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開展,我國的經濟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都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都提出了新要求,即不能再依靠人口紅利進行粗放的發展,應當逐漸實現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向以知識密集型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模式轉變,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而這其中財政政策往往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就要充分認識財政政策的關鍵作用,完善財政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機制,將兩者結合起來。
關鍵詞:財務共享服務;財務管理;財政政策
引言
如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穩定增長,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粗放的、低質量的,更多的依靠承接發達國家產業鏈的待淘汰環節,而這種發展方式也對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制約。現如今,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促進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也給我國產業結構轉型指明了方向。從產業結構的落腳點和特征來看,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常態的、持續性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多種工具的輔助。因此本文基于財政政策在產業結構優化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探討,并針對如何更好的運用財政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出了對策建議。
一、財政政策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必要性分析
結合財政政策的本質和作用來看,財政政策是目前我國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產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一般來講,財政政策本質上是以收入重新分配為手段,進行經濟調整的手段。
(一)財政政策在制定階段更具時效性、引導性
從財政政策的制定來看,財政政策主要有以下兩種手段,分別為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而政府的收入通常由稅收和公債兩部分構成,財政政策即是通過將上述收入通過購買或者轉移支出進行重新分配的過程[1]。在產業機構優化過程中應用這兩種財政工具有著三方面優勢:一是財政政策可以直接發揮作用,且相比貨幣政策不存在時滯性,是政策工具中最為快捷的工具;二是財政政策在總需求和資源再配置方面更有效,因為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直接拉動總需求以實現資源再配置;三是財政政策在引導企業方面更具優勢,通過財政政策的引導,能夠一定激發企業開展投資活動的積極性,引導投資融資企業在某個領域開展投資,并最終達到促進某個領域發展的目的。
(二)財政政策在實施階段更具靈活性
在財政政策具體的開展和實施階段,財政政策可以結合實際的政策效果進行細微調整,以更好的推動產業結構向著想要的方向調整,這也是財政政策對產業結構調整優勢的關鍵所在,即財政政策相比其他政策工具更為靈活。比如財政政策可以通過調整稅率來改變資本收益率,從而改變資本某個領域的青睞程度,此外,財政政策還可以通過直接的激勵政策來改變產業結構,在具體實施中,財政部門可以通過設置某項獎勵政策來改變資本的投資分布,進而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達到改善產業結構的目的。
二、財政政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機理分析
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可以視為以提高產業要素分配和產業效率提高為目的的動態過程。學術界一致認為財政政策是通過市場作為媒介來對產業結構調整起作用。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充分印證了這一觀點,即產業結構的優化是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同時作用的結構。作為政府進行行政干預的重要手段,財政政策在調整產業結構變化速率和質量方面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一)直接作用
財政政策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作用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夠直接提升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從而改善經濟環境、提高社會福利,大范圍降低交易、生產、消費環節的交易成本。進而可以吸引人才入駐,形成產業聚集效應,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此外財政稅收優惠政策能夠直接對投資的規模和方向產生影響,打破資本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制約,確保產業結構在調整時具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以實現最終的優化。
(二)間接作用
除了直接作用以外,財政政策還能夠通過改變需求,間接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實際中,財政政策可以采取傾斜性的財政支出和差異化稅率改變投入和產出平衡,以此調整產業結構的方向。此外,財政政策還可以通過影響個體的儲蓄行為和邊際消費清晰來達到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財政政策在發揮間接作用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從而削弱市場主體在財政政策中的作用,影響到財政政策的效果。
(三)導向作用
政府在運用財政政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過程的導向作用也極為顯著,這是因為才政府在運用財政政策進行產業機構調整時實際上是一個信息發布、政策宣傳的過程,而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會資金和生產要素的再分配,朝著政府所期望的方向流動,從而實現對產業結構調整的目的。
三、運用財政政策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對策
(一)財政支出政策方面
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保障作用,財政支出政策往往會在扶持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從現有的財政扶持政策來看,目前的財政支出政策中的扶持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未來為了強化財政支出的扶持作用,推動產業機構更好的轉型升級,實現突破式發展,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做起:一是明確財政政策的側重點,加大對高附加值產業、新興產業的扶持側重,提升其在完善產業結構 ,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二是靈活運用各類扶持方式,采取入股產業基金、購買服務、設立產業專項資金等方式對要支持的產業項目予以重點關注,以與時俱進的時光推動財政政策的制定。
個性化制定財政政策,做好“一業一策”,即對于產業來講,不僅要在資金力度上加以支持,還要差異化提供政策支持,以第二產業為例,目前第二產業的發展方向是提質增效,如何提高產業的生產效率是目前第二產業的調整方向,如此,若要推動第二產業的結構調整,就要加加強對傳統第二產業改造升級的財政支持,使其能夠獲得充分的資金對傳統設備和技術進行升級,以提高生產效率。
(二)財政稅收政策方面
靈活運用財政稅收政策是發揮財政政策在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另外一個方面,對于財政稅收政策,政府部門首要應當將原有的區域稅收政策向著產業稅收政策轉變[3]。著重強調稅收政策在產業領域的作用;其次應當出臺規范、可行的產業稅收政策,當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的產業稅收政策在制定中存在過渡性不足、缺乏專項優惠的缺點,產業領域的稅收優惠通常只是單單在所得稅方面的優惠,因此未來應當結合產業的發展階段、重要性、產業內企業特點制定針對性的稅收優惠;最后,政府部門還應當充分發揮稅收政策的導向型座椅,設置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和宏觀目標來作為獲得最終優惠的條件,同時對于應當淘汰的落后產業,還可以采取不實施優惠或提高稅負的方式來限制其發展[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財政政策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財政政策的作用機制和內涵上看,無論是財政支出政策還是財政稅收政策,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都有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導向效應三方面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時,要結合本地的發展形勢,有針對性的、差異化的制定財政政策,促進本地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磊.財政政策支持下的新興產業對能源—經濟—環境發展的影響[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3):152-160..
[2]王良虎,馬雅恬,王釗.財政政策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研究——基于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門檻效應[J].公共財政研究,2019(06):45-58.
[3]沈旺,張旭,李賀.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比較分析及配套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3,32(01):127-133.
[4]李超.淺談積極財政政策對煤炭產業的影響[J].企業導報,2011(03):110-111.
南開大學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