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同武
耀縣,今為銅川耀州區。
耀州有個地域代表性小吃——咸湯面,依當地口音,一定要讀作han湯面。
這個耀州當地人一天不吃心發慌的小吃,出了耀州就難覓蹤跡。外地人到了耀州,聽了名字就心中婉拒,看到實物也提不起太大興趣來。
為什么呢?
竊以為首先出在名字上,咸!在講求飲食健康的當下,在許多人有“三高”的亞健康狀態下,飲食追求清淡、少鹽,咱這一個突出的“咸”字,可不就嚇退了一大撥人?再說,陜西的面條種類多了,什么臊子面、油潑面、蒜蘸面,聽名字,或是能想象到制作時畫面的熱烈,或是有一絲未知的神秘感,或是直接說明做法描繪吃法,總歸聽名字就能勾起食欲。
但咱這咸湯面,很坦白地告訴人——咸湯里的面,既沒豐富內涵,也沒有想象的空間。甚至被人詰問:哪個面的湯不是咸的?大不了帶點酸辣,難不成還有甜湯面?
這不是抬杠,實在是名字起得過于直白實在。
但就是實在,這里的人實在,這碗面更實在,索性不玩花子不繞圈子,簡單明了地就叫了個“咸湯面”。
這一叫就是幾百上千年哦。
是不是應該當初叫個別的名字?是這里的文脈不厚還是傳統不深?
當然都不是!
要知道耀州可稱得上天下名州,這里有藥王孫思邈,這里有書法大家柳公權、范寬,這里是養生勝地藥王山的所在,等等。所有這些,都足以說明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傳統深厚,更能說明為這一地域性名吃這樣命名絕非沒文化,也不是不用心,實在是——實在是它好像只能叫咸湯面!
咱趕快來看看它的做法:一鍋面湯,用了三十幾種調料熬制而成!藥食同源,中餐的調料本來大部分就是中藥材,于是乎,你把這一鍋面湯看作是保健滋補的中藥也未嘗不可喲,你能說這不是藥王精心研制的一味良藥?憑什么西安的葫蘆頭泡饃說是藥王當年賜給的幾味中藥成就的?那咱藥王家鄉的這碗面湯,不是更有理由說是藥王開出的良方?
上面的是半開玩笑,其實仔細想想,應該說此言不謬。
由幾十味中藥熬制的一鍋湯,那是怎樣的治病防病、十全大補?當然,這些藥材遵循著嚴格的藥理,互相咬合,滋味肯定是美好的,絕非苦口良藥。
既然做了面湯,當然要有鹽。鹽在這一鍋湯里可能是最廉價,但滋味較之其他調料更大眾通俗也更突出,于是,這碗面干脆就叫咸湯面吧,總不能叫中藥面、藥湯面吧,呵呵。當然,也可能是樸實內斂的耀州人謙虛地叫了這么個名字,慢慢地固化下來、流傳下來,就有了咸湯面這個名諱。
咸湯面的面是堿水面,提前煮好晾涼,到吃的時候盛在碗里,用那一鍋豐盛的面湯 “泖”幾遍,待熱透,再加上幾片煮好的老豆腐,灑上生韭菜,再極其關鍵地澆上油潑辣子,一碗“咸湯面”大功告成!
這是一碗表面看起來實在有些簡陋甚至粗鄙的面條,沒肉沒菜的,怎么看也勾不起食欲。
但是,這一碗面的精髓在于那一碗聞起來似乎有點中藥味的面湯里,吃的時候,一定要先喝口湯,這一口湯喝下去,你就放不下碗了。
這一碗湯實在是神秘的湯,你看不到多么豐富名貴的藥材,你也領略不到熬制面湯的講究,它的面目是那么樸素甚至單調,但濃厚醇香的滋味早已深深地蘊藏在其中了。
這一碗面更多地被當作早點。按說北方人,特別是陜西人早餐很少吃面條,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一方水土生活就必然造就一方胃,肯定是水土、氣候的關系,就如蘭州人早餐的那一碗牛肉面,武漢人“過早”的那一碗熱干面,那都是一夜睡眠之后肺腑的需求。耀州的咸湯面,肯定也是水土、氣候的因由,肯定也是為了滿足人們清晨補充養分、活絡經脈的需要,天長日久的、因地制宜的,耀州有了“咸湯面”。
每到耀州,必吃咸湯面。雖不是當地人,但也是感覺到吃后四體通透,五臟六腑為之滋潤,整個人的精神為之一振!
可見這咸湯面是好東西,不光當地人需要吃、喜歡吃,外地人吃了也很舒服哦。
中國人的智慧在飲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東西南北的早餐幾乎都有那么一碗湯,羊肉湯、胡辣湯、炒肝湯、油茶、稀飯、豆漿等等,在這里其實都是異曲同工,都是一碗在清晨喚醒人的五臟六腑的一碗湯,都是給人的一天奠定氣力的一碗湯,也都是讓幸福感從清晨開始的一碗湯。
咸湯面,當然如是。
不獨是碗湯,它更是一碗實實在在的面條,可以果腹,可以提供碳水化合物等一眾營養,可以讓辛勞工作的人們充溢起足夠的力量。
很早就念叨過耀州“咸湯面”走出耀州的推廣話題,可總是有人說外地沒人吃。其實不一定啊,現在東西南北的飲食交流融合,連國外的東西都能大行其道,難道咱們這個蘊含著豐富飲食文化的咸湯面就走不出耀州?
要走出去。要把咸湯面的豐富內涵闡釋明白、宣傳清楚,讓更多的人了解、理解,之后嘗試,之后,之后肯定會產生一批擁躉。
一種積淀了百年千年的小吃,沒有理由不自信。
一種如此美味的地方小吃,不能老是養在深閨。
耀州咸湯面,希望你走出耀州,相信會為更多的人帶去口福、帶去滋潤、帶去美味。
也為地方的發展尋覓一條新的出路。
應該試一試。去耀州試一試吃咸湯面,不會后悔、不吃后悔。
耀州咸湯面,也試一試走出去,等賺得盆滿缽溢了,更不后悔,興許會懊惱沒早一天走出去呢。
來碗咸湯面,辣子多啊!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