 0.563干預后23.06±3.37a 21.82±3.18a 2.574 0.011干預前30.14±5.59 29.68±5.33 0.573 0.568干預后26.04±4.02a 23.04±3.77a 5.236 0.000干預前27.19±4.82 26.93±4.73 0.370 0.712干預后24.63±3.95a 22.04±3.18a 4.935 0.000干預前26.83±4.29 27.04±4.11-0.340 0.734干預后23.84±3.18a 21.06±2.85a 5.098 0.000不明確性 復雜性 信息缺乏性 不可預測性
干預后兩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得分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s) 分
組別對照組(n=87)觀察組(n=98)tP干預前18.25±3.06 17.91±2.88 0.778 0.437干預后15.04±2.91 12.74±2.85 5.425 0.000 t 7.090 12.632 P 0.000 0.000
干預后兩組患者《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維度得分均明顯升高,但觀察組升高幅度更大(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分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得分為(85.19±9.37)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2.08±8.92)分(t=-9.715,P<0.05)。
糖尿病為慢性、漸進性、終身性的疾病,據調查25%的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有繼發糖尿病足的風險,隨著對疾病管理理念認識的不斷深入,糖尿病足患者的管理由以疾病為中心逐漸向以患者為中心轉變,在對糖尿病足患者的護理干預中更注重心理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疾病不確定感容易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而表現出緊張、不安、恐懼及震驚等情緒,引起患者血糖波動而影響病情[12]。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信及不可預測性維度得分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松靜誘導訓練為臨床常用的調整身心狀態的手段,有研究顯示松靜誘導訓練可消除患者緊張情緒,通過調整身心、放松肌肉,可降低機體活動水平而促進其內外環境的平衡,達到放松身心作用,同時還可有效緩解交感神經緊張,增強副交感神經興奮性而改善患者身心狀態,抑制不良癥狀的產生,對穩定患者情緒,提高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疏導干預,該方法主要采用語言為基本的治療工具,通過深入交流,以挖病因、抓根源的方法尋找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的根源,并參照認知行為干預的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充分加強患者對糖尿病足相關知識的了解,從根本上緩解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13]。
糖尿病足的患者保證優質的睡眠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病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意義,糖尿病發展過程可能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代謝及免疫系統均可造成較大的影響而干擾睡眠調控機制,加上糖尿病足患者多伴有足部疼痛、傷口長期不愈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均造成較大的影響,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而加重睡眠障礙。而睡眠障礙對于糖尿病足患者的病情同樣可造成嚴重的影響,一方面睡,眠障礙可引起腎上腺皮質激素升高而導致血糖應激性上升;另一方面,睡眠障礙可致交感神經系統興奮而引起胰高血糖素、兒茶酚胺、皮質醇等胰島抗性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升高血糖,因此對于糖尿病足患者睡眠障礙應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合適的手段進行干預[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得分均明顯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分析原因:對照組所采用的松靜誘導訓練為誘導睡眠、穩定情緒的常用療法,在特定的背景音樂下通過引導患者的軀體各部分肌肉進行放松,可有效緩解病痛所引起的緊張及焦慮,使患者機體處于無意識想象的寧靜狀態,達到平和心態,放松心情的作用,降低交感神經興奮,促進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平衡而改善患者睡眠狀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以心理疏導,針對性地對患者的不確定感根源問題進行解決,進一步穩定患者心理狀態,使患者治療依從性得以提高,加強對病情的控制,使患者病情更趨于平穩減少疾病因素而引起的睡眠障礙,兩種護理方式聯合使用對患者睡眠狀態改善作用更強,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同樣具有促進作用[15]。
綜上所述,心理疏導聯合松靜誘導訓練較單獨進行松靜誘導訓練可有效緩解糖尿病足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