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梅,唐 婷
德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四川 德陽 618000
癲癇,也被稱作羊癲瘋,是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致使正常大腦功能異常的慢性神經性系統疾?。?]。大多數癲癇病患者會存在感知、運動以及意識等功能上的障礙,嚴重的還會有大小便失禁、全身抽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該疾病若缺乏有效科學的干預,仍然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3]。現階段除了針對性的藥物干預,持續性的護理健康管理也十分重要。為了確保給予病患持續性的護理,可對出院后的病患采取家庭人文關懷護理跟進[4]。為了明確圍繞家庭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護理與常規護理兩種方式的有效性,現選擇78例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將報告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德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癲癇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接受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的39例患者為觀察組,并隨機選取同期接受常規護理方法的患者39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25例,女14例;年齡15~61歲,平均年齡(33.14±10.25)歲;病程2~11年,平均(6.18±3.34)年;對照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15~60歲,平均年齡(32.88±10.12)歲;病程3~12年,平均(6.91±4.2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患病時間以及年齡等一般特征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滿足癲癇的診斷標準[5]者;(2)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者;(2)精神異常者;(3)合并腫瘤等其他重大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對常規病房護理、入院指導以及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采用以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具體措施有:(1)營造“家庭病房”:營造如家庭般的病房環境,賦予病房更多的人文氣息,以改善病患緊張、恐懼情緒,給予患者心理與生理層面的雙重安慰。病房中窗簾以及墻面的配色以輕松、溫馨為主題,旨在消除病患抑郁情緒,激發愉悅情感。(2)結合不同病患的既往經歷,包括性格、受教育程度、生活事跡等開展對應性的宣傳教育。向其普及有關癲癇疾病的相關內容,告知其疾病的誘因、表征以及其它注意事項,并就護理的內容以及具體操作等進行初步講解,從而促使其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開展,為疾病的恢復奠定基礎。(3)提升護理人員家庭式人文關懷專業水平:通過培訓等形式,倡導并建立“以人為本、敬畏生命”的護理原則,對護理人員言談舉止、文明禮儀以及儀容儀表等進行全面培訓。通過模擬換位演練等方式,使護理人員站在患者角度感受各種護理的有效性,以此來提升人員關懷護理水平。此外,護理人員應當將自我視為病患家屬,為病患提供親人般的關愛,以充滿愛心、責任心以及耐心的態度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交互,尊重理解患者并引導其不良情緒的合理宣泄,主動幫扶患者處理生活等方面問題,不斷提升其正面積極情緒,營造和諧友好的“家庭”氛圍,建立回到社會的自信。不定期與病患親屬進行溝通,了解近段時間護理的滿意情況以及不足之處,彌補并提高人文關懷護理質量。
(1)兩組患者經過半年隨訪,選擇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認知水平、身體健康情況、心理健康情況以及社交功能等進行評價,并得出最終質量總分。各項得分為0~100分,實際分數越高則表明病患的生活質量情況越佳。(2)對兩組患者的抑郁情況(SDS量表)、焦慮情況(SAS量表)以及用藥依從性進行評估。各個評價量表分別包含了二十項指標,總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為嚴重,當分數大于51時,則說明病患已然處于焦慮或者抑郁狀態。(3)采用Morisky問卷調查患者服藥依從性,總分為4分,得分越高,代表依從性越差。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認識能力以及社交功能等各個生活質量指標得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得分情況比較(±s) 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得分情況比較(±s) 分
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P 90.2±6.11 61.8±5.89 20.898<0.050 80.13±5.3 55.2±3.79 23.894<0.050 88.17±5.9 60.5±5.14 22.083<0.050 85.3±5.35 61.15±4.9 20.788<0.050 85.9±5.67 56.7±4.93 24.269<0.050
觀察組的SDS評分、SAS評分以及用藥依從性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SDS、SAS與用藥依從性情況比較(±s) 分

表2 兩組SDS、SAS與用藥依從性情況比較(±s) 分
組別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P SDS 40.96±2.55 48.77±2.97 12.460<0.050 SAS 40.03±3.09 49.32±3.46 12.506<0.050用藥依從性1.61±0.38 2.75±0.88 7.427<0.050
癲癇是目前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為病患會反復發作失神、強直、肌陣攣等癲癇癥狀并存在相對應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認識能力以及社交功能層面的影響[6]。該疾病的反復發作以及長期用藥干預,會對病患身心等帶來嚴重影響,威脅其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相關研究表明[7],家庭成員由于生病住院可能會導致其個人以及整個家庭心理層面與情感層面的失衡。另外,患者也會存在較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相對科學合理的家庭護理干預可以較好的規避癲癇疾病發作并能起到較好的防范并發癥的效果,大大改善病患生活質量。上世紀70年代,醫療業內逐漸認識到單純的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開展以家庭為核心的人物護理模式則可以最大程度的滿足病患及其家屬的各方面需要。當下基于“生理-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科學引導,以家庭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模式越來越受到業內的認可。相關研究表明,針對癲癇疾病實施家庭為中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可以大大提升病患與其家屬得個人護理能力從而緩解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8]。此外也可以基于間斷持續性的護理加速患者的恢復,由此達到較好的護理效果。此次回顧性分析以78例癲癇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觀察組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認識能力以及社交功能等各個生活質量得分情況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充分說明了針對癲癇病患采用以家庭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模式干預可以較好的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觀察組在包括抑郁情況(SDS)、焦慮情況(SAS)以及用藥的依從性得分均要優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病患對于護理的認可度要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針對癲癇病患者實施圍繞家庭為核心的人文關懷護理策略可以較好的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并加強患者用藥依從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