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是指帶有民俗文化特點的旅游產品開發。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旅游經濟煥發出更大的活力。而旅游經濟的發展,使旅游行業更加重視旅游產品的開發。作為旅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區域經濟;促進作用
目前,民俗旅游作為文化旅游的一種形式得到發展,但其實質也是旅游主體在文化交往中對民俗文化認同[1]。在民俗旅游中,歌謠、舞蹈、信仰、音樂、故事等,都是民族或者地區的傳統民俗的內容,文化形式使得人們對民俗文化有了理性認知,為民俗傳承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同時,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也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一、旅游開發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升,這促使現代旅游經濟的迅速發展。在2019年《世界旅游經濟趨勢報告》中,明確在2018年全球旅游總人次達到121.0億人次,增速達到5.0%(如圖1)[2]。而在2018年全球旅游總收入則達到了5.34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6.1%。數據揭示了現代經濟發展中,旅游經濟的重要地位。同時,旅游經濟的人次增速及營收增速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也這說明了旅游經濟的穩定性。而我國在旅游人次僅次于美國(如圖2)。排除我國人口基數大的因素,雖然有部分水分,但是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我國逐年遞增的旅游經濟總額不斷上漲,實質上已經成為全球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區域經濟中旅游所占據的經濟成分,表明了旅游開發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這一作用還會隨之加強。我國作為整體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旅游開發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不容置疑。
二、民俗文化旅游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旅游開發是進行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文化旅游在我國旅游經濟發展中呈現出充沛的活力。而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具有易開發性,同時能夠順應市場發展,滿足旅游市場發展的需要,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一)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易于開發
我國是幅員遼闊,民族多樣,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存在著較大差異,各個民族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民俗文化的差異性尤其明顯,同時也成為區分地域、民族的標志。這也說明了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易開發性,而進行開發則可以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首先在建筑布局、地理環境、建筑風格上,比如侗族鼓樓、苗族吊腳樓、鄂溫克族與蒙古族蒙古包等相關的布局、經濟、信仰等,可以作為民俗旅游中的產品;其次是服飾民俗,不同審美觀念、地理條件、自然條件下,各民族服飾及裝飾都有著鮮明的差別,在現階段的各項旅游活動中服飾民俗應用廣泛,能夠吸引游客;再次則是飲食民俗。我國有民以食為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語,這也充分說明了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目前各地旅游景點中都將本地特色餐飲融入旅游活動中,通過用料、制作工藝、用餐環境等營造出當地民俗文化氛圍;最后則是節慶活動習俗。當地節慶活動,能夠揭示不同民族、地區的信仰、生活及生產的習俗,比如傣族孔雀舞、苗族蘆笙舞、壯族銅鼓舞等,都是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同時也具有民俗文化特點。各民族節慶活動有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壯族三月三等。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是較為容易的,這主要在于我國各地區的傳統文化、民俗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由此在塑造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文化產品更為簡單。
(二)旅游市場發展的需要
現代發展過程中,文化旅游為主導的旅游模式將是旅游行業發展的重要形式,而民俗旅游也會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隨著現代網絡快速發展以及普及教育更為深入,旅游主體知識水平提升,對于旅游文化具有更好的接受能力,在旅游活動中更加需求日常無法獲得體驗與知識。現代旅游活動中,旅游主體不再將異地山水作為旅游目標,而更想了解目的地風土人情及文化,通過不同的文化體驗使得旅游主體產生認同和比較。同時,旅游產品作為旅游活動中的客體,需要有吸引力才能保證旅游產品的價值性,一塊土地、一個村莊,如果沒有吸引力就無法作為旅游產品開發。所以,對旅游產品的開發要浸入文化內涵,保護旅游產品的文化環境,以此來吸引旅游主體。民俗文化在旅游產品開發中是新鮮的文化內涵,同時通過民俗文化的建設,能夠使旅游主體代入感加強,獲得的文化體驗更加豐富。此外,旅游媒體文化,即是指旅游企業表現出的文化性,在整體旅游文化中也是重要的構成部分,對于旅游主體而言,旅游公司的各項服務是重要的,但同時也需要更加濃重的文化氛圍。在現階段,旅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文化旅游是市場的發展趨勢,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內涵,是旅游市場發展的重要需求。
結束語
在現代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中,人們對民俗文化充滿了漠視和偏見,民俗文化在發展中也很難顯露其本身的文化光彩,通過旅游主體宣傳,民俗文化將得到延續的活力。而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對其發展、延續,也是為傳統文化增添活力。同時,能夠極大的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肖瑜,谷浩宇.韶關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19,40(007):68-71.
[2]黃麗華.海南疍家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旅游開發[J].中州大學學報,2019(4):55-58.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人民政府松齡路街道辦事處孫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