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忠
清光緒四年六月二十五日(1878年7月24日),唐廷樞在直隸省永平府灤州開平鎮出示曉喻、啟用關防,標志著開平礦務局正式成立。緊接著,開平礦務局便開始礦井建設,諸如聘請洋人技師、購買所需土地、選置相應設備、走訪地方官員等,為鉆探和打井做各項準備工作。10月2日開始鉆探,以便確定打井位置;1879年2月、3月,正式開鑿一號井、二號井,到了1881年底,煤礦開始出煤并建成中國第一條鐵路。毋庸置疑,這些工程建設自然離不開工人的勞動和付出。開平礦務局煤礦工人是繼各省機器局、槍炮局等之后,中國進入蒸汽時代的第一代工人群體,分析他們的生存狀況,對于研究中國早期煤礦工人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一、人員構成
開平礦務局人員結構從上到下呈金字塔型。領導層中國官員和商人組成。唐廷樞任總辦,直隸按察史黎兆棠、津海關道丁壽昌任會辦。之所以做出如此人事安排,是因為李鴻章看到,在磁州煤礦的辦理過程中,承辦者與地方百姓發生糾紛,最終未能成功。李鴻章擔心開平礦務局重蹈覆轍,便讓地方官參與管理,協調相應事務。
技術工作由洋人負責。當時,開辦現代化煤礦這種新型事業,中國人既沒有管理經驗,也沒有技術能力,不得不聘用洋人。最初,通過怡和洋行和總稅務司赫德介紹,唐廷樞聘用到洋人員司三名,即伯內特(巴爾)、金達、莫爾斯衛。1878年底,外籍人員為9名;1882年,外籍人員為14名,分別是總工程師伯內特,駐礦工程師金達,助理工程師莫爾斯衛;技工工頭蓋斯特,鑿井工頭尼克爾斯;絞車工奧德格、愛德華茲、賈維斯;監工珀賽爾、辛普森、瓊斯;鑿井工米切爾和威廉姆斯;維修工阿密特·阿里。
管理工作由中國員司負責,受資料限制,并沒有這些員司名單留存。截止到1884年底,共有局員(也稱為員司)50多人,分布在辦公所、賬房、考工房、材料房、雜物房、監工房等管理部門。這些員司在總辦會辦和洋人技師的領導下,負責賬目記錄、采辦物料、監督生產等工作。部分留美幼童回國加入開平礦務局,為管理技術層注入了新鮮血液。黃仲良、陳榮貴、梁普照、曾溥、陸錫貴、鄺景揚、鄺賢儔、鄺榮光、唐榮浩、吳仰曾都曾經在開平礦務局任職,成為了開平礦務局第一批中國自己的管理技術人員。初期管理技術人才的不足,促使開平礦務局創辦自己的學校,專門訓練采礦和煤質化驗人員,從而為早期礦井建設培養自己的人才。
建礦初期,招集一支穩定的礦工隊伍是件很困難的事。1882年,天津英國領事報告中記載:要招募礦工,很感困難。金達也說,要想雇用足夠的工人,往往是不可能的。最為困難的是,這些礦工并非完全破產農民,他們只是在農閑時才來礦上的臨時工,在農忙季節,他們就極不情愿留下來安心工作。即便如此,開平礦務局仍然有一定數量的工人在為其工作,1879年為250人;1882年為520人,其中南方人占120人;1884年工人總數增加到1000人,1889年更是猛增到8000人。
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也沒有相應的配套制度,如何管理這些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唐廷樞為首的管理者們始終在摸索中前行。
二、技術水平和工人管理
開平礦務局初期,煤礦工人是周邊破產和半破產農民,他們大多是文盲,工作效率非常低。根據洋人技師記錄顯示,當時中國工人的效率大概是美國工人的四分之一至八分之一,也就是說,一個美國工人的工作量需要4到8個中國人來完成。低效率對應低工資,管理層更愿意用低效、廉價的勞動力,來替代高效、昂貴的洋人或機器,這樣可以節省更多的資金,工資總量始終占較少的采煤成本比例。
除了效率不高,還有個別礦工偷拿燈油,破壞工具以怠工的現象。對于這些行為中方管理者會照章罰款,甚至是用皮鞭或棍棒予以懲罰。也會采用一些變通的方式,從源頭上根除,比如在燈油中摻入煤油,由工人自己備辦工具等。
最初時如何教會礦工正確使用礦燈,也是件困難的事情,1884年,就曾經出現過因礦燈使用不當,導致井下的工作面發生爆炸,那里的采煤工作不得不暫時停頓下來,一直到監工人員到位后才得以復工。無論是什么情況,都需要礦工熟悉情況,提升能力變得非常緊迫。這就使培訓礦工成為了當務之急,那些洋人管理者和監工記錄了培訓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變化。
“那些像平常那樣用起來的大型掘進吸水機,當地的人初看見的時候,一定是很吃驚,把它們當成是什么可怕的東西,可是,日久習慣了,他們起初那種畏懼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工人們也就對機器愛好起來了,并且能很靈活地管理和照看它們”(哈山姆,《有關中國地質和礦業的筆記》)。
早在1879年,開平礦務局就開始差異化管理井下礦工,用里工和外工來區分,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對待井下工人。里工相對固定,按日計發工資,主要負責修補、看守、牽馬等相對輕松的工作。外工是各峒室采煤包工屬下的工人,均由采煤房選用,主要負責井下一線采煤工作,按照所采煤的數量多少、質量高低結算工資。外工的工資每日一結,14天一個結算周期,賬冊經考工房核對無誤后發放工資。
工作效率低下可以用培養訓練和減少工資進行彌補,如果發生事故就會引發一系列災難。鑒于此,唐廷樞在1878年就制定頒布了《煤窯規條三十三則》《煤窯專條六十六則》《煤窯要略十五則》《洋人司事專條十二則》《煤井規條十二則》,共一百三十八條,以加強對礦山的管理。從這些規則的內容看,已經具備如今《煤礦安全規程》的雛形,只是受當時條件限制,內容顯得比較初步。開平礦務局還通過包工頭加強對礦工的約束管理,1882年續增的《窯規五十則》針對包工頭的就有三條:包工頭每日須要親身到現場率領工人做工;包工頭除非做工時另有調動外,平時必須備足人數,做工不得短少;包工頭若所包之峒人數減少,其初一、二次罰銀示儆,如在第三次人數減少,當即革職不準其充當工頭。
三、福利待遇
從1878年至1884年,開平礦務局前后累計雇用洋人礦師、副礦師、煤師、匠頭、把頭、寫字等近20人,薪水大約6萬兩。這些洋人全部聘自英國,往返路費并不包括在薪水之內,合計有3萬余兩。與洋人比較來,中國局員的薪水較少,50多名局員薪水總額超過6萬兩。雇用的鐵匠、木匠等工匠60人左右,薪水也有7萬余兩。井下礦工按每日采煤數量結算工錢,大約有200至300人不等,由于數量巨大,薪水支出也有相當數量。
開平礦務局早期的工資等級比較簡單。以計件工資為例,在1882年,以采煤數量付酬,采大塊煤每噸0.45元,中塊每噸0.3元,小塊每噸0.15元;鑿石工每7尺見方,以石頭的硬度不同,計2元至4元。另一種是固定工資,廣東籍鐵匠每月35.4元或50元;機器操縱匠每月45元;筑堤與安裝匠每月6元至15元;抽水匠每月8元至35元。本地非技術工每月3.5至8元。廣東熟練技工大多是從美國或澳洲歸國的采礦工人,在開平成立初期,經唐廷樞親友介紹來到開平,由于技術優勢,普遍享受較高的工資收入,差距往往達到了驚人的十倍左右。
1887年,對于那些實行日工資的礦工,廣東籍水手(管工)、監工,1元;煤師翻譯、騾夫、機匠、瓦匠,0.2元;煤石工,0.15元;看風門、揚旗夫、搬道岔工,0.13元。如果每月做滿30天,他們的收入在3.9元至30元之間。到了1889年,礦工每月工資在3.5元至12元之間,技術工人每月5元至60元之間。開平礦務局的工人收入在整個1880年代,總體上沒有什么變化。
縱向對比感覺到巨大差距,橫向對比差距依然不小。即便是開平礦務局收入最低的礦工,其收入也是社會上,像木匠、泥水匠這樣傳統技術工匠兩倍以上。非技術礦工,通常都在井下一線,不得不面對糟糕的工作環境,相對較差的安全保障,從事辛苦的笨重工作,屬于客觀事實。但要說他們收入微薄、僅以糊口、慘不忍睹等詞匯,也許又不太客觀。《捷報》對于礦工的收入做過報道:此礦對于附近鄉民很有利,給他們以額外的工作機會。因此,這一帶地方工資很高。
早期的安全事故多發生于井下,通常情況下會是爆炸、塌方、跌落等。1881年頒布的《窯工規條三十一則》規定:凡遇不測,以致傷損人命情事,除本人工錢算結外,由局按稟定章程發給葬費銀二十兩,以予撫恤。1900年前后,美國第31任總統胡佛曾在開平礦務局任職,他在自傳中寫道:不重視人命而重視木料的節省,是采礦成本低廉的原因。并且,遇有喪亡事故發生,其家屬經常領到的都是每人30元的恤金。1882年7月,發生了一次井下工人罷工,他們提出了一些要求:得到與技術工人同樣的工資;改善惡劣的井下勞動條件;減少煤氣爆炸事故,降低傷亡情況發生;祛除規條約束和任意處罰。在那個年代,對于誰來說,這種罷工都是新鮮事情,唐廷樞下意識地認為,這些工人是亂民,因此,極力邀請地方官員來參與處理,逮捕帶頭鬧事者,用毆打、恫嚇、甚至是罰款等方式來平息糾紛。這次罷工很快平息,礦工們的愿望落空了,工資收入并沒有提高,工作環境也沒有改善,這只不過是日后諸多罷工的第一次。
四、精神生活
早在礦井建設初期,唐廷樞就注意到了礦工的身心健康問題。1878年,曾委托一名叫李子石的中醫專門為礦工診治疾病。1884年,煤礦設立了一個可以容納40個病人的診所,只是中國人生病之后,更愿意去找中醫,而不是去醫院。到1892年,這個診所開始逐步走向正式化,聘用了一名叫做馬紹爾的英國西醫,以此為標志,可以看作是開灤現代化醫院的開始。開灤醫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十所醫院之一,很長的時期內,開灤醫院在整個華北地區具有相當的名氣和影響力。
大量礦工的聚集,催生了唐山地區服務業的長足發展。為了撫慰廣東同鄉,1882年,唐廷樞贊助成立了廣東同鄉會,地點就是唐山礦北門外廣東街北路。同鄉會的設置,對于解決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子女入學、家庭糾紛,以及與本地人的摩擦,都發揮了一定作用。隨著廣東籍礦工勢力的穩固,同鄉會發展成為廣東會館。會館還定期選舉會長、理事、監事,對會館事務進行管理。會館的經費主要是通過單位和個人贊助,購買出租義地取得租金,從同鄉中募捐等方式籌集。其活動主要是聯絡同鄉感情、舉辦同鄉福利事業、贊助同鄉等。廣東會館的義地曾達到41.5畝,栽植樹木600余棵,義地還充當了廣東同鄉的墳地。
唐山礦的不斷壯大,吸引了周邊區域礦工的陸續進入,人員的聚集帶動了服務業的繁榮,催生了唐山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早在1880年代,開平就實行每天3班輪流工作制,每班工作8小時。大量的人員,充足的業余時間,手中或多或少的閑錢,鼓動著人們的消費欲望。最初興起的是餐館、副食,萬里香、九美齋、鴻宴飯莊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先后涌現。眾多的手工業者也聚集于此謀生。隨后,(下轉20頁)(上接15頁)拉洋片、耍猴、變戲法、說書、戲曲、皮影戲等曲藝行當,甚至是還孕育了中國五大戲曲之一評劇。小山曾一度小有名氣,成了唐山的繁華中心和形象代表。著名的曲藝家馬三立、戲曲家新鳳霞等都在此地演出。新鳳霞說過:“唱評戲不去唐山小山,得不到唐山觀眾的認可,你就紅不了。”
礦井安全事故頻發,領導者不從管理和技術入手,卻從迷信角度考慮問題,致使出現了窯神廟。按照中國的傳統,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神,比如,木匠會供奉魯班,卦師會供奉姜子牙,醫生會供奉孫思邈……在清代,一些人從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找到了依據,他們認為姓戴名潛字飛龍的不是人而是神,就是他們所要供奉的神。因為在蒲松齡的故事中,戴潛因礦工而震怒,他掘地海之水,溺死了43個人,以示對礦工的懲罰。礦工并沒有因他的殘暴而憤怒,而是敬他為神,這也體現了中國復雜的思想觀念。據《益世報》記載,“礦方為了尊重工人的前賢,特地在南富莊工房的附近,建筑了一座窯神廟。窯神廟里供奉的是龍飛戴先師,另為與礦工有關的鐵工和木工,也設置了四座神位,一位是關圣帝,一位是六纛大王,一位是尉遲恭,一位是魯班。”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這也是對礦工的一種精神慰籍。
作者單位:開灤集團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