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完善我國支持價格體系建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要舉措。本文闡述了農產品支持價格體系的類型后,介紹了我國支持價格體系的主要內容,發現我國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在提高產量、提高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時也有補貼效率低下、財政壓力大、保護價覆蓋面小、水利設施建設不完善、綠箱政策使用少等問題。最后結合實際,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國支持價格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支持價格;農業保護政策;糧食補貼;糧食安全
支持價格,支持價格政策就是政府為了扶植或者保護某一產品、某一行業的生產及價格穩定,對該產品價格實行保護價政策,即規定一個最低售價;或者是政府為保護某個行業的產品生產和供給穩定,給予該行業生產者各種政府補貼支持。
根據世界各國支持價格政策出臺歷史可以看出,被支持價格保護和支持的行業中,最常見的就是農業中的谷物、食用油料、棉花種植業等生活必需品的生產部門。這些部門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且具有受自然災害影響巨大、供給波動頻繁等特點。為保護這些產品供給的長期穩定和生產者的積極性,政府往往采取支持政策。
一、農產品支持價格政策的類型
支持價格政策最早是從農業支持價格政策開始的。依據不同標準,可將支持價格政策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負支持”和“正支持”
當政府人為的調節農產品價格,使其低于正常市面上的價格,那么將導致生產者的利益受損,我們稱之為“負支持價格政策”,這一政策在我國實施計劃經濟時期被使用,當時國家高度重視工業發展,急于將工業水準提高,通過這一手段獲取農業剩余從而實現“農業反哺工業”,大多數國家在工業發展初期會使用。
反之,當市場價格低迷時,政府調節農產品支持價格到均衡價格之上,保障農民合理收入,維持糧食產量的供給和市場價格穩定的政策就是“正支持價格政策”。
(二)“傾斜性”和“非傾斜性”
按作用范圍或對象的標準,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可分成傾斜性和非傾斜性。傾斜性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只對一些特定農產品得到支持價格政策的幫扶,或對生產者設定一些條件,例如當前我國現在對不同品種的農作物用不同的農業支持手段,尤其是主要糧食作物,不僅區別于別的農作物,還分種植地區,時令給予不同支持政策。非傾斜性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當然就是指這個政策適用于所有農產品以及所有生產者。
二、我國支持價格體系的主要內容
(一) 保護價政策
保護價政策主要是針對主要農產品保護價收購,在這些主要農產品的市場購買價過低的時候,政府就會根據收購保護價進行收購,該政策的實施不僅對市場價格的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也切實的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對我國的國民經濟和農業的發展有著促進的作用,維持了我國的社會穩定。現如今,我國幾乎所有省份都開放了糧食購銷市場,實施保護價收購主要是對總量進行控制,不再零散收購,整體趨向穩定狀態。
(二)農業支持體系
農業支持體系就是為了扶持主要農產品的穩定生產和供給,對農業實行農機、化肥、農膜、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等政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補貼的具體方法就是為生產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者提供補貼,降低資料的售價,對購買者直接提供補貼或者提供優惠貸款。農業生產資料補貼政策只有不斷的進行調整,才可以讓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不妨礙農業的發展,保持主要農產品的穩定生產和供給。
(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持體系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扶持體系主要是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電力供給、農村道路建設等保障型公共建設政策。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對農業發展有重要作用,澇水時儲備好水資源,干旱的時利用儲備的水資源進行抗旱。電力是高效的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現在很多的農田灌輸都是依靠電力來維持。政府為農業高效率的發展,在農業電力方面供給也極為重視。除了水利和電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農村道路建設也非常重要的,為發展農業,我國為農村道路建設提供豐富的資金,注重農村道路建設。
(四) 耕地保護體系
雖然我國的糧食生產總量在不斷增加,但我國的耕地面積近兩年卻不斷地減少,18億畝耕地紅線是我國需要嚴守的紅線,雖然只是一個大概的范圍,但要求我們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15.46億畝以上。耕地改造和開發限制制度也是耕地保護政策的重點,農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根據不同地域分布將全國的綜合開發區分為重點、保護性、限制性三種開發區,耕地改造要符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嚴格把關、管理規范,管理保護強化、監督加強的要求。
(五) 農業技術支持體系
農業技術支持體系主要是指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農作物種植等技術指導的一系列措施。我國已經使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充分發揮體系組織、技術等優勢,借助“互聯網+”的信息化等現代手段,對提高我國農業技術做出多方面支持。不但對生產過程的數據進行收集和系統分析,并對生態資源進行智能化調配,使得整個生產高效科學進行。
三、我國農產品支持價格體系的成就
(一)保障了農業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
自 2004 年以來,我國農戶種糧意愿逐步提高,農作物播種面積基本是在增加的。2007年至2016年實現播種面積“十連增”。2007年到2018年我國農作物實現種植面積幾乎連年增加,07年到2016年,增加15871千公頃,增幅10.51%,為增產增收實現提供了可能,無疑是最低價收購價發揮了作用。統購統銷逐步轉向市場化,很多生產者種糧也慢慢考慮到糧食的市場化和商品化問題。生產者逐漸能夠把握行情動向,調整糧食種植量,適應市場需求,使得生產者逐步具有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
(二) 穩定了農業生產積極性和農業現代化的穩步推進
自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廢止《農業稅條例》開始,宣告在我國沿襲兩千年之久農業稅的終結。我國農業生產者的稅收負擔得到極大減輕,我國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極大鼓勵。不僅如此,我國農業生產者還可通過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膜農肥補貼等各種補貼,極大提高農民收益。
(三)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從2003年起我國糧食生產量“十二連增”,糧食產量基本增長趨勢顯著,是農業支持價格政策實施以來的一個顯著成就。在聯合國糧農組織2019年全球糧食展望報告中,中國人均糧食產量約為950斤——比全球人均糧食產量高了約250斤。我國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糧食產量居世界首位。
同時,我國支持價格體系還提出“優質優價”的收購基準,推動我國糧食質量提升。如今,我國主糧已經完全達到自給水平且優質糧源充足,我國糧食安全有了充分保障。
四、我國農產品支持價格體系的缺陷
(一)財政壓力巨大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但農業基礎又相對薄弱,可預見范圍內,我國農產品將長期依賴國家的支持價格政策,而支持價格政策主要由政府財政來提供支持,以財力為基礎開展進行,在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我國的財政負擔是很重的。從我國收儲制度實施以來,我國對于糧油物資的儲備支出就一直居高不下,2014年甚至高達778.39億元,單就我國中晚秈稻近五年的收購價格來說,也是一直處于連年增長的態勢。
(二)補貼支持效率低
然而,就在財政壓力十分巨大的同時,我國的補貼支持效率卻十分低。我國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實施后,國有糧食收購企業作為糧食收購負責主體,即要按保護價收購農民手中剩余的糧食,又要順價銷售這些糧食。企業經營職能與政府職能交互混淆,造成國家補貼在中間環節流失了很大,農民從國家的補貼政策中實際得到的優惠卻減少了。
(三)保護價的覆蓋面不夠寬廣
我國支持價格體系建設的范圍僅限于對糧食、棉花、大豆、油菜籽等產品的收購,政府收購過剩產品,這些產品用于儲備、出口。主要農產品過剩會由政府進行收購,但非主要農產品例如豬肉、牛肉等過剩是沒有政府來進行收購的,這些產品一旦過剩就極有可能被丟棄,為農業發展帶來損失,而且肉類的價格比糧食類高,過剩的損失更大,還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除肉類外,水果水產類也是未被收購的產品,一旦保存不好帶來的就是直接損失,對生產者來說也是無法控制的損失,如果政府能進行收購,這些產品出售的渠道就會變多,就能減少生產者們利益受損。
(四) 農業水利設施修繕不足
該情況集中表現在中小型水庫建設長期失修,由于人們更加看重大型水庫建設,忽略小型水庫并時常丟棄在一旁不進行維修,使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政府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面投入的資金流失。無論是小水庫還是大水庫都應定期進行維修,維護正常運行,保障投入資金不被浪費。
(五)未能合理利用綠箱政策
綠箱政策是政府提供貿易扭曲作用較小的農業支持補貼,是WTO成員國對農業實施支持與保護的重要措施。中國作為WTO成員國,在綠箱政策的種類和支持總量幾乎為零。在中國政府向 WTO 通報的 2001 年的數據中,中國在收入保險和收入安全網計劃、脫鉤的收入支持、通過生產者退休、資源停用以及投資援助提供的結構調整援助等方面都無資金投入。我國農業支持價格政策卻多數屬于黃箱政策范疇。但由于支出未達到 8.5%的微量允許水平,沒有遭到其他成員國家反對。
五、完善我國農業支持價格體系的幾點建議
(一)擴大保護價的覆蓋面
可嘗試把豬肉、牛肉、水果等產品加入保護價政策范圍內,使這些不易儲存、售賣的產品借助政府力量運往世界各地進行銷售,減少生產者在銷售層面的負擔,以及承受利益損失的壓力。對這些農副產品實行保護價政策同時也可以保護這些產品的二次銷售,使他們不會因為二次銷售就嚴重影響售賣價格,使其價格維持一個穩定的水平。
(二)改進農資補貼體系,整頓大面積耕地摞荒
耕地摞荒,多源于農業產能過剩造成農產品價格低迷而發生的個別現象,不足以說明農民對種地積極性的下降和農村農業的衰落,但對中國來說,耕地關系到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耕地在貧困地區仍扮演著農村穩定器角色。隨著老年農民務農體力的退役,青年農民大量外出務工,耕地摞荒面積迅速增加。
要鼓勵農民務農,激發人們務農的積極性,努力縮小城鎮差異,這樣可以讓有些無法出門只能務農的人和那些習慣務農的人不再處于“出”還是“留”的尷尬處境,農業補貼的增加減少了農民因為各種因素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所帶來的利益損失。使務農的人數增加,耕地的利用率也隨之上升了。
(三)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投入力度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財政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以及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但相對于城市,公共財政對于農村建設的投入所占比重相對較小。讓農民享受到與市民一樣的待遇,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重點,要加大公共財政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力度。應當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主動覆蓋農村并向農村傾斜,堅持公共財政城鄉一體化原則,科學規劃分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興修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加強排澇抗洪能力,減少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四)改進農業技術指導方式
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指導主要是安排地區部分人員進行培訓,再由這些人員回地區傳達,導致農業技術難以切實傳達給真正需要農民,農民生產技術還是落后傳統的,不利于提高生產效率,加強規避種植風險的能力。要加強農業技術公共教育培訓,不再只是安排部分技術員下鄉培訓,而是大范圍的培訓,轉變農業技術指導方式、改進服務方法,爭取所有的農民都能科學地進行種植,增加農作物的產量。
(五)加強農業銷售服務體系的建設
農產品銷售是整個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農產品銷售出去了,農民的辛苦才沒有白費,收入才能提高,整個農村經濟才會發展,農產品過剩減少的同時也會減輕政府相對應的財政負擔。
要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進一步減少農產品的堆積,就必須加強對農業銷售的支持力度,借助電商平臺,改善村級服務網點的建設以及物流配送體系的搭建,推動農產品流轉速度,積極銷往各地。
結 語:我國的支持價格體系建設經歷了漫長的探索,經過各種轉變取得了不小成就。這種成就來自不易,應當珍惜。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能實現口糧自給自足,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它不僅維護了本國的糧食安全,也在客觀上維護了世界糧食安全。今后必須堅持我們的方針,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長期不被觸碰。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也應注意防止農業生產盲目擴張。農業支持政策畢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不僅會加大財政負擔,還有資源錯配和扭曲的問題。如果過多的資源被投放到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生產投入勢必受到影響,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知。我們所希望的致力于構建的支持價格體系應當是既有利于保障農業健康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形成,也要推動工業、服務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
杜怡怡(1998—):女,漢族,江西省贛州人,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0級碩士研究生。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杜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