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人們對經濟、文化、藝術的多重追求,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對該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傳統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出現了實訓教學內容與崗位實際項目相脫節、基礎課和專業課相互割裂等諸多問題。為了改革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從就業崗位技能標準出發,以建立學生崗位能力為教學目標,突破傳統課程框架的制約,構建“三縱三橫”課程體系。注重先進理念及技術的應用,實施教學新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銜接度,促進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崗位能力;課程體系;環境藝術設計
近年來,人們從對傳統生存環境和歷史傳承的認識,過渡到對經濟、文化、藝術多重生活品質的追求。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僅2019年1-4月,我國商品住宅新開工施工面積達43334.64萬平方米,可見建筑室內外環境裝飾工程市場巨大。各大高校承擔著培養專業室內外設計人才的重任,雖然我國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設置日趨合理化,但長期以來出于歷史、現實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導致環境藝術設計(后面簡稱“環藝”)專業學生難以將課堂所學知識和技能直接引入就業崗位,從而產生教學和社會崗位需求脫節的情況。因此,各高校從崗位能力出發,構建適合高職環藝專業的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迫在眉睫。
一、構建崗位能力型課程體系的價值
(一)提高課堂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銜接
高等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踐型人才,在高職院校的環藝專業中,就業崗位的需求直接影響高職課程體系的建設。通過對建構崗位能力課程體系的研究,明確環藝專業的崗位技能需求,按照崗位技能需求重構課程,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銜接。
(二)促進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崗位能力課程體系是對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的不斷完善,能有效提高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效率。在密切銜接高職環藝專業崗位的技能需求的基礎上,重構課程內容,探索出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課程體系,達到專業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二、突破傳統課程框架的制約,規劃與重構課程體系
目前,高職教育學制為3年,培養模式一般為兩年半的在校學習,加半年企業實習,課程體系一般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為了培養崗位能力型人才,課程與實際工作項目接軌是關鍵。根據當前高職環藝專業課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 結合課程設計存在的問題,筆者構建了“三縱三橫”的崗位能力型教學課程體系:第一個階段是實用性基礎課,第二階段是項目式核心課,第三階段是實踐性企業課,如圖1所示。
(一)實用性基礎課
實用性基礎課必須打破設計類基礎課千篇一律的傳統教學理念,密切結合環藝專業崗位需求,專注實用性技能課程教學,為后續操作實際項目打下基礎。以“手繪效果圖”專業基礎課程為例,從崗位調研結果來看,要求設計師具有快速概念草圖手繪技能,設計草圖要能清晰表達設計思路,整體版面表現完整,且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將崗位技能需求轉化成該課程的知識點、技能點,即在線條、單體、組合、空間的傳統教學內容基礎上,側重于整套手繪方案的繪制。從對設計任務書的解讀開始,到手繪設計概念草圖,明確設計立意;再到手繪功能氣泡圖,推敲功能分區;最后著手整理繪制各界面空間的效果圖,完成氛圍的渲染。整個教學過程從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將專業基礎課與就業崗位進行有效銜接。以此類推,基礎素描和色彩課主要以設計素描和裝飾色彩的訓練為主,Phtoshop、AutoCAD等軟件課程主要以室內外效果圖的后期制作、建筑施工圖的訓練為主。
(二)項目式核心課
項目式核心課同樣以工作崗位調研結果為依據,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模式,采用典型室內設計工作任務,將項目各階段任務分解出技能要點,適當添加理論知識點,以工作過程為邏輯順序完成項目。學生以此獲得專業的職業技能、職業資格和必備的專業知識,并逐步形成職業創新能力。以“餐飲與娛樂空間設計”專業核心課程為例,企業要求設計師能獨立完成整套公裝設計方案,實用性與美觀性并重。結合傳統課程內容,選取典型的餐廳、酒吧、健身房等原始結構圖,讓學生組成團隊,根據“手繪效果圖”“建筑AutoCAD”“酷家樂”等多門課程內容,從方案策劃定位階段完成任務書的解讀、手繪概念草圖、收集資料、功能分析、編寫設計說明書,到方案設計階段繪制平面布局圖、立面圖、效果圖、施工圖,再到施工圖指導階段完成材料選擇、施工圖設計變更。學生全員參與項目,實踐過程與行業要求掛鉤,快速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進一步強化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深入體會設計工作中的創新思維、執行能力,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
(三)實踐性企業課
實踐性企業課基于校企合作項目,本課程通過掌握行業通行的標準,樹立和積累職業素養以及工作能力,用企業標準來指導學生學習和管理工作。在學生大三第一學期,企業資深設計師入校進行教學,課程以企業項目實施過程為標準,以學生為主體,從“明確任務、制定方案、決策指導、繪制方案”,到“檢查評價”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實現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按照國家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課程第三階段后半年開展企業頂崗實習課程,將課堂搬到行業龍頭企業里去,把學生分配到企業設計師手下,進行類似“學徒制”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接觸真實項目的過程中,完善與客戶洽談、實地測繪、裝修施工工藝、與土建和裝修前后的銜接等環節,學習在學校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與技能,感受優秀設計企業的辦公環境、工作氛圍和企業文化。
三、注重先進理念及技術的應用,實施教學新方法
(一)靈活選擇創客教育,提升創新創造能力
近年來,“創客”與“創客行動”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熱點,國外高校在建筑與藝術設計專業中融入創客教育,已獲得一定成效,環藝專業課可靈活選擇適合的創客教育。例如在打造以“手工藝品制作”創客空間的基礎上,提供大量工具支持,將3D打印技術與“立體構成”課程內容相整合,要求學生將設計草圖轉變成成品模型,獨立完成從創意到高質量模型制作。在直觀感受和不斷推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材料的用法及手工工藝,以此提高學生創新創造能力。
(二)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提升實戰能力
核心課程的實施以企業項目實施過程為要求,從明任務、繪草圖,到制方案,學生將前期所學知識和技能綜合運用到項目中,從中發現問題,探究和回答問題,引導學習新知識,幫助學生將知識與技能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上。這種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較之情景教學模式,更能在技能把控上與實際工作掛鉤,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實戰技能。
(三)提前融入企業文化,提升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銜接能力
基于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的模式,學生最后一年的課程將進入實踐性企業課,企業資深設計師到學校完成半年教學任務,設計師與校內教師共同建設項目資源庫,使學生在實際項目設計中,將課堂中抽象立體室內空間變成具象,避免教師的課堂講述與實際應用產生的誤差,更好地內化課上所學知識點和技能點。在半年的企業實習過程中,學生將參與真實項目,進行實地勘察、客戶交流、施工指導、材料選擇等方面的學習。企業方的教師無論是校內教學還是校外培養,都將企業工作常態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提前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企業文化伴隨學生成長,使學生明確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和需要具備的素質,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和信心,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
四、結語
以崗位能力為導向的高職環藝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緊隨時代步伐,以不同的設計問題重構課程模塊,聚焦崗位技能創設課程內容,圍繞企業需求探索教學新模式,將崗位能力導向充分應用到專業課程中。這是抽象的課堂教學與企業實操完美結合的過程,使傳統割裂式課程結構轉換成連貫性工作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完整的室內設計思維與能力,實現教學與就業無縫銜接,這才是高職院校課堂教學的最初目的。
參考文獻:
[1]傅祎.脈絡 立場 視野與實驗——以建筑教育為基礎的室內設計教學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2]黃兆信,趙國靖.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49-53.
[3]張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驗室建設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8):252-254,258.
[4]李茂國,朱正偉.面向工程過程的課程體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5,14.
[5]劉堃.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三大構成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18(9):154,156.
作者簡介:劉堃,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