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瑄 高穎
摘? 要:面對城市的飛速發展,農村人口逐步流入城市,鄉村文創園的發展是吸引城市人口進入鄉村的一種新型方式,有助于鄉村振興和發展。目前主要運營模式有以藝術家為主的藝術園、大型藝術節、藝術院校實踐項目等,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面對城市的飛速發展,農村人口逐步輸入到城市中,而鄉村文創園是吸引城市人口進入鄉村的一種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達到鄉村振興、帶動鄉村的發展。鄉村文創園區的發展首先需要確定園區的發展定位,根據現場勘查了解園區開發的優缺點,了解居民需求。每個鄉村都有獨特的人文情懷,在設計鄉村文創園區時不脫離原本的鄉村風格,在設計出新的內容時也保留鄉土氣息的舊內容,將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好的鄉村文創園。
關鍵詞:鄉村文創;鄉土氣息;藝術營造;設計
當城市不斷地發展,使的人們在閑暇時刻會想去追求片刻凈土,文創產業激活了鄉村發展的新活力,鄉村文創正以一種新的文化生產方式在提升中國鄉村講故事的能力,也在重塑講故事的方式。讓鄉土不土,方能鄉愁不愁,進而提升鄉村軟實力。
一、文化創意產業
(一)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起源于英國,一般是以英國政府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綱領文件》作為標志。文化創意產業在1998年被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明確定義為:源于個人創造力和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
(二)鄉村文創園的概念
鄉村文創園是由農村向城市過渡中遺留下的空白地區改造而成,是在城市發展后不愿落后的鄉村力量,大多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手法將其發展并傳播開來的。鄉村文創園是對農村文化的運用,帶動了鄉村文化資源的發展利用,同時也避免了鄉村的邊緣化,以藝術的手法則避免了鄉村的城市化,成為與城市文創園不同的存在。
(三)我國當前鄉村文創園發展現狀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當前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給予大量政策支持,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發展,而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大規模發展對其他產業起了帶動作用,也培養和輸出了大批的專業人才。
鄉村文創園的形成和發展是時代的映像,20世紀80年代以前鄉村人口豐富,但是物資精神貧乏,隨著工業化時期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轉向城市,留下的是空心化的農村地區。面對城市的飛速發展,農村人口逐步輸入到城市中,而鄉村文創園是吸引城市人口進入到鄉村的一種另類的方式,也可以說通過這種方式達到鄉村振興、帶動鄉村的發展。
(四)鄉村文創園發展問題
首先,鄉村文化創意園的模式與鄉村環境不符合。鄉村有著許多自身的文化歷史資源,但一些企業卻是從商人的角度,更多地選擇城市文創園的發展模式,形成與鄉村環境格格不入的獨特建筑和園區。
其次,鄉村文創園的產業發展與現實不對等。鄉村文創園可以利用其自給自足的優勢發展新型的農業產業,但是一些文創園更多地去販賣不屬于原本鄉村特色的城市物品,使鄉村文創園區失去了原本的鄉土特色。
鄉村文創園缺乏創新手段。各種鄉村文創園層出不窮,但發展的模式、園區的風格都大體相同,缺乏地區特色,并且園區各種項目的設置缺乏創新,照搬照抄,使鄉村文創園區顯得不倫不類,無法在眾多的園區中脫穎而出。
二、文創園中可運用的營造模式
(一)以藝術家個體為主的藝術園項目
以藝術家個體為主導在鄉村進行藝術鄉建和在地性創作。目前從事這類項目的藝術家有左靖、歐寧、渠巖、靳勒等等,他們在對藝術建設鄉村文創時都有自己一套較為完整的鄉建理念,具有鮮明的社會理想主義特征。項目的側重點也并非局限在藝術領域。比如說碧山、石節子美術館這類項目,屬于鄉村在地性項目的早期原創類型。
(二)大型藝術節模式
這是由地方政府出資,邀請藝術家到當地策劃大型藝術活動的形式。地方政府的目的是要提升地方文化形象,推廣地方旅游品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而策劃人和藝術家有較大的資金和空間使用權限去做一些比較大型、深入的在地性、公共性的藝術作品。
(三)藝術院校實踐項目
這類項目比較普遍,一般都是高校的一些藝術院系與地方的鄉鎮和村級政府展開的鄉村合作項目。這種項目規模較小,但是項目整體靈動,所展開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有著較強的藝術研究價值,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都是很好的實踐機會。而所產生的作品也是院校的師生們與鄉民們長期相處,了解鄉村情況而產生的符合鄉建的藝術作品。
三、鄉村文創園的成功案例
(一)三瓜公社——民俗文化創意應用
三瓜公社是安徽省巢湖市一個鄉村旅游的景區名稱。它由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和南瓜電商村組成,其中的冬瓜民俗村是三瓜公社建設和改造的重點,冬瓜民俗村利用所在的半湯地區六千年農耕民俗文化,挖掘古巢國的上古歷史文化,以此發揚宣傳傳統民俗文化項目;該村還建立了很多手工藝作坊,向游客展示各種傳統的手工藝,也有體驗性作坊,還原最傳統正宗的手工制作工藝。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分析,該旅游經典成功經營的原因如下:
首先三瓜公社善于挖掘整合當地的文化資源,三瓜公社所在的半湯地區歷史久遠,三瓜公社搶先打造了六千年民俗館和古巢國遺址并對此宣傳,將悠久的文化史融入到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當中。
其次公社注重在體驗中讓游客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在民俗村的創意項目中,企業邀請了眾多民間手藝人,讓他們在手工作坊工作表演。而手工作坊也能讓游客親身參與到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
在打造的鄉村氛圍中,大量地利用傳統文化符號營造鄉野情趣,將民俗文化熔鑄在產品設計中,在原有的基礎上,開發出許多衍生產品。其中的茶系列就依托六千年歷史的半湯文化研發了半湯烤茶、半湯紅茶等,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二)許村計劃
山西省和順縣的許村計劃是藝術介入鄉村的經典案例,其發起人是渠巖。渠巖認為鄉村是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密碼所在,在許村的考察當中,他發現鄉村嚴重的危機,比如傳統文化的流失,古建筑的損壞,農村人口的遷移等等。單純的以傳媒型的藝術介入鄉村是困難的,但是藝術家們對鄉村有著不一樣的親和力和情感訴求,所以許村改造主要從藝術方面進行修復。
在許村計劃的改造中藝術家們發掘了許村的文化價值,并且自發地以自己的藝術才能為許村帶來鄉村藝術的開發價值。比如說許多藝術家們自發地在許村創作一些公益性的作品,將作品無償地、永遠地留在鄉村。同時藝術家們也對許村的老糧倉進行改造,將其改造為美術館,對整個地區的影響很大。許村已經成為鄉村文化重建、傳承傳統文化發展、融匯鄉村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試驗地。
許村國際藝術節能夠延續下來,不僅在于渠巖等主辦者的積極努力,其項目確確實實為許村帶來了很多基礎性的改變,比如激發了鄉村活力,盤活了鄉土藝術項目,村民自身也自信起來,并且融入到項目當中。它為鄉民帶來了實惠,贏得了地方政府的信任。
藝術是情感的連接方式,藝術家就從聯絡村民的情感開始,慢慢地去推進。在鄉村文創的設計中,情感是不可缺少的一條線,它連接著藝術家、村民、設計師,如何成功設計出鄉村文創產品,情感是關鍵一點。
四、鄉村文創園的藝術與設計的融入
(一)藝術介入鄉村文創園
藝術盤活鄉村,靠情感串聯。
在鄉村文創園區的建設中,需要有藝術帶領園區長期發展,也許在一時間看不出藝術在園區中的作用,但是時間能夠證明一個鄉村文創園,如果能夠長期穩定地發展下去,藝術的渲染是必須的。
藝術家們將藝術化作實體介入到鄉村文創當中,進行藝術創作,發掘鄉村文化特色,整合鄉村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藝術,融入到鄉村文創園的氛圍當中,以藝術激發鄉村活力,同時與村民之間密切聯系,深入村民內心,與村民一起發現藝術、生產藝術。
(二)營造節慶活動,融合鄉村與文創
挖掘本地特色節慶活動,利用節慶活動,或者依照時節的特點和具有節慶特色的創意產品,以藝術的方式改造特色節慶活動。鄉村文創園區可以利用節日展開大型的節慶展覽活動,引領鄉民共同融入其中,讓鄉民自己為有這樣的大型活動而自豪,這樣會使整個鄉村與活動融合一起,使鄉村文創的構建更加和諧。
(三)設計營造鄉村文創園
面對層出不窮的文創園,各種問題也在其建設和運營中暴露出來,例如,園區產業模式雷同、缺乏地域特色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急需解決的。在對鄉村文創園進行設計之初,設計師就需要注意周邊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觀察當地有哪些可利用的資源,設計師要與當地住民進行溝通,盡最大可能滿足原住民的建設需求,才能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設計。
1.創意性
創意性同時也是獨特性,它可以運用在文創園的各個方面,比如建筑、公共藝術、公共設施、產品設計等。創意性在文創園的設計中不可避免地要吸取當地的歷史文化,例如三瓜公社四大系列的文創產品,吸取了當地六千年的半湯文化,將其轉化為文創產品,為鄉村文創帶來收益。
鄉村文創園的建筑設計可以挖掘本地民居特色,或者尋找當地古時的建筑樣式,以古飾今。例如2019年新建設的成都的泥巴小院鄉村主題文創園,就以本地的“余家堆子”為園區中心。園區的建筑形態包括晚清老房、改革初期萬元戶房屋以及21世紀新民居,以三個不同時代的形態打造具有本地建筑特色的文創園。在設計鄉村文創時可以利用本地老舊建筑,把內部進行翻新,大面積保留建筑外部原本的樣子,從而變成保留本地特色的翻新建筑。
2.氛圍性
文創園中氛圍感的打造必不可少,園區的氛圍體現在園區環境和項目的設計上,要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其次鄉村文創園區內部環境的設計更不能夠脫離當地的鄉土特色,如果脫離本地特色去追求華而不實的效果,反而會導致鄉村文創園區顯得不倫不類。園區的項目活動的設計也可以與當地的歷史人文故事相聯系。簡而言之,鄉村文創園區內部的設計須要接地氣,不脫離本地特色,這也是打造園區氛圍的重要一點。
五、結語
整體來說,鄉村文創園區的發展首先需要確定園區的發展定位,根據現場勘查了解園區開發的優缺點,了解居民需求。每個鄉村都有獨特的人文情懷,在設計鄉村文創園區時不脫離原本的鄉村風格,在設計出新的內容同時也包括有著鄉土氣息的舊內容,將二者完美結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好的鄉村文創園。
參考文獻:
[1]徐金號.安徽省鄉村旅游中的文化創意應用[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9.
[2]阿琳娜.安徽省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的評價與利用[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8.
[3]丁含聰.藝術如何介入鄉村[N]. 中國藝術報,2020-07-31(7).
[4]陳淑娟,陳麥池.歷史名人文化旅游的創意化開發與品牌化戰略研究——以合肥市為例[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6(2):48-52.
[5]高中雅.安徽文化創意產業現狀分析[J].現代商業,2015(12):122-123.
作者簡介:伍瑄,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高穎,合肥工業大學設計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