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馬斯洛的不同需要層次入手對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進行有針對性的內在分析,發現隨著大學生個人思想及身心健康的變化,部分個體的責任意識呈薄弱狀態,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與強化策略,以期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幫助。
關鍵詞:需要理論;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與強化
一、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現狀分析
責任意識的含義是指個人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所形成的為社會而應承擔的責任和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1]現階段我國大學生普遍具有責任意識如自我使命感較強,熱心社會志愿服務事業,環保意識較強等,但是在伴隨社會轉型而來的諸如價值取向多元化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不良負面風氣的影響,責任意識淡化甚至缺失。針對當代大學生對于責任意識所表現出的的正面和負面的態度,本文結合搜集的文獻資料進行簡單分析,具體如下:
(一)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普遍較強
責任意識是一種自主行為,也是一種優良傳統。[2]我國大學生責任意識整體表現為“向上向善,積極健康”的一種狀態,分別表現在:
首先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成就感較強,在學業和個人發展方面表現出對自我較為負責的態度,也具有成就自我的意識;其次熱愛社會志愿服務事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精神文明也不斷地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也達到新的高度,當代大學生也是如此;再次環保意識較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保護環境成了新時代社會每一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二、依托馬斯洛需要層次對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分析
1943年, 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文中首次提到“層次理論”[3],在這個理論體系中馬斯洛將人類需要按照階段從低到高的排列方式分為了五種,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4]依托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方法策略,是一個嶄新的角度,也是滿足大學生的自身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
(一)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也是最基本最容易獲取的需要,其中包括呼吸、食物、水、睡眠、生理平衡等。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只有保證良好的物質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習狀態才能有精力去思考在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需要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才能形成正確的責任認知意識。
安全需要主要包括健康保障、人身安全、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以及工作職位保障等。[5]安全需要使人保持在一種較為平靜的狀態,為人類從事社會活動提供了契機。大學生來到新的環境,需要自己獨立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有不少學生會感到不知所措,出現沒有安全感的情況,從而表現出利己的一面。
(二)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一般表現在人際交往上,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來自親人好友或者是自己愛人的關心和體貼。大學生在對情感需要方面的感知比對生理上需要的感知更為敏銳,這和一個人的心路歷程、教育背景、家庭環境都有關系。
尊重需要作為第三階段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以及被他人尊重。馬斯洛認為,如果尊重需要被滿足了,可以提升個人對自己的信心,也能提高對社會的熱情,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用處。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意識成長較快,他們渴望得到尊重和學會尊重他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求人格和情感上的相互平等。
(三)自我實現需要
需要層次理論最高的階段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大學生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時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價值的認可,也會逐漸開始關注自身發展之外的事情,會為對社會和他人提供援助,會更具有奉獻精神,也就形成了從責任認知到責任情感再到責任實踐的一系列過程。前文中闡述的部分當代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道德素質下降這些都是自我實現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表現,在沒有滿足自我實現需要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缺乏對自我負責,從而無法付諸責任實踐。
三、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與強化策略
從大學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這五個層次的需要來看,再結合大學生當前的責任意識的現狀,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來分析培養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強化策略,具體如下:
(一)培養自我意識,喚醒大學生的責任
自己的主觀意識不濃厚是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要從大學生內心深處建立起濃厚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大學生責任意識的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的主體積極性,充分調動大學生主體的責任認知,責任情感和責任實踐的意識。
(二)創造情境,以高校課堂教育為主導
高校課堂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因此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也就成了大學生思想教育課堂上的重要方面。部分學生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理論基礎作為支撐,缺少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因此,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最重要的就是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在思想教育課程中重點強調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
(三)營造輿論氛圍,教師以身作則
大學生在學校除了與學生接觸較多之外,與老師的相處也是很多的,因此,教師的素養對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起著直接的示范學習作用。一個對學生負責、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的老師,他的態度都會間接的反映在學生身上,這也正是為人師表的可貴之處。因此,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積極營造有擔當,勇于承擔責任的氛圍,并且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認真負責的榜樣,對大學生培養責任意識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郎彩虹.當代大學生“身邊責任”意識的研究和培養策略[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18(04):85-87.
[2] 吳濤.淺析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現象及成因[J].長江叢刊,2016(05):131.
[3] 黃慧,沈強,連芬南.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31(01):54-56.
[4] 楊素美,季愛民.基于需要層次理論的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有效性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21):23-25.
[5] 雷娟.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08(03):27-29.
作者簡介:
韓云超(1992、04—),男,碩士研究生,黃山學院教師,助教職稱。
黃山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韓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