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芳周



[摘? ? 要] 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至今已六年有余,其間在職職工參保繳費得到貫徹落實,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實現平穩過渡。本文立足于博物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實踐,聚焦在京中央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動態,分析改革后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待遇水平變化,并對用人單位做好退休職工養老待遇保障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 博物館;人力資源管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養老待遇
1? ? ? 博物館養老保險改革基本情況
1.1? ?博物館參保對象基本情況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適用人員范圍為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工作人員。博物館是承擔國家文物保護管理、科學研究、公眾教育等職能的綜合性公益事業單位,編制內職工主要為承擔博物館業務研究、展覽宣教、對外交流、行政管理等職能的聘用制人員。改革前,此部分人員養老保險為視同繳費;改革后,以上人員全部納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體系,按個人工資繳費基數進行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實際繳費,退休后由所在地養老保險管理中心統籌發放養老待遇。部分博物館還存在少量編制內勞動合同制人員,此類職工一般參加工作時即已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在職期間由單位和個人按比例實際繳納養老保險及企業年金。
1.2? ?在京中央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發展概況
養老保險是國家通過立法,使勞動者在因年老而喪失勞動能力時,可以獲得物質幫助以保障晚年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險制度,是關乎每個人切實利益和社會公平效率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2015年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工作全面啟動,在京中央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工作由中央國家機關養老保險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央保中心)負責統籌落實,改革工作總體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2.1? ?政策宣傳階段
2015年,國務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以及央保中心陸續發布指導性意見和具體實施辦法并對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和退休人員退休補貼標準進行同步調整,此階段起新增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暫按準備期內“老辦法待遇”計發。
1.2.2? ?改革準備階段
2016年至2017年,在京中央機關事業單位先后啟動在職和退休職工參保登記工作,建立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金制度和職業年金繳費基數申報機制。
1.2.3? ?實際征繳和統籌支付階段
2018年6月,各用人單位完成當期養老保險費和職業年金費用當期征繳,初步形成責任共擔、統籌互濟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籌資和分配機制;退休人員養老待遇不再由原單位發放,轉由央保中心委托銀行統一支付,初步實現了養老保險待遇的社會化統籌管理。
1.2.4? ?養老保險待遇準確發放階段
2020年1月,央保中心對符合條件的退休人員啟動改革后養老保險新老辦法待遇對比計發工作,同年4月完成全部核定和待遇補發工作,標志著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待遇核定與支付工作進入正常化穩定運轉階段。
2? ? ? 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職工養老待遇水平分析
本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改革現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保障制度,建立與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職工養老保險保障機制。對大部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來說,改革后養老待遇水平如何變化、影響待遇水平的關鍵因素有哪些是其最迫切希望了解的問題。
2.1? ?分類核定——改革各階段退休職工待遇合理銜接
根據國務院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辦法,以2014年10月1日為分界點將退休人員分為三類,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方式分類核定養老待遇,以保證各類退休職工養老待遇合理銜接。
第一類退休職工為“退休老人”。是在決定實施前參加工作并辦理退休手續的人員,其養老待遇仍按照國家規定的“老辦法待遇”核定。此類職工改革前后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核定辦法不變、待遇水平不降低。
第二類退休職工為“退休新人”。是指決定實施后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作且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其退休后養老待遇為“新辦法待遇”,由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兩部分構成,其中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此類職工養老待遇水平與在職期間繳費情況密切相關,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年限越長,則待遇水平越高,反之亦然。
第三類退休職工為“退休中人”。是介于退休老人和退休新人之間的過渡性身份狀態,是在決定實施前參加工作、實施后退休且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退休中人”養老待遇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職業年金的基礎上,依據視同繳費年限發給過渡性養老金。“退休中人”養老待遇水平介于“退休老人”與“退休新人”之間,養老保險待遇與其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年限、繳費金額等因素成正比。
以上三類人員在核定的養老待遇基礎上,皆可享受基本養老金調整政策,逐年提高基本養老金標準,養老待遇水平可隨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實現持續穩定增長。
2.2? ?“保低限高”——過渡期“退休中人”待遇水平的合理增長
本次改革受影響最為直接、數量最多、待遇水平變化較大的群體就是“退休中人”,尤其是改革初期退休的職工,參保時間短,繳費少,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的個人賬戶積累有限,直接按新辦法核定待遇水平可能導致待遇水平降低。因此,國家設置十年的改革過渡期,期間退休的人員養老待遇由新老辦法對比并“保低限高”后確定,使退休中人的待遇水平在合理范圍內穩定增長,確保不同階段的退休人員待遇合理銜接、平穩過渡。
“保低”是指對“退休中人”進行新老辦法核定待遇對比計發,如新辦法待遇低于老辦法待遇標準的,按老辦法待遇標準發放,保持退休職工待遇水平不降低。以退休博物館職工A為例,假設其1991年9月在機關事業單位參加工作,2018年8月年滿60周歲辦理退休手續,退休時職稱為館員。改革前視同繳費年限為23年1月,改革后實際繳費年限為3年11月,2015至2018年退休人員工資增長率假設均為3.5%。其2014年9月職務職級對應的基本工資為1 515元,職級對應的退休補貼和2015年3號文增加的退休費分別為3 841和350元。按照老辦法待遇計算方法,其工作年限滿20年不滿30年,基本工資計發比例為80%,老辦法待遇為(1 515×80%+3 841+350)×(1+3.5%)=6 200.07元;
新辦法待遇需分別計算其基礎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基礎養老金=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2×繳費年限×1%,假設其每年都是按照上一年度的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進行繳費,即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為1,2017年北京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8 467元,視同繳費和實際繳費年限共27年,則其基礎養老金為8 467×(1+1)÷2×27×1%=2 286.09元;
過渡性養老金=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視同繳費指數×視同繳費年限×過渡系數,根據通常情況假設其按照社會平均工資認定視同繳費,即本人視同繳費指數為1,假設過渡系數為1.4%,則其過渡性養老金為8 467×1×23×1.4%=2 726.37元;
個人賬戶養老金=退休時本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假設其改革后各年度養老保險繳納基數與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同,2013年至2017年北京市上一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5 793元、6 463元、7 086元、7 706元和8 467元,退休時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為5 793×8%×3+6 463×8%×12+……+8 467×8%×8=27 214元,除以60歲退休的計發月數139,即可得出個人賬戶養老金月待遇為195.78元;
職業年金=退休時本人職業年金個人賬戶累計儲存額(單位繳費部分和個人繳費部分)÷計發月數,則其職業年金為[5 793×(4%+8%)×3+6 463×(4%+8%)×12+……+8 467×(4%+8%)×8] ÷139=293.68元。
綜上,該職工基本養老金為5 208.24元,職業年金為293.68元,新辦法待遇為 5 501.92元。老辦法待遇為6 200.07元,老辦法待遇標準高于新辦法,故按照老辦法發放其養老保險待遇。由此可見,過渡期內“保低”政策是“退休中人”養老待遇不降低的有力保障。
“限高”是指新辦法待遇高于老辦法待遇標準的,超出的部分根據退休年份不同而按相應比例計發:如過渡期第1年(2015年)退休的“退休中人”,發放新辦法高于老辦法部分的10%,以此類推直至過渡期最后一年(2024年)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100%。過渡期結束后, 退休中人按照新辦法核定養老待遇。圖2反映了本次養老保險改革過渡期(2014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內,職務職級和繳費年限相同的“退休中人”在不同年份退休后養老待遇水平的變化趨勢,“保低限高”政策為改革初期退休的退休中人設立了兜底保障線——新辦法待遇若低于原老辦法待遇水平,則按照老辦法待遇計發,保持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不降低;同時設置了限高調節線——繳費工資基數高、繳費積累多的,按年度比例增發高于老辦法待遇部分,合理調控養老待遇增幅,在保證貢獻與待遇相結合的前提下,兼顧公平與穩定,避免因政策變動而導致群體待遇分化過大。
2.3?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參保繳費與養老待遇水平的關系
新辦法待遇比老辦法待遇計算過程更加復雜,待遇水平各人各異,但總體遵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基本原則。同一參保地區內職務職級和工作年限相同的退休職工,繳費越多、繳費年限越長的,退休后養老待遇水平越高。“退休新人”和“退休中人”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為賬戶積累型項目,月繳費金額越多或繳費時間越長,積累得越多,退休時待遇就越多;根據前文基本養老金計算公式可知,其影響因素為退休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和繳費年限,均與基礎養老金待遇水平成正比。對于同地區、同年度退休的職工來說,退休時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一致,所以影響基礎養老金水平高低的只有本人平均繳費工資、繳費年限兩個變量: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為參保人員歷年繳費與上年度在崗職工工資之比的平均值,各年度繳費越多則平均繳費工資指數越高,相應基礎養老金核定的待遇越高,即“多繳多得”;繳費每滿1年發給1%,則繳費年限越長,累積的計發比例越高,相應基礎養老金越高,即“長繳多得”。
考慮到“退休中人”在改革前因沒有政策渠道實現參保繳費,完全執行“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新辦法待遇可能會導致待遇水平降低,因而增加了過渡補償機制以彌補政策調整,即在新辦法待遇各項基礎上增發過渡性養老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是考慮到“退休中人”在改革前因沒有政策渠道繳納養老保險而采取的補償性辦法,其水平與本人的職務職級、視同繳費年限有關,與本人參保繳費情況關聯度較低。因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和職業年金都與繳費金額、繳費年限呈正相關,具有相同職務職級的“退休中人”,在職期間養老保險繳費越多、繳費年限越長的職工,退休后養老待遇水平越高。
3? ? ? 改革后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待遇特點
3.1? ?養老管理社會化
養老管理社會化是將退休人員養老待遇經辦權限從單位轉向社會,實現“參保對象社會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發放方式社會化和基金籌措社會化”四個方面的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統籌管理,并非將其推向社會、降低管理服務內容和質量,而是在國家層面對退休人員養老待遇進行全局規劃,將原來分散管理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轉入社會保險機構進行統一管理,減輕退休人員對單位的依賴,降低用人單位退休人員管理成本和退休金支付壓力,逐步提高事業單位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可有效解決養老保險雙軌并行帶來的危害,在更大范圍內獲得基本養老金資金來源,為退休人員養老金及時足額發放提供更有力、更穩固的保障。
3.2? ?待遇核定科學化
養老待遇是職工辦理退休手續后,為保證其基本生活需要由國家和社會給予的物質幫助。改革前的老辦法待遇對“工作年限對應的計發比例”劃分較為籠統、區分度較低,工作年限在35年以上、30~35年、20~30年對應的計發比例為90%、85%、80%,即職務職級和退休時間相同的條件下,工作年限相差5年及以上的退休職工,其退休待遇計發比例相同、退休金水平相近,勞動貢獻與養老待遇水平關聯程度較低,不利于維護社會公平和激勵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新辦法待遇”中基本養老金水平與退休人員的視同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年限、實際繳費基數、視同繳費系數、個人賬戶累計繳費等數據息息相關,各項數據精確到月,考查指標更精細,核定辦法更科學公平,可有效保障職工合法經濟權益。
3.3? ?養老金調整機制穩態化
養老金調整機制是根據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物價指數、社會平均工資等相關因素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發放標準進行上漲或下調的規范性調整機制,是使退休人員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應“根據職工工資增長和物價變動等情況,統籌安排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調整,逐步建立堅固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自2015年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實施以來,退休人員每年按照定額調整、掛鉤調整、適當傾斜調整的辦法享受基本養老金調待政策,基本養老金待遇水平已連續六年穩步增長,形成了規范穩定的調整機制,增強了基本養老金的激勵性導向作用,對保障退休職工晚年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4? ? ? 博物館退休職工養老保險待遇人事管理工作重點
4.1? ?提高管理服務能力,著力做好政策宣傳工作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總量大,養老金支付負擔沉重,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退休人員撫養比率將持續上升,只有用人單位和個人全面實現參保登記、依法履行養老保險繳費義務,才能形成健全完善、穩定有序的養老保險金社會籌資和支付機制。因此,用人單位人事管理部門必須在全面掌握政策的基礎上做好廣泛宣傳工作,對職工普遍關心的關鍵問題進行梳理,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深化理解,準確傳達政策精髓,化解職工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情緒。只有讓職工了解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政策、理解養老待遇核定的原則和關鍵因素,才能調動廣大職工的參保積極性,切實保證職工合法權益,促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平穩推進。
4.2? ?嚴格檔案審核程序,提升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改革后的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申領和確認工作需要用人單位人事部門工作人員登錄在京中央機關養老保險管理中心網進行網上經辦。目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普遍較低,需要翻閱紙質材料進行信息調取,且退休人員檔案形成時間較長、材料多,部分檔案因歷史原因會出現材料關系復雜、關鍵信息前后記載沖突的情況,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甄別和確認,養老保險待遇核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5? ? ? 結? ? 語
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改革現行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獨立于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經過六年的多方努力,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全面依法參保繳費,退休人員實現社會化管理,待遇水平穩中有升,形成了穩定有序的退休撫養機制。本次改革總體上達到了既有目標并取得良好成效,相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博物館退休職工將獲得更多層次、更穩定優質的養老待遇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1]童星.社會保障理論與制度[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309.
[2]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關于公布2017年北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通知[Z].2018-05-25.
[3]肖志勇.機關事業養老保險社會化問題[J].理論學習,2002(5):43.
[4]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Z].201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