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羽 李紅



摘要:在供應鏈物流的大環境下,績效評價作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供應鏈企業內部結構優化、戰略目標的選擇具有重大意義。運用供應鏈評價模型——ROF模型思想構建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區間層次分析法(IAHP)得到各指標權重,引入模糊綜合評價法(FCE)對農產品供應鏈案例企業績效進行綜合評分。結果表明,案例企業存在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資金占用過高、倉儲管理能力低下等問題,這與對該企業調研的實際情況相符合,進而驗證了ROF評價模型及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拓展性,為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績效評價提出理論與方法支持。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績效評價;ROF模型;區間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
中圖分類號:F253.9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1)01-0202-07
作者簡介:程羽(1994—),女,安徽鳳臺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應用經濟學研究。E-mail:291895160@qq.com。
通信作者:李紅,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物流經濟研究。E-mail:821986491@qq.com。
企業績效評價是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尤其是關于供應鏈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并沒有高效針對性的模型,常見的模型在評價農產品供應鏈績效時均各有利弊,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應根據績效評價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所要求績效評價的重點來選擇相應的評價模型。同時,以農產品供應鏈為嵌入點,包括從農產品最初的種植到中間環節的加工、包裝、冷鏈運輸再到客戶的消費等多個環節,農產品消費市場空間廣闊。我國農產品市場交易規模在2018年已增長至19135億元,2019年突破了2萬億元,并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持續增長。農產品行業的線上市場滲透率呈逐年提升趨勢,再加上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未來市場可提升空間非常大。但由此而來的問題也不斷凸顯,農產品易腐且時效性短,常因季節性問題難以保存,且在運輸和裝卸搬運過程中會因各種原因導致損壞,難以保值、增值。同時,上游過于松散、中游流通環節多、下游渠道有限等農產品供應鏈制約性問題更加明顯。因此,迫切須要提高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的績效水平,進而有效解決現有的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眾多專家學者提出過很多有關評價供應鏈績效的相關模型并加以應用。其中,常見的評價模型有平衡記分卡(BSC)模型,它將指標體系分為財務維度、客戶維度、內部業務流程維度和學習與成長維度。賈鵬等依據BSC模型和可拓優度評價方法建立物流服務供應鏈績效指標可拓優度評價模型[1];蔣宏成等構建基于BSC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利用案例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和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中小企業信用水平做出科學的評價[2],BSC模型旨在綜合企業的各項指標并對其進行整體評價,從而改進企業的戰略績效。其不足之處在于無法提供任何關于未來發展的信息,也不能在未實現目標時給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原因分析。還有供應鏈運作參考(SCOR)模型,可以將企業業務流程重組、績效評估、標桿管理、最佳業務分析等概念集中到1個框架之內。李雪等綜合運用SCOR模型的供應鏈流程構造思想和協同式供應鏈庫存管理(CPFR)模型的協同供應鏈管理思想,實現跨境電子商務物流的供應鏈流程建模[3];黃麗娟等基于SCOR模型優化方法,從供應鏈拓撲結構構建、物流模式選擇、平臺功能規劃、績效評價、政府作用5個方面對互聯網環境下中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構建策略提出建議[4]。但是基于農產品供應鏈存在極大多數半鏈、斷鏈的特殊情況以及衡量績效的任務,以流程為中心的SCOR模型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就顯得覆蓋面過于廣泛,且無法全面真實獲取試驗調研數據。同時還有作業成本法(ABC)模型,作業成本法可以清楚明確地了解企業的財務數據,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企業的各個成本變化,勞夢倩采用理論分析、抽象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系統地將作業成本法同全面預算的編制、執行、控制、考核、分析等內容相協調[5],其不足之處在于作業成本法并不僅為供應鏈服務,且數據收集耗費成本較大。
之后又有很多學者提出關于供應鏈模型新的研究思想,其中廣泛認可的就有由Benita等在1999年提出的ROF模型,它將指標體系分成3個一級指標,即資源測度(resourcesmeasures)、輸出測度(outputmeasures)、柔性測度(flexibilitymeasurement)[6],ROF模型為供應鏈企業制定發展目標及戰略,利用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關鍵因素建立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一般來說,該模型中資源測度包括庫存水平、人力資源、設備利用、資本使用和成本等;輸出測度包括客戶響應、產出產品的質量、市場競爭等;柔性測度包括范圍柔性和響應柔性。資源評價是企業能夠高效發展生產的關鍵,輸出評價必須處于較高的水準使供應鏈隨時保持增值狀態,柔性測度的評價則要求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做到快速響應。3種角度之間相互作用,彼此平衡[7]。本研究側重于供應鏈管理企業績效評價,因此根據ROF模型相關指標因素,結合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績效的具體測量面,創新性地構建出適合衡量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具體化指標體系進行評價,為企業制定戰略性目標提供依據,完成農產品供應鏈企業互補性的聯盟戰略以及強化企業核心能力的目的。
1基于ROF模型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評價模型選擇
1.1基于ROF模型的評價指標的選取
本研究對農產品供應鏈企業進行績效評價,主要評價供應鏈企業的資源、輸出以及柔性,資源測度評價從資本投入、資產運營、供應鏈成本、供應鏈能力4個方面衡量;輸出測度從資金收入、業務增長、資產增長、客戶響應能力4個方面測量;柔性測度從范圍柔性和響應柔性2個方面度量(表1)。
1.1.1資源測度指標
1.1.1.1資本投入
資本投入是資源輸出階段最基本的衡量面,選取成本費用利潤率和成本效能指數進行衡量。其中,企業一定時期內所形成的利潤總額與成本費用類科目總額的比值稱為成本費用利潤率,成本效能指數是企業衡量成本使用效果的基本指標。
1.1.1.2資產運營
企業的資本運營是企業目前所持有的一切資產,通過流動、組合、優化配置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營,使得資產得到最大化利用。選取總資產周轉率和庫存周轉率來測量資產運營的質量,可以有效判斷企業資產的收益能力以及財產安全,有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
1.1.1.3供應鏈成本
在供應鏈條上開展各項業務活動須要消耗勞動成本產生費用。由于供應鏈企業對于成本的分類種類復雜,本研究將供應鏈成本分為持有成本和移動成本。其中,持有成本包括存貨成本、訂貨成本以及缺貨成本;運輸成本和裝卸搬運成本則屬于企業的移動成本。
1.1.1.4供應鏈能力
在現有的供應鏈企業系統內部,依靠現有設備的條件,供應鏈能力可以滿足供應鏈系統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它分為物流要素能力和物流運作能力。在建立的體系中,指標側重于衡量供應鏈物流的客觀能力和主觀能力,因此選取倉庫利用率、運輸裝卸損耗率、市場響應力、信息準確率4個指標。
1.1.2輸出測度指標
1.1.2.1資金收入
資金收入是企業得以正常運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本研究選擇銷售利潤率和總資產報酬率,測量企業一段時間內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可以有效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和投入產出情況。
1.1.2.2業務增長
對供應鏈企業而言,主營業務的增長并不能代表整體的財務與發展狀況。因此從利潤入手采用凈利潤增長率,凈利潤的增長反映企業的發展能力,同時也可以預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本研究還選取銷售收入增長率,其可以反映企業的盈利增長趨向,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參考。
1.1.2.3資產增長
企業的資產是取得收入的前提條件,也是企業可按期償還債務的保障,資產的穩定增長也保障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本研究選取資產增長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2個指標,資產增長率是企業年末總資產的增長額同年初資產總額之比,可以分析企業一定時期內資產的積累能力。固定資產周轉率是反映企業固定資產周轉情況的指標,可以測量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
1.1.2.4客戶響應能力
企業想要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持續地對顧客進行監測并快速有效地對客戶需求變化作出響應。而企業的客戶響應能力是指企業對顧客變化的及時響應,并通過有效行動滿足客戶需求的能力。對于供應鏈企業來說,客戶響應能力對于衡量企業績效尤為重要,因此選取準時交貨率和顧客抱怨率做為輸出測度。
1.1.3柔性測度指標
1.1.3.1范圍柔性
供應鏈柔性就是供應鏈為了應對不確定的環境所產生的快速響應能力,是系統處理變化的不定性的能力。范圍柔性是供應鏈運營可改變的程度,本研究選用產品柔性和數量柔性指標,產品柔性是新產品種類數占種類總數的比重,數量柔性為處理緊急訂單數量與客戶提出緊急訂單數量的比重。
1.1.3.2響應柔性
因企業經營調整,使得時間和服務水平調整的自如度就是響應柔性。供應鏈柔性對于需方而言,代表對未來變化的預期。對于供方而言,它是對自身所能承受的需求波動的估計。因此時間柔性和物流服務柔性2個指標可以有效衡量供應鏈響應柔性,時間柔性即從接到顧客需求到滿足顧客需求所需的時間;物流服務柔性則是供應鏈提供服務的種類數與顧客需求的物流服務種類數的比值。
1.2農產品供應鏈績效評價模型
1.2.1確定指標權重——區間層次分析法
區間層次分析法(intervalanalytichierarchyprocess,IAHP)是層次分析法(AHP)的延伸與改進。IAHP釆用九級標度法,即若評價者不能完全確定該因素相對于總目標是不重要還是稍微重要時,選取區間數(2,3)判定評分,這顯然比直接賦予1個數值更加合理。當區間數上下界相同時,區間數就退化為1個點,即層次分析法中的判斷矩陣。與層次分析法相比,區間層次分析法使用區間數來代替層次分析法中的點值,構造區間判斷矩陣,相對可以更加直觀地計算多目標決策中各區間的權重。
根據建立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選取10~12名各企業農產品供應鏈高層管理人員及農產品供應鏈方面的專家評分。由于審視主體的角度不同,不同類別的專家在確定指標權重時會有不同的結果。給出的指標權重處于一個實數區間,采用區間層次分析法計算農產品供應鏈績效綜合評價的區間數權重。
1.2.2確定績效評價綜合等級——模糊綜合評價法
模糊綜合評價法(FCE)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將邊界較模糊且不易嚴格核算的指標定量化的評價算法,它能夠有效處理專家在指標權重確定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問題,與區間層次法相輔相成。因為模糊綜合評價法的結果是明確且可分析的,所以也可以有效解決定性評價指標的量化問題[8]。
FCE的主要步驟:首先,確定被評判的綜合評價指標集與評價等級集;其次,確定它們的隸屬度向量,獲得模糊評判矩陣[WTHX]U;最后,根據區間層次分析法得到的各個指標的權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績效評價結果向量,并計算其與評價等級的乘積,把指標權向量與模糊評判矩陣進行模糊運算得到模糊綜合評價。
2實證分析
新疆天順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TS股份)位于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是國家AAAA級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企業。TS股份以科技為支撐,大力推進冷鏈物流信息化、標準化和集約化建設,積極打造地區特色農產品供應鏈冷鏈物流體系,重點建設果蔬、肉類、水產品等冷藏冷凍類農產品冷鏈物流基地。目前,TS股份的農產品銷量及倉儲業務均在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市場占有率較高,深受新老客戶信賴。因此,農產品供應鏈所需數據通過專家咨詢、實地行業調查并發放問卷等方式獲得,并對TS股份的農產品供應鏈績效水平進行評價。
將農產品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中的各指標評價結果分為優、良、中、低、差5個等級。5分表示優,依次遞減,1分表示差。則評價集[WTHX]T={T1,T2,…,T5}={優,良,中,低,差}={5,4,3,2,1}。通過問卷數據整理統計,對TS股份2018年經審計的年度報告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并依據實地調研情況了解相關資訊,邀請12名各企業農產品供應鏈高層管理人員及農產品供應鏈方面的專家按照指標體系的明細指標優劣進行評判,并計算得到隸屬度評價集,12位專家選擇優、良、中、低、差5個層級的人數及隸屬度,結果見表3。
2.1確立模糊矩陣
根據評價標準,TS股份農產品供應鏈績效最終評價得分為3.5631,可見供應鏈績效綜合評價為中等水平。為了更準確地分析該農產品供應鏈的績效,可分別計算出各個層次的績效評分。ROF模型中3個測度的得分差距不大,資源測度、輸出測度、柔性測度分別為3.9477、3.3251、3.9448分,但各測度的中的二級指標差異明顯。其中,資源測度中資本投入得分3.8095分,資產運營得分3.7572分,供應鏈成本、供應鏈能力指標得分分別為4.2263、3.7410分。輸出測度中,資金收入得分為3.2051分,業務增長得分為3.3782分,資產增長、客戶響應能力得分分別2.8692、4.1972分。最后的柔性測度中,2個二級指標的得分為3.7162、4.1125分。
2.4評價結果分析
根據ROF模型,資源測度、輸出測度、柔性測度的綜合評價得分均約為3.4分,表示基于ROF模型的農產品物流績效3個層面相差不大,均處于中等和良好之間。
2.4.1資源測度分析
二級指標中的資產運營和供應鏈成本屬于良好以上且接近優的水平,資本投入和供應鏈能力則處于良好狀態。由于供應鏈能力的運行效果一般,在供應鏈相關環節中造成損耗產品的成本增加,且對庫存管理方面缺乏規劃,不利于供應鏈協調發展。
2.4.2輸出測度分析
資金收入處于相對較好的水平,但是資產增長卻未有良好的表現,說明企業的預期收益率在降低,不能保持資產穩定增長且固定資產大量平均余額高,存在大量資金占用,尤其是農產品供應鏈企業應具有良好的倉儲管理能力,提高其利用效率,尤其要提高冷鏈物流和冷鏈倉儲的需求量。
2.4.3柔性測度分析
整體權重雖然較小,但它可以衡量供應鏈系統處理變化的不定性能力,從評分可以看出響應柔性趨于優秀水平,說明該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對于顧客需求的信息具有高度的響應力,且時間和成本調整的自如度較高。
總體評價結果是為供應鏈企業服務的,它可以科學有效地尋找出農產品供應鏈企業中所存在的內部問題。供應鏈管理者針對企業在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中欠缺的方面提供良好的解決計劃和決策方向,以保證供應鏈的高效運作,從而實現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3結論與建議
供應鏈企業績效評價是供應鏈運作管理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根據農產品供應鏈企業的特殊性,選擇以資源測度、輸出測度和柔性測度為準則層的ROF模型,并根據農產品供應鏈的特殊需求建立企業績效指標評價體系,運用區間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層次分析法過于主觀的局限性,再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計算出各指標的績效評測得分。評價結果說明該企業存在供應鏈成本居高不下、資金占用過高、倉儲管理能力低下等問題,與對該企業調研的實際情況相符,也證明了該評價模型的實用性和參考價值。
因此,農產品供應鏈企業應建立適合本地區發展的物流模式,通過需求預測、銷售及生產計劃、倉庫原料管理、采購管理完善物流模式;要制定合理的庫存運輸等合理的操作規范,實施對各環節的監督并對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此來降低企業倉儲和裝卸運輸的損失率;同時,要建立健全農產品供應鏈物流企業的內部產品生產管理制度,把標準化、規范化深入到整個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利用準確完備的客戶和相關企業的信息,實現快速、有效的供需關系協調,從而改進企業的信息化管理現狀。從內部改善整個供應鏈條的經濟效益和整體效益,減少供應鏈條中始終存在斷鏈半鏈的狀況,消除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束縛,實現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整合。
參考文獻:
[1]賈鵬,董潔.基于BSC的物流服務供應鏈績效指標可拓優度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8(3):44-48.
[2]蔣宏成,劉昱,馬晶.基于BSC的中小企業信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J].財會通訊,2016(11):56-58.
[3]李雪,薛曉芳,李曉智.基于SCOR和CPFR的跨境電子商務物流協同發展研究[J].價格月刊,2016(3):59-63.
[4]黃麗娟,黃小軍.互聯網環境下基于SCOR模型的中國農產品供應鏈構建策略[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7):61-66.
[5]勞夢倩.作業成本法融入企業全面預算管理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1(增刊2):118-123.
[6]BeamonBM.Measuringsupplychain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andProductionManagement,1999,19(3):275-292.
[7]張學龍.精敏供應鏈績效評估決策模型研究[J].軟科學,2013,27(6):129-134,144.
[8]張鐸,曹武軍.中國對外貿易跨境電商物流的模式分類與風險評價——基于模糊層次分析的實證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6(5):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