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洪篇

2021-03-15 07:01:19陸春祥
美文 2021年5期

陸春祥

陸春祥

洪邁(公元1123—1202),南宋饒州鄱陽人(今江西鄱陽),字景廬,號容齋,謚號文敏,著有筆記《容齋隨筆》74卷、《夷堅志》420卷。

壹·宋之蘇武

說洪邁,一定要先說他爹,英雄的洪皓。

1088年11月28日,洪皓出生在饒州的鄱陽,當洪老爹還是洪少年的時候,便因橫溢的才華受人矚目。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青年洪皓和秦檜同榜高中進士。看遍自古以來的傳奇,才子配佳人是基本模式。洪才子尚未登第,許多權貴家族的佳人就將目光鎖定了他,宰相王黼就要將妹妹嫁給他,登第后,節度使朱緬又要將女兒嫁給他,還許諾倒貼許多錢財。洪才子一概婉拒:各位長官,我也想娶呀,可是,我家貧,我的性格又直,我們根本門不當戶不對,嫁我要吃苦受累的!這些結黨營私、賣官鬻爵、溜須拍馬的主兒內心深知,是他們名聲不太好。這小子,看我們以后怎么收拾你!

洪皓統統不管,他憑自己的良心立身處世,寧海縣的主簿,不也是個為民服務的崗位嗎!關鍵是,寧海太窮,事又雜又多,好幾任縣令都自動辭職,這一大堆亂事就落到洪主簿頭上了。洪皓深知百姓的疾苦,改革稅收,整頓吏治,盡量讓百姓的日子過得好一點。

宣和六年(公元1124),洪主簿調任秀州司祿。這年秋收之季,多地遭嚴重水災,顆粒無收。秀州十萬災民流離失所,洪司祿一到,就積極救災。他推出三條措施:將轄區內所有糧食登記在案,統一調撥;在米店門口豎旗,價格公開,防止抬高米價;無能力自救的災民,政府統一救助。一時間,百姓人心稍稍穩定。不想,更大的考驗接踵而來:糧食越來越少,冬季已臨,如何熬過寒冷的冬天到開春自救?恰好,此時,浙東發四萬斛綱米(皇糧),途經秀州城下,洪皓立即向郡守請命:截留綱米,救濟災民!國家戰略物資,誰有這么大膽?可洪皓有:民仰哺,當至麥秋。今臘猶未盡,中道而止,則如勿救。寧以一身易十萬人命!(《宋史·洪皓傳》)接下來,應該是一場你死我活的唇槍舌劍,自古為民請命者都需要不怕死的勇氣,最終,洪皓說服了那些官員們,或許,洪皓已經寫下保證書,由他一個人擔責,或許,也有憑良心做事的官員支持他。總之,綱米到了災民手中。

緊接著,朝廷就派大員來調查此事,幸好,來了一位正直的廉防使,他深入災民現場,看到是井然的秩序,衣食無憂的災民。廉防使問郡守:平江(蘇州)那些地方,到處都是災民,你們這兒沒有,為什么呢?郡守就將洪司祿如何救災的事匯報了一遍,廉防使大贊:不錯不錯,洪皓違反政策的錯誤和救助災民的功勞相抵,但我還是要為他請功!洪皓一聽這樣的調查結果,高興壞了。于是,他向廉防使提出了更大膽的要求:您能免我的罪,我已經幸運了,怎么敢要求獎賞呢?不過,現在災民依然有難,要安全渡過災難,還需要兩萬石糧食,現在我請求您幫助我們!廉防使為洪皓的無私感動,立即上奏朝廷,糧食如數調撥。終于,秀州的十萬災民安全過冬。

老百姓都有一套自己敬仰官員的獨特方法,洪皓后來出行,秀州百姓見到他,都用手放到額頭上,敬稱他為“洪佛子”,如佛心,活人命,這應該是百姓對洪皓的最高道德獎賞。

接下來,就要說到開篇的小標題上去了。

驚魂未定的趙構,召見洪皓交談后,一下子對他信心百倍,這樣的人才,如果派去和金國人打交道,一定會使我方有利,于是洪皓在一天之內,連升五級,他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的銜頭,出使金國。

這顯然不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的光榮出使。戰火正濃,金軍鐵騎橫掃,南宋軍隊節節敗退,路途上的艱難不是常人能夠想象,洪皓抱著必死的壯烈,終于到達太原。但金國對先后到來的南宋使節,根本不當回事,不僅沒有禮遇,反而百般侮辱。金國要求洪皓去偽齊政府任職,洪皓堅決拒絕,于是被流放到冷山(今黑龍江五常市東南)。此地晚春四月才長草,胡天八月即飛雪。這里也是金國宗室陳王悟室的管轄地,對這樣一個不聽話的漢人使節,悟室就如當年的匈奴對待蘇武一樣,兩年內不給一粒糧食,也不供應換季的衣物,隨你生死。

不知道洪皓是如何挺過來的,要是拍成影視劇,那一定有這樣的場景:密林中,一個衣不蔽體的漢子,拄著棍子,在雪地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行走。他在尋找野物,突然,竄出一只野兔子,漢子奮力追捕,幾經撲騰,終于捉到了兔子。特寫鏡頭,漢子興奮,臉上泛著紅光。洪皓就這樣,用堅毅和勇氣,日復一日地茍延著自己的性命。他雖處邊地,卻心中有光,他堅信,一定能夠回到南宋。

下面這個傳奇,充分可以讀出洪皓的人生追求:

皓留金時,以教授自給。無紙則取樺葉寫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傳之,時謂樺葉四書。(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卷十六)

歷史上的被囚禁者,有積極和消極諸種表現,洪皓積極應對,保存生命,并像竹子一樣,遇地生長。他要充分用他的學識,融入到這片土地中去。史傳,洪皓留金的十五年間,寫下了數千首的詩。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傳播漢儒文化,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那些樺樹葉,滿山滿地都是,都是書寫的好材料,而那些經典,一直刻印在他的腦海中,隨時可以提取。

對于用樹葉寫字,我在寫陶宗儀的時候也碰到過,陶在南村隱居,積葉成書,可能有過這樣的舉動,但傳奇成分過多。這里的“樺葉四書”也一樣,樺葉顯然不太可能,經處理過的樺皮,則完全可以,那我們就權當是“樺皮四書”吧。有讀者馬上反問:這也不可能,因為“四書”的概念出自朱熹。紹熙四年(公元1190年),朱熹在漳州知州的任上,編定了《四書章句集注》,此后才有了“四書”的概念。洪皓出使金國是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次年朱熹才出生。我說有可能,但不是“樺皮四書”,可能是“樺皮論語”或者“樺皮孟子”,或者是其他經典,只是“四書”的影響太大,于是人們就習慣傳說。洪皓在金國滯留期間,教金人學文化,悟室后來請他教自己的八個兒子。他和金國百姓還有很多交往,這都有史可證,也有他自己的詩為證,不容懷疑。洪皓的筆記《松漠紀聞》,我讀過,也寫過,那些金國雜事,涉及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經濟社會、風土人情、禮儀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產等諸多方面,是現在不可多得的研究金朝的歷史資料。

洪皓手中,始終握著南宋使節的節符,寸步不離身;洪皓心中,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的大業。因此,他盡自己的所能,還做了讓旁人看起來不可能的許多事情:寫了上萬字的金朝政治軍事情報,多次將情報藏在破棉絮中,傳遞到南宋;四處打聽徽、欽二帝的消息,送去胡桃、粟、麥糠、梨等食品,暗示金國一定會被打敗(胡逃),國家社稷(粟),有康王繼承(麥糠、梨);徽宗病死五國城,洪皓公開祭奠,放聲痛哭;他還救助了不少被俘高官的家屬。

忠義之洪皓,一旦回歸,南宋王朝和人民,都以極大的熱情迎接他,“宋之蘇武”隨即誕生,這個稱號,贊許與自豪都溢于言表。

按理說,英雄洪皓,應該有大的舞臺,好的歸宿。可是,事實并沒有,洪皓有的只是死后的榮耀。

洪皓最大的不幸,是和秦檜同榜。趙構顯然要重用他,太后也親自接見,但他犯了大忌,太鋒芒畢露。要是沒有秦宰相,這個秦同學,他雖然性格耿直,什么話都要說,但也許不會一路被貶,甚至六十八歲就病死在回程的路上。

幸好,洪皓去世的第二日,秦檜也追著他的腳步而去。趙構為良心所擊,迅速為洪皓平反,恢復職務,封魏國公,謚號忠宣。

然而,這樣的榮耀,只能寫在洪皓的墓碑上。

貳·探花洪邁

洪皓優秀的兒子們,老大洪適、老二洪遵、老三洪邁,和他自己,并稱“四洪”,也有稱“三洪”,人們將他們和北宋的“三蘇”相比,一種莫大的尊重和贊許。

從洪英雄的簡歷中,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信息:他的兒子們,基本憑著自己的聰明和能力,野蠻生長,進而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洪邁或許就生在他的老家鄱陽(也有可能出生在洪皓的任職地),七歲的時候,洪老爹毅然出使金國,想想看,他們這些兒子是如何生活和學習了。那個時候,洪邁一家,都居住在秀州,秀州兵士叛變,擄掠無一家免,但經過洪邁家門口時,那些兵都說,這是“洪佛子”的家,不能進去。小洪初出娘胎,感染風寒,落下了風疾,就是頭會不由自主地擺動。因為老爹的博學和好讀,自然也影響了兒子們,“(邁)幼讀書日數千言,一過目輒不忘,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無不涉獵。”(《宋史·洪邁傳》)我的《字字錦》中,寫到了七十歲洪邁的一段回憶:他十歲時,從老家往杭州,經過衢州的白沙渡,見岸上酒店的破墻壁上,有“油污衣”詩,六十年不忘記: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饒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污時。是呀,這詩雖然是大白話,可包含的哲理卻無限深刻,而洪邁十歲時就能看出詩的好,足見他的不一般。

洪邁長成少年,十六歲時,母親去世。父親遠在天邊,母親又去世,一個家庭的天就這樣塌掉了。但,越是苦難,越考驗和磨煉人,洪邁兄弟在母親的墓旁結廬,一邊守孝,一邊苦讀。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洪家三兄弟到臨安參加考試,雖然沒有轟動全國,但至少也是轟動一時:老二洪遵一舉奪得狀元,老大洪適考得第三名探花,不過,小有遺憾,最有文學天賦的老三洪邁,居然落第!

不知道青年洪邁是如何熬過那個時刻的,幸好,第二年,老爹回來了。對洪皓來說,以英雄的姿態勝利回歸,兩個兒子又給他掙足了面子,心情可謂一時大好。老爹深知這個老三的天賦,他一點也不擔心,當初給他取名邁,就是希望他走得更快更遠。父親對洪邁異常信任,短暫的失落后,洪邁迅速調整好再次戰斗的準備。紹興十五年春天,杭州以滿城的春意迎接各地的考生,當洪邁再一次踏進考場的時候,內心特別沉穩,他暫時忘卻了所有人的期待,發揮正常。果然,他和大哥洪適一樣,沒有辜負眾人的期望,一舉中得探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對大多數士人來說,發榜登第那一刻的榮耀和喜悅,一直會伴隨終生,洪邁同樣如此。四十多年后,當他在寫那部大筆記《夷堅志》的時候,這種情景依然躍若紙上:

紹興十五年三月十五日,予在臨安試詞科第三場畢,出院時尚早,同試者何善伯明、徐搏升甫相率游市。時族叔邦直應賢、鄉人許良佐舜舉省試罷,相與同行。因至抱劍街,伯明素與倡孫小九來往,遂拉訪其家,置酒于小樓。夜月如畫,臨欄望月,兩燭結花,粲然若連珠,孫固黠慧解事,乃白坐中曰:“今夕桂魄皎潔,燭花呈祥,五君皆較藝蘭省,其為登名高第,可證不疑。愿各賦一詞紀實,且為他日一段佳話。”遂取吳箋五幅置于桌。升甫、應賢、舜舉皆謝不能,伯明俊爽敏捷,即操筆作《浣溪沙》一闕曰:“草草杯盤訪玉人,燈花呈喜坐天春。邀郎覓句要奇新。黛淺波嬌情脈脈,云輕柳弱意真真。從今風月屬閑人。”眾傳觀嘆賞,獨惜其末句失意。予續成《臨江仙》曰:“綺席留歡歡正洽,高樓佳氣重重。釵頭小篆燭花紅。直須將喜事,來報主人公。桂月十分春正半,廣寒宮殿蔥蔥。姮娥相并曲欄東。云梯知不遠,平步躡東風。”孫滿酌一觥相勸曰:“學士必高中,此瑞殆為君也。”已而,予果奏名賜第,余四人皆不偶。(《夷堅志·支景》卷第八,《小樓燭花詞》)

洪邁的才華,在不經意的游戲間也得到了充分的顯露,兩首詞,粗一比較,高下立判,連那倡女孫小九都明白得很:直須將喜事,來報主人公;云梯知不遠,平步躡東風。文如其人,詞中的氣魄,預示了洪邁日后的巨大成就。

叁·《南鄉子》中的“村牛”

然而,南宋政壇上并沒有立刻就升起一顆超亮的明星,因為洪邁和他父親的命運緊緊相連。

登第后的洪邁,立即被授予兩浙轉運司干辦公事,隨即又封為左承務郎敕令所刪定官。可是,因父親觸怒秦檜被外放,洪邁也被趕出了臨安。你不是很有學問嗎?去福州做個教授吧!但洪邁沒有到任,他和大哥一起,陪伴在有病的父親身邊,讀書寫作編書,結交朋友,憑他的文才和文名,日子過得不算太難,只是,仕途的不如意,總歸像有只老鼠一樣在噬咬著他的內心,登第后那短暫的意氣風發,只能深深地埋在心里。

英雄老爹去世,守制三年結束,洪邁已經三十六歲了。不過,接踵的機會給了有準備的他,起居舍人,秘書省校書郎,國史編修官,吏部員外郎,樞密院檢詳文字,直至樞密院檢詳宰相。也就是說,這個時期的洪邁,在南宋朝廷已經是個重量級的人物了。他向朝廷上了許多奏議,涉及時政、經濟、人事、軍事、外交、禮制等方面,全面負責起草書、詔、榜、檄。洪邁的新時代似乎已經來臨。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南宋和金國之間暫時的平靜被打破。金主完顏亮親率六十萬大軍南下,一路攻城掠地,打算直接滅了南宋,但在采石大戰中卻大敗,完顏亮還被部下殺死。這一來,宋金之間的關系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趙構想派人出使金國,表面上是賀金國新主登位,實際上是想和金國爭取平等,如果能再要回一點河南的土地(理由是方便祭祀),那就更好了,如此,至少掙回一些顏面,但這顯然是一塊硬骨頭,派誰去能準確表達他的意思呢? 他想起來了,洪皓曾經向他推薦過自己的第三個兒子洪邁,而眼前這個翰林學士,早已經文名滿天下,而且各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應該是個合適的人選。

洪邁也主動請纓,他想,眼前這個局勢,大大有利于南宋朝廷,以他的文才和智慧,完成出使任務,應該有相當的把握。想起父親十五年艱難的出使經歷,一股熱血涌上心頭,他也要像父親那樣,建功立業!

紹興三十二年正月,洪邁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好友周必大作《送洪景廬舍人北使詩》以贈:嘗記揮毫草檄初,必知鳴鏑集單于。由來筆下三千片牘,可勝軍中十萬夫。已許乞盟朝渭上,不妨持節過幽都。吾君甚似仁皇帝,宜有韓公贊廟謨。(《文忠集》卷二)好友的評價和贊許,其實飽含著當時人們的熱切希冀,希望洪邁不辱使命,光榮歸來。

然而,金國一場盛氣凌人的屈辱正等著洪邁,這個屈辱最終成了伴隨著他一生的陰影。

我們簡單還原一下現場。

洪邁一方早就準備好了對等國接待的文書等,到了金國,他們說不合適,必須要沿用宋臣事金的范式,也就是說,在此以前,南宋對金都是稱臣的小輩,無法平起平坐。對金人的要求,洪邁自然當場拒絕,他想起剛剛獲得的采石大勝,應該有點底氣,然而金人震怒。他們震怒也有底氣,剛剛在西線取得大勝,占領了原州(今寧夏固原),并包圍了軍事重鎮德順(今寧夏隆德北),而這樣的消息,南宋和洪邁都還不知道。金人鎖上驛館大門,對南宋使團斷糧斷水,還暗地派人,裝作洪皓的舊相識向洪邁傳遞消息:金廷已經大怒了,恐怕對你們不利,你們還是按照金朝的要求辦吧。三日之后,洪邁和副使屈服,改換全部國書,并在金人的強迫下跪著遞交了國書,因怕被扣留,一切任由金人擺布,然后灰溜溜地回到了南宋,還帶回了一份金國給南宋的措辭相當嚴厲的國書。一句話,洪邁一行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將南宋剛剛取得的勝利果實完全抵消了。

是,洪邁的負面新聞,鋪天蓋地而來。最典型的,是一首《南鄉子·紹興太學生》的詞,將洪邁完全打倒在地,并踏上一萬只腳: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一日忍饑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萬里歸來夸舌辯,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南宋的太學,規模比較大,當時在校學生至少一千人以上,這些太學生,日后都將是這個王朝的骨干和中堅,因此,他們發出的聲音,不可小視。太學生有文才,罵起來解氣,也惡毒。你洪邁怎么能和蘇武比呢?你就是一條村里的大笨牛,平時擺頭擺得挺好的,怎么見了敵寇就不擺了?只會叩頭跪拜,我們南宋的臉面讓你丟盡了!你爹還推薦你,你爹爹也是個沒有謀略的人!瞧瞧,洪邁這使出得,連帶英雄的老爹也受累了!

這首詞出自宋人羅大經的筆記《鶴林玉露》,這本筆記專門記載宋代文人的故事,真實和傳說都有。羅大經為什么要將這一篇貶洪邁的詞特意收進呢?事出有因,羅是楊萬里弟子,而楊萬里卻是洪邁的死對頭,兩人曾經頻繁論戰,宋廷各打五十大板,都將他們外放過。

當然,也有人為洪邁辯護。范成大對洪邁出使歸來就有“關山無極申舟去,天地表情蘇武歸”的贊頌,一些人也說事情沒這么嚴重,而且,洪邁第二年就得到了孝宗的重新任用。

但以我數十年閱讀洪邁幾百卷筆記《容齋隨筆》和《夷堅志》的體驗,我能判斷出他的大致性格。他渴望好好地活著并有所作為,但膽子極小,這件事應該為真。基本推理是:宋金兩國軍事實力懸殊,要實現兩國平等,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老爹就是明證,以前所有派去的使者也是明證,如果洪邁不屈服,后果極有可能就如老爹那樣。而洪邁四歲時遭遇“靖康之難”,七歲時父親遠去金國,少年時痛苦的陰影太大了,他有宏大的理想,但這些理想都寫在書上,紙上的理想和現實相碰撞,立即被堅硬的現實戳得稀巴爛,他根本沒有勇氣去挑戰死亡,憑他個人的能力,也實在無法改變目前兩國的現狀,就按金人說的辦吧。

因此,“村牛”的恥辱伴隨著洪邁的一生,他在花甲之年寫給好友辛棄疾的《稼軒記》中這樣感嘆:“若予者,悵悵一世間,不能為人軒輊,乃當急須蓑衣,醉眠牛背,與蕘童牧豎肩相摩。”這也算是久未能解的心結吧。因失意而不痛快,不為人所理解,也就不為人所重視,我還不如穿起蓑衣去隱居,喝醉了,睡在牛背上,任牛東西,與牧童相往來。

肆·金華治水

人畢竟不能生活在糾結中,鋪天蓋地的輿論過去后,人們也會反思,這樣苛求一位書生,是不是太過份了?洪邁一行出使歸來,貪圖安逸的趙構,已經做起了太上皇,到德壽宮享福去了,接班人宋孝宗,在罷免洪邁一年后,重新起用了他,洪邁做了泉州知州。一年后,又任吉州知州。沒過多久,回到朝廷,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因為學問大,他還做了皇帝的侍讀,每天給皇帝講經典,其余時間編輯國史,三年后,他又去做贛州知州,政績卓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洪邁改任婺州(浙江金華)知州。

在金華的任上,洪邁也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卻有大修水利的舉動值得記載。

從浙江的地圖上看,金華雖是個盆地,土質卻一般,田地多沙,無法存水,五天不雨則旱,一下雨就澇,《金華水利志》上有金華南宋一百多年來的旱澇記錄:

紹興元年(1131年)五月,婺州雨敗城郭,四年,自六月不雨至八月。五年五月,婺州大水,溺死者萬余人。

紹興年間(1131—1162年),蘭溪縣尉蔣彌遠投資率眾建水閣塘。武義邑人楊俊卿,在熟溪干流上建南湖堰。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武義縣令周必達主建熟溪堤。

乾道年間(1165—1173年),東陽建成蘇甽(zhen)。蘭溪北鄉邑人范端杲投資建楊溪堰。

淳熙七年(1180年),七月不雨至九月;八年,七月不雨至十一月;九年,五月不雨至七月。

淳熙十一年(1184年),學士王槐致仕歸義烏故里,開阡捍水建蜀墅塘。

淳熙十三年(1186年),婺州大水滿屋。

紹熙四年(1193年),婺州六月不雨至八月。

慶元五年(1199年),六月霖雨至于八月,婺水漂民廬,人多溺死。

開禧元年(1205年)夏,不雨百余日。

寶慶年間(1225—1227年),浦江建席場堰。

嘉熙三年(1239年)七月,婺州大水入城。

淳佑十二年(1252年),婺州六月大水,漂室廬,死者萬數。

我多方查詢,沒有洪邁具體的整治記載,但上面的簡表,可以讀出婺州確實易旱澇,而人們也在努力和老天爺抗爭。我猜測,洪知州的做法是,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治理轄區各種大小池塘,組織群眾修繕小型水利工程,蓄水抗旱,普通百姓出力,有錢有田人家出錢,不到兩年時間,修繕的水利設施總數共達837所。這個巨大的數字,金華方志上很清楚地記載著,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是,婺州的農業生產面貌肯定得到了很大的改觀。

浙江古老的水利設施不少,麗水蓮都的通濟堰,已經一千五百多年,水激浪石,依然勃發生機,我去金華蘭溪李下村,四百多年前,李漁主持興修的水壩,流水潺潺,堅固完好。因此,我可以斷定,今天,洪邁主持的一部分水利工程,依然在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隨后的數十年,洪邁的職務,在朝廷和州府之間轉悠,憑他的為人,官應該做得不壞,不過,這些都不能和他的文學相比。《容齋隨筆》和《夷堅志》兩部大書,在他心里的份量,要遠高于其他一切事,他每到一處,都想盡辦法采訪搜羅,并持續不斷地寫作,日積月累的堅持,終于奠定了他在中國筆記文學史上的豐碑。

伍·容齋之隨筆

我在《字字錦》里有一章專門寫了《容齋隨筆》,但僅局限于其中的六節生發感想。這里再補敘一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高度評價《容齋隨筆》: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

我曾經寫到,毛澤東臨去世前十三天還在讀《容齋隨筆》。《走進毛澤東遺物館》(湘潭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里面有這么幾段記錄,我印象深刻:

根據當時為毛澤東管理圖書的徐中遠記載,毛澤東生前要的最后一本書就是《容齋隨筆》,時間是1976年8月26日。他最后一次讀書的時間是1976年9月8日,也就是臨終前那一天的5時50分,是在醫生搶救的情況下讀的,共讀了七分鐘。毛澤東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時也不忘帶上心愛的《容齋隨筆》。1959年10月23日外出帶書目錄中就有《容齋隨筆》《夢溪筆談》等自宋以來的多種筆記小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毛澤東先后兩次要過《容齋隨筆》,一次是1966年11月,這次是讓把他以前看過的那部《容齋隨筆》兩函14冊全部送上;一次是1967年9月23日,這次要的不是全書,只要了《五筆》兩冊。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他還幾次看過《容齋隨筆》。

讓毛澤東一生牽掛的《容齋隨筆》,一定讓他常看常新,他從中汲取了無限的經驗和智慧,相較于那些經過統治者幾經刪改的正史,它是另一種版本的《資治通鑒》,可信度高,還可以得到正史以外沒有的文學享受,生動,犀利。即便是那些軼聞趣事、典章民俗、妖魔鬼怪,也都可以看出深深的時代印痕。

按洪邁自己的說法,“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至,隨即紀錄,因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其實不然,《容齋隨筆》陸續寫了四十多年,1220條,分為五筆,《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容齋三筆》《容齋四筆》各16卷,《容齋五筆》10卷。這74卷隨筆,并不是隨意為之,都是精心選材,幾經刪改而成的,它在南宋就是暢銷書。宋人何異在《容齋隨筆序》中記載洪邁在贛州的卓著成績,其中也寫到了他的書受歡迎程度:

仆頃備數憲幕,留贛二年,至之日,文敏去才旬月,不及識也。而經行之地,筆墨飛動,人誦其書,家有其像,平易近民之政,悉能言之。有訴不平者,如訴之于其父,而謁其所欲者,如謁之于其母。

何異去贛州任職的時候,洪邁剛剛離開不久,他們還不認識,但他見到贛州百姓都在讀他的書,家里都掛著洪邁的像,洪邁在贛州的佳話,百姓都在傳誦,洪邁像父母一樣對待贛州的百姓。這樣的評價實在太高了,這真是南宋朝的好干部,能為百姓做事,還寫得一手好文章。

“讀書得間”,我很喜歡的一個成語,我覺得用在這里很適合洪邁。“間”可以理解成縫隙、機會、不足,洪邁從大量的典籍中,找到并分析出各種不足和漏洞,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即便是現實事件,他也能用智慧觀照,得出不一般的見識。從為政,到用人,再到觀察人;從為官,到人性,再到道德;從科舉,到功名,再到智慧;從文章,到詩藝,再到心靈;從醫仆星相,到災祥術數,再到達觀天命,總之,洪邁所涉各種話題常常讓人驚嘆,不同的讀者,都可以讀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1220條筆記,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我讀過三次,每次均有不同的體驗,這里限于篇幅,我僅舉一例。《容齋續筆》卷十三中的《下第再試》:

太宗雍熙二年,已放進士百七十九人,或云:“下第中甚有可取者。”乃令復試,又得洪湛等七十六人,而以湛文采遒麗,特升正榜第三。端拱元年,禮部所放程宿第二十八人,進士葉齊打鼓論榜,遂再試,復放三十一人,而諸科因此得官者至于七百。一時待士可謂至矣。然太平興國末,孟州進士張兩光,以試不合格,縱酒大罵千街衢中,言涉指斥,上怒斬之,同保九輩永不得赴舉。恩威并行,至于如此。

唐朝進士向來錄取人數少,很難考,我老家的施肩吾,元和十年進士第十三名,當年只錄二十八人。到了宋代,情況大為不同,尤其是從宋太祖到宋太宗的時代,太宗為了籠絡士子人心,錄取人數一下子成倍增加。公元985年,已經錄了一百七十九人了,有人說,落選者中還有不少人才,于是又考一次,再錄取七十六人。那洪湛還文采飛揚,特意升到正榜第三,沒說幾甲,要是一甲,那不是變探花了嗎?下一次考試,公元988年,又是這樣再考,各種錄取人數竟有七百人。太平興國末年,特殊情況來了,那個張兩光(有版本也說張雨光)復試不合格,卻撒潑罵街,將矛頭對準朝廷,皇帝一怒之下殺了他,而且還規定同保之人九代永遠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這則筆記告訴我們什么?制度沒有問題,操作制度的人出了問題。為什么會再考?同一批考生水平會突然提高嗎?都沒有發揮好嗎?顯然不可能,那只能是閱卷官,或者主考的問題了,沒有人能百分百的公平公正。皇帝在選考試官的時候,盡量會考慮得全面一些,但百密總有一疏,人的才能總是會有局限,不過,大批量的人才漏網,顯然不太正常。馮夢龍的“三言”中,那個多次報恩的老考生鮮于同,幾次考試的境遇,就充分說明了主考官的任性。洪邁自己第一次和兄長們一起考試的經歷,也充分說明了考試的偶然性。因此,洪邁說的雖是本朝正常的科舉考試,是大受歡迎的大好事,但他的眼光卻犀利無比,言外之意直指這種弊端,此弊直到現在,即便是計算機時代,也沒有能很好地解決,只要有主觀題存在,就會有人的主觀評判出現。

都說宋代優待士人,上面的再考再錄就是明證。宋代不殺士人,這個太絕對,但極少殺卻是常態,那個張兩光,實在太過分,已經超出皇帝忍耐的最大限度,該死。

陸·夷堅聞而志之

《山海經》是怎么來的呢?那都是大禹看到的故事,伯益取的書名,夷堅聽說后就記載下來了。

洪邁就是那個夷堅,《夷堅志》,南宋版的《山海經》。

洪邁的《夷堅志》,整整寫了六十年,420卷的體量,幾乎可以和官方的《太平廣記》有得一拼,但我們現在能讀到的只有一半左右,其余都已散失。它包含了筆記志怪中的各種故事,尤以神仙、鬼魂、精怪、靈異、前定、因果報應等居多,當然,也有不少忠臣、孝子、節義、陰德、禽獸、醫術、夢幻、奇異等門類。豐富的內涵,不妨將其看作是兩宋三百年民眾的生活史、風俗史和心靈史。

洪邁的筆記,首推《容齋隨筆》,《夷堅志》歷來評價不一,有說草率一般的,也有極為贊賞的。陸游有《題<夷堅志>后》,詩曰:“筆近反《離騷》,書非支諾皋。豈惟堪補史,端足擅文豪。馳騁空凡馬,從容立斷鰲。陋儒哪得議,汝輩亦徒勞。”陸大詩人將此書和《離騷》以及段成式的筆記《酉陽雜俎》相并提,并認為這不是一般的如段成式的筆記,而是如《離騷》那樣具有微言大義的大書,雖屬野史,卻是對正史的有益補充,那種文學想象力,是大師一級的,一般人讀不出其中的奧妙,極其正常。

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是,如果讀者不歡迎,書沒人讀沒人買,我想他堅持不了六十年。我們從《夷堅志》各集前的序言可以讀出不少信息:洪作家,是一個有才華的官員,也是一位不錯的暢銷書作家。“夷堅初志成,士大夫或傳之,今鏤板于閩,于蜀,于婺,于臨安,蓋家有其書。”(《夷堅乙志序》)這就牛了,難怪洪邁創作的動力如此巨大。

說《夷堅志》,我敬佩兩點,一是持續不斷的六十年寫作,這需要相當的毅力才行,單憑他一己之力,歷史上筆記作家無人可比;另一個是他隨時隨地積累素材創作,有一些來自于歷史典籍,但大部分都是他的親歷所見所聞,盡管捕風捉影,盡管夸大附會,但這是作品的體裁所決定的,我從內心深深感謝洪邁,他為我們展示了一部不一般的煙火氣息極濃厚的宋代真實畫卷。

我在筆記新說系列中,專門寫了一本《夷堅志新說》,十四萬字,現在我來說幾條《夷堅志》里的官場現形記,這里只揀小官小吏。

永康軍導江縣人王某者,以刻核強鷙處官。紹興五年,為四川都轉運司干辦公事,被檄榷鹽于潼川路,躬詣井所,召民強與約,率令倍差認課,當得五千斤者,輒取萬斤。來歲所輸不滿額者,籍其貲。王心知其不能如約,規欲沒入之,使官自監煎。既復命,計使以鹽額倍增,薦諸宣撫使,得利州路轉運判官,未幾死。(《夷堅志·甲志》卷十七《人死為牛》)

這個王某,四川都轉運司的普通干部,他的為官原則,“刻核強鷙”,刻薄,陰險,強悍,殘暴,這樣的官,什么事都做得出來。這不,他去潼川路征收食鹽,明知道鹽民不能完成他規定的任務,卻故意強迫鹽民簽約,任務本來五千斤,他要收一萬斤。第二年,合約完不成,那么,他就沒收對方的家財,甚至沒收鹽礦。上官自然不會問他如何完成,只看業績報表,王某因為業績好,還升了轉運判官。不過,王某表面上轉運升官了,卻沒有轉運,沒多少時間就死掉了。后面的情節是,他惡有惡報,變成了牛。讓王某變成畜生,是百姓的詛咒,也是民眾對待善惡的普遍態度,看著荒唐,卻解氣。然而,如王某般的宋朝大小干部,卻大量存在,扳著指頭數不過來。

后數年,起知婺州。時劉立道大中為禮部尚書,旦夕且秉政,其父不樂在臨安,來攝法曹于婺,因白事遲緩,徐責之曰:“老耄如此,胡不歸?”劉曰:“兒子不見容,所以在此。”徐瞠曰:“賢郎為誰?”曰:“大中也。”遽易嗔為笑曰:“君精采逼人,雖老而健,法掾非所處,教官虛席,勉為諸生一臨之。”即以權州學教授。(《夷堅志丙志》卷十八《徐大夫》)

這個徐大夫,是典型的宋代官員變色龍。這一條的前半部分,已經記敘了徐大夫好幾件轉瞬即變態度的笑話,后面《支乙》卷四還有《再書徐大夫誤》,洪邁真是寫盡這一類官員的嘴臉。劉尚書的老父,不愿意在京城待著,去婺州謀求一職位,但年紀大了,講話反應也遲鈍一些,徐知州就很嚴厲地呵斥:你這老不死的,為什么不回家休養,干嘛在這兒待著!但他得知真相后,立刻換了一副面孔,和顏悅色地恭維:您年紀雖然有點大,精神卻十分的好,這個司法崗位不適合您,現在我們州學校的教授崗位正好空缺,您去那做教授吧,委屈您老人家了!這類官員的影子,古往今來,你到處都能看得見,一方面迫于權勢,不得不低頭換臉,一方面卻利用權勢壓人,一個現實是,在他們的手下做事,日子絕對不會好過,他有一點點小權,都會設法用盡。

福州福清人李元禮,紹興二十六年,為漳州龍溪主簿,攝尉事,獲強盜六人。在法,七人則應改京秩。李命弓手冥搜一民以充數,皆以贓滿論死。李得承務郎,財受告,便見冤死者立于前,悒悒不樂。方調官臨安,同邸者扣其故,頗自言如此。亟注泉州同安縣以歸,束擔出城,鬼隨之不置。僅行十里,宿龍山邸中,是夜暴卒。(《夷堅志丁志》卷二《李元禮》)

有名有姓,言之鑿鑿。龍溪縣副縣長兼公安局長李元禮,工作盡力,破案技術高超,一下子抓獲六名強盜,這是一個不小的成績,將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堅實的基礎。可是,想升官昧了良心,因為干部升職條例清楚地寫著,抓獲七人,就有升任京官的機會,這還不簡單,讓警員再去抓一個老百姓來冒充就是了。這個百姓,或許是個獨身,或者是個無賴,總之,抓他別人也不會同情的那種,但絕不至于死。然而,他卻和另外六個罪犯一起死了,而李局長,如愿升得承務郎。但那個冤枉者不是白死的,他要變成鬼來報仇,陰間有這個權力,即便某人在陽間是個很無用的人,可他一旦變成了鬼,對付陽間的人還是綽綽有余的。于是,那個冤死者就經常出現在李元禮的面前,弄得他郁郁寡歡,這樣的心態也就沒有心思去京城了,去泉州的同安縣吧,說走就走,當天晚上,李元禮住在龍山的旅店中,突然暴死。

不僅僅是李元禮枉殺無辜的報應,這一則筆記的言外之意為,各級官員,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釀成的冤案,有多少啊。統治者未必不清楚這樣的事,所以,即便在宋代,都有專門的官員負責陳年積案的清理復查。

自然也有好的小官,不過少,下面這個余杭縣的小吏,值得一說。

余杭縣吏何某,自壯歲為小胥,馴至押錄,持心近恕,略無過衍。前后縣宰,深所倚信。又兼領開拆之職,每遇受訟牒日,拂旦先坐于門,一一取閱之。有挾詐奸欺者,以忠言反復勸曉之曰:“公門不可容易入,所陳既失實,空自貽悔,何益也?”聽其言而去者甚眾。民犯罪,利于徒刑,合解府,而顧其情理非重害,必委曲白宰,就縣斷治。其當杖者,又往往諫使寬釋。置兩竹筒于堂,擇小銅錢數千,分精粗為二等,時擲三兩錢或一錢于筒中。諸子問何故,曰:“吾蒙知縣委任,凡干當一事了,則投一錢,所以分為二者,隨事之大小也。”子竟不深曉。迨謝役壽終,始告之曰:“爾曹解吾意乎?吾免一人徒罪,則投一光錢于左筒;免一杖罪及論解一訟,則投一糙錢于右筒,宜剖而觀之。”兩筒既破,皆充滿無余地。笑而言曰:“我無復遺恨。如陰騭可憑,為后人利多矣。”遂卒。后十年,其子伯壽登儒科。紹興中,位至執政,累贈其父太子師。(《夷堅志》癸卷第一《余杭何押錄》)

何押錄,沒有具體姓名,押錄這個職務和《水滸傳》里的宋押司差不多,都要協助縣令處理民事刑事方面的事。何押錄有一顆寬厚善良的心,待人厚道,做事很少有失誤,所以,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從小吏做到了押錄這個崗位,各任縣令對他都很信任。看他如何做工作的。開拆訴狀工作,簡單而煩瑣,但何押錄認為很重要,許多官司都可以解決在萌芽中。于是,每逢接待投訴日,他就早早地坐在公堂門口,送來的狀紙一一細讀。每有欺詐奸滑之人,他就好言相勸:官府衙門不是隨便可以進的,假如你陳述的事實失實,要追究你的責任,那樣,你一定會后悔的!那些人一聽,好多都轉個屁股離去了。而對那些真正犯罪判刑,要押送到外地去,但罪又不重,何押錄就會勸告縣令,還是在本縣結案吧。要杖刑的,他又勸縣令,能不打就不打吧。他在公堂上放了兩個竹筒,一些工作人員問原因,他解釋:知縣看得起我,讓我做事,我做完一件事就投一個錢到竹筒里,事的大小就是錢的大小。但工作人員并沒有細問是什么樣的事。等到何押錄退休后而且快要死了,他才揭開謎底:我免掉一個人的徒刑,就往左邊的竹筒丟一個小錢,免掉一個人的杖刑,或者勸退一個人不再告狀,就往右邊的竹筒里丟一個粗銅錢,現在是到了將竹筒剖開看的時候了。果然,兩個竹筒里都塞滿了大大小小的銅錢。何押錄看著那些銅錢,寬慰地笑了:我沒什么遺憾了,如果有陰德可以憑借的話,那我就給后人積下很多好處了。十年后,何押錄的兒子登第做官,何押錄受封。這些,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不過,一個低級小官的家庭,父親有仁心,有良好的家教,兒子努力奮進,考取功名,這應該不是什么天方夜譚。

我讀南宋趙與時的筆記《賓退錄》,卷八開篇有長文,說到了洪邁《夷堅志》的序言問題,他從《甲志》序一直說到了《四志甲》序,看開頭幾句總括:

洪文敏著《夷堅志》,積三十二編,凡三十一序,各出新意,不相復重,昔人所無也。今撮其意書之,觀者當知其不可及。

一本寫了六十年的書,三十一個序(最后一編絕筆,沒有序),非常詳細地講了成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洪邁的粉絲趙與時,也是有心人,他將這三十一序編輯成書,不過,現在我們能讀到的只有其中的十八篇。《丁志序》如此說他的寫作:“以三十年之久,勞動心口耳目,瑣瑣從事于神奇荒怪。”《支乙序》中甚至這樣說他的寫作:“愛奇之過,一至于斯。”洪邁在多個序言中表明,他的《夷堅志》都是他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故事傳說,以新奇好看有趣為原則,你們要相信,但你們不要太相信,言外之意就是虛構乃《夷堅志》創作之主要原則。

這就清楚了,無論他寫什么,讀者從中讀出現實的味道,那是讀者自己的事,大家請不要對號入座。他可是真真切切的體制中人呵。可是,文學作品如果沒有“對號入座”(我是指現實)的效應,那就失去了社會價值,不值得讀。

《夷堅志》的影響有多大?僅明代凌蒙初的《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中,出自《夷堅志》的故事就達三十幾個。

夷堅就是另一個洪邁,他只是聞而志之。

柒·洪園及其他

庚子春分后一日的上午,杭州的氣溫已經飆升至二十多度,我去西溪濕地訪洪園。

西溪有多美?當年趙構南奔至此,人累了,腳也走不動了,面對六十平方千米的西溪,很想發出指令,就在此建都城吧。臨安那邊報告說,老大,鳳凰山這邊更好,有西湖呢。趙構有點惋惜:那,西溪且留下吧!

我在第一節里寫到,洪皓出使歸來,高宗在葛嶺賜他宅第,后來,洪皓被貶流放,老大洪適,老三洪邁隨侍,葛嶺的家就只有老二洪遵住著,洪遵就是錢塘洪氏的始祖。洪遵的后人先遷上虞,后又遷杭州。洪有恒,明初曾任余杭縣訓導,他對做官興趣不大,而對錢塘山水卻篤愛,就將家從上虞遷到西溪的招德里(今杭州市余杭區五常街道的洪家埭),洪有恒就成了錢塘西溪洪氏之祖。洪有恒的孫子洪鐘,明成化年間進士,官至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刑部尚書、工部尚書等,晚年退休回五常,建了這個規模不小的洪園別墅。洪鐘去世的時候,嘉靖皇帝三次派使者諭祭,王陽明為他撰寫墓志銘,一時榮耀之至。王陽明在洪鐘的墓志銘這樣稱贊洪氏:“自宋太祖忠宣公皓賜第于錢塘西湖之葛嶺,三子景伯、景嚴、景廬皆以名德相承,遂為錢塘望族。”忠宣公乃洪皓,景伯為洪適,景嚴為洪遵,景廬就是洪邁。洪園是錢塘望族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我眼前的洪園,是杭州西溪濕地的第三期工程,2008年開放,總面積3.3平方千米。里面有洪氏宗祠、錢塘望族、洪府、洪昇紀念館、龍舟勝會、五常人家等二十多個景點。我主要想看一下洪氏宗祠和洪昇紀念館。

一千二百平方的洪氏宗祠前,左右各有五根高高的旗幡,大門上對聯氣派醒目: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紀祖孫太保五尚書。三宰相自然是洪皓、洪遵、洪邁了,五尚書,指的是洪鐘及其后代子孫做過的官職,五常以前就叫“五尚”。傳統的官本位社會,宰相和尚書,都位極人臣,令人尊崇,洪氏宗祠于是就顯出不一般的威嚴氣勢。享堂兩側走廊,排列著自宋至清的各種昭告,有洪皓的,有洪遵的,有洪邁的,自然還有洪鐘及其他洪氏后人的,“忠貫日月”“奕世流芳”“興國昌文”,楹聯和匾額遍布,皆為各式贊美,寢殿內神祖牌位森然,洪氏名流畫像肅穆。

國家功臣和要員洪鐘,他的晚年生活應該是舒適而愜意的。整個洪園,宅院多處,三瑞堂,歸艤居,香雪堂,沁芳樓,你能想象出,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他可能就會移居不同的居所,書院當然也要配套了,竹清山房,清平山堂,蘿蔭閣,抱月軒,隨處都可讀書。暖日和風,我徜徉在油菜花和蘆葦蕩之間,看游魚,看野鴨,看飛鳥,它們都在自己的領域悠游,我也努力地想象著那些名洪們,相較眼前的極度悠閑和一輩子勞苦的奔波,會讓他們生出多少的感嘆呀。

洪氏瓜瓞綿延到清代,平地冒出個名震全國的戲劇家洪昇,《長生殿》名載史冊。

洪昇紀念館中,楊玉環幽幽的唱腔滿館繚繞,她為自己悲,似乎也在為洪昇的命運而悲。洪昇文名雖不輸他的先祖洪邁,命運卻遠遠不能和洪邁的著作等身、平安進退相比。洪昇二十年科舉不第,白衣終生。若干年前,我的《迷洪記》專門寫過洪昇,這位戲劇家命運實在有點曲折,一言難盡。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七月,江寧織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的《長生殿》,洪編劇興致勃勃應邀前去觀摩,返回杭州途中,七月二日黃昏,烏蓬船經過烏鎮,虛歲剛六十的洪昇,顯然一直處于演出成功的興奮狀態中,酒喝得暈暈乎乎,踉踉蹌蹌,一腳滑進了湯湯的運河。

那夜是初一,月亮正行走在地球和太陽之間,只有夜幕中的星星睜眼看著這場悄然無聲的悲劇。運河水復又靜流,河兩岸烏桕樹上的夏蟬依然高鳴不已,它們似乎是為不幸的劇作家唱悲歌。

杭州到鄱陽,三個半小時的動車就可以到達,而當年,洪邁從鄱陽老家出發,前往南宋的臨安城,差不多要走個把月時間,期間跋山涉水的艱辛無法想象。

洪皓和他的兒子們,都選擇了家鄉鄱陽作為最后寄托的終老地。古縣渡鎮的古北村,洪皓墓的遺址就在那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人發現時,只有幾塊殘破的石碑而已。

庚子冬月十三,鄱陽文友汪填金陪我去雙港鎮蔣家村,我要去看洪邁,這是一場遲到的問候,我和洪邁交流已經三十多年了。

從鄱陽縣城出發,半個小時就到了蔣家村,這是一個自然村,人卻不少,3600多人的村子,房子都緊挨著,車子在逼仄的村道中緩行,小學門口接上蔣家村民蔣長青,他引我們去龍吼山,洪邁的墓就在那里。

往山里行進時,恰遇一出殯隊伍在前面走著,白帽白衣,我們的車跟在后面緩行,洪邁選擇的地方,看來不錯。車停在一開闊地帶,蔣長青引我們往右邊小山走去,雜樹雜草,不時纏著腳,一條隱約的上山路,我知道,這樣的路,只有在清明時節,人們會來往墳上培個土。往山上走幾分鐘,就看到一個臺門,兩根羅馬水泥圓柱,上有橫梁,梁上一行紅漆泡沫字,已經剝落,不過,字跡依然可以辨出:宋洪邁先生墓址。說實話,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人帶路,很難找得到。臺門往里,洪邁的墓就在中間,狹窄得很,因為兩邊都有墳擠著它,左邊一座氣派的大墳,右邊兩座墳,一小一大,小的應該是百年以上的老墳。我站在洪邁墓前細看,極普通的大理石,碑上標著2004年立,中間為“宋洪邁先生之墓”大字,兩邊各有一聯,左聯“出污不染存浩氣”,右聯“洪腹經論濟世人”,汪填金是楹聯專家,他搖搖頭說:“對聯不工整,‘論也錯了。”墓左右有扶手,寫著洪邁的生平,低頭細看,內容不完全,或者說不精練。墓前有一排水泥柱護欄,一塊鄱陽縣文保單位的碑,護欄上面有一塊宣傳板,風吹雨淋日曬,板面已經發白,三合板和架子已經分離,一切的細節,一切的跡象,都表明有些落寞和寒傖。汪填金告訴我說,這墓是南昌二中原副校長王章慶先生出資建造的,為什么造?填金說,應該是出于文化良知吧,王是雙港人。

山那邊傳來陣陣的哭嚎聲,估計是剛剛那隊人馬到達目的地了,生離死別的悲痛,每個人都要體驗,八百多年前,洪邁的子孫們也一定這樣哭天哭地,然而,人與人是有區別的,普通人如流星,走了就走了,不太會有人記得,而洪邁不一樣,他留下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被我們惦念。我在洪邁墓前靜靜地佇立,內心向他致敬,只是覺得有些遺憾,來也匆匆,沒帶一束花,沒帶幾支香,而看著眼前的洪邁墓,更覺得有些悲涼,我倒不是說一定要有一座豪華的洪邁墓,我只是想有更多的人來紀念他。

洪邁晚年致仕后,在鄱陽城修了個叫野處的別墅,并以此為號,和他大哥洪適的盤洲別業相鄰,兄弟倆詩文互和的日子,想想都美好。我在鄱陽縣城姜家壩,看姜夔紀念館時,鄱陽縣作協主席石立新和我說,河對面就是洪邁的野處,不過也只是大致位置。野處距蔣家村大約十八公里,洪邁為什么選擇龍吼山作為身后的安身地,不得而知,或許,那是他晚年經常溜達的地方,此地矮山平坡,視野廣闊,可以日日面對朝陽,甚好甚好!

家鄉以各種方式紀念著他們。

鄱陽縣城中心有洪邁大道,附近還有頗為氣派的洪邁學校,讓廣大的鄱陽學子向著名的文學先賢學習,寓意著濃郁的希望。鄱陽鄰近的樂平市,洪氏祖籍地,那里有洪皓路,還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洪皓森林公園,數十米高的洪皓石雕像就佇立在公園的大門口,樂平人非常自豪,洪皓的根在樂平。

洪篇寫不盡,《容齋隨筆》《夷堅志》,洪篇中的宏篇,它們是中國古典筆記史上著名的鴻篇巨制。

(責任編輯:龐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91|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va在线|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九九视频免费看| a级免费视频|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av|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伊人中文网| 久久综合干|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成人午夜网址|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视频一区亚洲| 免费看美女毛片|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1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亚洲区欧美区|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性欧美精品xxxx|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无码丝袜人妻|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狠狠|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999福利激情视频|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熟妇无码人妻|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无码|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jizz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视频影|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8090午夜无码专区|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免费在线成人网|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