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艷
摘 ?要:每個學科都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屬性,歷史課程的特點是嚴謹、陳舊、枯燥,因此,不少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熱情和積極性會慢慢消磨殆盡,最終導致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水平低下。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歷史課堂質量和效率,教師必須要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改善傳統(tǒng)課堂的氛圍和教學理念,讓學生的態(tài)度從根本上發(fā)生轉變,從而重新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策略
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教學價值分析
在很多人眼中,歷史和故事就是一個概念,因為故事和歷史講述的內容都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所以很多人都會將二者混為一談。據調查,有部分人認為歷史是在過去發(fā)生的真實事件,并非故事流傳。但是,由于古人在記載和闡述中的疏忽,也讓歷史具備了一定的故事色彩;而故事,則是古代人對一些歷史事件傳達和記述的載體,而歷史事件則是故事的核心內容。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相對較為密切。
1.歷史故事在農村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符合學生特點
上文提到,故事是傳承人們記憶、人文的一個載體,而大部分的故事都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故事具有記錄歷史事件的作用,它不僅將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審美觀、思想文化進行了記錄,同時也正是因為它的傳播作用,讓當時更多的人接受了當時的文化,也給今天的后人留下了了解歷史的機會。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不同,二者雖然同樣是在描述一件事情,歷史故事則較為側重故事中人們行為、語言、動作的描述,讓歷史變得更加生動和形象;而歷史事件則不同,它側重的是對事件的描寫,主要內容時事件內容、事件時間、事件的意義和影響,相對較為單一、枯燥。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的特點是活潑、好動,更加喜歡有趣的事物。因此,在初中歷史中融入趣味、生動的故事后,能夠符合初中生的追求、喜好,更加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歷史故事也能夠讓抽象的歷史知識更加形象,有助于學生的記憶和學習。
2.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使事件更加生動
剛剛提到了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的區(qū)別,歷史故事更加側重于對人物、事件細節(jié)的描寫,用生動的語言,將歷史事件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專注度。對于難以記憶和理解的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將歷史事件中的重點內容,比如事件起因、發(fā)生時間和地點等,融入故事當中,讓學生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和學習。
3.歷史故事是初中歷史教學中一種常見手段
初中時期,是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的黃金時期,而他們對于枯燥、乏味的課堂內容缺乏興趣和學習動力,因此,故事教學法也就成初中教育階段比較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歷史故事具有記錄歷史的作用,不僅在記錄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變化進行了概述,而且也加入當時人們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及教訓經驗。所以,教師在運用歷史故事講述歷史事件的時候,能夠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在初中歷史課堂中選取歷史故事的原則
1.還原歷史事件原則
教師在課堂中融入歷史故事的時候,選取的故事一定要接近或是貼合所要講解的歷史事件,同時選用的歷史故事要有所依據,而非一些虛假故事或是夸大歷史事實的故事。通過歷史故事的引用,能夠讓學生更加認真地聽講和學習。但是,教師還需要考慮到故事的實用性,有與歷史事件有關的故事,教師可以直接采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如果沒有相關的故事,切忌為了使用故事而去使用故事,影響授課質量。
2.教學內容針對原則
在我國教育中,每節(jié)課程的時間都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教師不但要準備當天的教學內容,而且還要搜集歷史故事,但是,由于課程時間的限制,教師整理的故事必須具備針對性,通過針對性故事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快速清楚和了解課程的重點難點內容是哪些,從而提高學生對課程重點難點地把握和記憶。例如,在教授七年級歷史上冊《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時候,可以將秦王朝的殘暴行為引發(fā)的戰(zhàn)爭故事或是其他的統(tǒng)治故事講解給學生,讓學生明白秦始皇雖然統(tǒng)一了六國,但是,由于暴政仍舊無法阻擋秦國滅亡的腳步,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快速理解該節(jié)課程的內容和意義。
三、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策略
1.課前引入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前引入,已經成為很多初中教師常用的課堂教學手段。在正式開講課程內容前,通過借助其他相關內容或是相關物件,從而引起學生注意,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而歷史故事,就是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個非常不錯的導入內容。通過相關歷史事件的故事引入,能夠讓學生對故事中的現(xiàn)象、行為產生疑問,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從而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高效,學生的參與性更加積極。
2.結合視頻故事,再現(xiàn)歷史畫面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國的教育也已經邁入現(xiàn)代化教學階段。歷史,不僅是一本書,也是對過往行為、故事的流傳和記憶,所以,歷史同樣具備抽象性和隱蔽性。因此,教師在教授歷史課程的時候,可以采用一些現(xiàn)代化的設備,將歷史內容在歷史課堂中進行“還原”,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歷史場景展示給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讓學生更為直觀、近距離地接觸到歷史的氣息,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當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和積極性,為高效歷史課堂的構建提供了可能。
3.加強故事滲透,突破課程難點
初中歷史,從初一到初三分別講述歷史由遠及近的發(fā)展歷程,而在每個階段中,都會有許許多多的事件名稱、發(fā)生時間、歷史意義和作用等內容,需要學生進行記憶和背誦。但是,由于初中生特點影響,很多學生并不能夠深刻地理解課程中的重點內容,只是生硬進行背誦和學習,無法將歷史知識掌握扎實。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理解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記憶,教師可以結合一些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把課程中的難點知識進行理解。
結語
總之,歷史故事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教師要結合歷史故事的運用原則,不斷挖掘和發(fā)現(xiàn)更多故事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 呂志艷.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分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9,16(30):195.
[2]那淑英.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16(5).
[3]于凱,王鳳娟.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信),2018(5):73.
[4] 李龍燕.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小作家選刊,2016(7):27.
365450033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