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改革開放的引領下,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進步迅速,給我國帶來了很多好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業難題,現階段我國出現的就業難現象正是飛速發展的市場化經濟的產物。中國具有著獨特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實現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導致就業形勢發生巨大改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轉型、社會經濟增長方式發生改變以及勞動者就業體制的特性。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討經濟的發展與有效就業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并根據最終得到的結果闡明快速的經濟發展與名義上的就業所導致的國家就業難和隱性的中國失業現象問題,希望以此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本文還從實際出發,提出看了針對上述問題的相應舉措。
關鍵詞:轉型;勞動力市場;就業;經濟增長
一、前言
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中國在具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面臨著全球第一的經濟壓力。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人口數量也直線上升,大幅的提高了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的勞動資源,改革開放給我們國家帶來了很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但是飛速發展的時代列車并不會停下腳步,深入的改革和日益深化的現代化進程,以及經濟全球化、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正在沖擊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導致中國在進入21世紀后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就業與失業問題。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大規模的突發性失業問題非常不利于經濟的持續增長,不利于改革的深入發展,更容易影響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所以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中國政府應該充分積極的面對新時期的就業挑戰,把大力創造就業機會,努力解決失業問題作為當下的首要經濟發展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就業、資本、工資這四個詞逐漸成為熱門詞匯。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資本增長與就業增長、工資增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甚至是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等諸多經濟相關的階段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從現在的經濟狀況來看,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和投資增長之間的關系并沒有之前那么密切,就業政策與宏觀經濟政策的改革并不是徹底緩解就業壓力的辦法,真正解決失業問題的核心在于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把“經濟增長優先”的模式轉變為“就業增長優先”的模式,實現勞動力和資本的協調處理。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實現充分就業。但是由于勞動力市場不完全,很多求職者并不能找到心儀的工作而導致非自愿失業;同時局限的總需求管理政策,單憑福利救濟或社會保障并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以及長期存在的貧困問題都是急需解決的就業障礙,這就促使我們從經濟學角度再度探討當前勞動力充分就業問題。政府可以在逐漸完善勞動力市場的基礎上,同時采取一些直接創造就業的方法來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這對于解決就業難題將產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義。
二、名義就業和有效就業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是經濟的飛躍不代表同時解決了就業難題矛盾逐漸浮出水面:一方面,在經濟轉型期,經濟的發展并沒有對經濟就業問題產生明顯的拉動效果。但是另一方面,通過對市場大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經濟增長對有效就業還是具有著些許的拉動作用。兩個結果的差異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到底經濟增長能否拉動就業率的上升?究竟是何原因和什么情況下導致了如此鮮明對比的產生?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首先明確名義就業和有效就業這兩個名詞的關系。
(一)什么是名義就業和有效就業
微觀經濟學中對有效就業的定義為在實際的就業中真實的就業數量,也就是勞動力的實際生產力大于零的就業,能夠反映就業的利用程度和真實狀態下的就業情況的質量。而名義就業就是加上了隱性失業之后的有效就業,二者之間可以用加法的關系來表述。
(二)有效就業和名義就業之間的關系
從上面的概念中可以得知隱性失業是有效就業和名義就業之間關系的紐帶,這三者的關系密不可分。隱形失業的概念是指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比例失衡,及實際工作所需要的人數并不需要當下勞動者那么多,如此就會導致閑置勞動力的出現,這種現象稱為顯性化的隱性失業。有效就業和名義就業不能夠保持一致的帶動就業率的增長,這個現象就是經濟轉型期我國就業形勢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計劃經濟體制是我國大多數企業的經濟體制,當時我國國有企業的國民生產率很低,隨著經濟的進步和企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國民生產率明顯提高,但是企業也開始出現了許多的閑置工人,尤其是國有企業出現了更加嚴重的隱形失業的問題。面對著越來越嚴峻的隱性失業問題,上世紀的九十年代末,國有企業開始大力改革經濟體制,實現減員增效,這無疑增加了閑置工人的下崗率。這一現象的出現導致了失業難題從隱性轉變為顯性化。雖然企業內部不再有閑置人員,勞動生產率也隨之上升,有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但大量下崗人員就等同于減少了名義就業的人員。在我國的經濟轉型期的轉型期間,我國隱形失業的人負量性化,導致了經濟增長對名義就業和有效就業的拉動結果明顯的不同。
我國在實行改革開放之前一直沿用著計劃經濟的體制,由于當時的戶籍制度導致廣大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無法到城里來工作,同時城市還存在城糧油副食品定量供應制度,這都導致了農村有很多的閑置剩余勞動力。改革開放制度的出現逐漸廢除了傳統的戶籍制度,允許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大量涌入城市的農村人群就導致了那個時代典型的現象:城市人口增加農村人口下降。所以針對上述情況仍然可以發現當前中國面臨著突出的矛盾性就業結構和明顯的勞動力過剩的情況。長期過剩的勞動力容易導致用人單位篩選員工時出現就業歧視的情況,對于勞動力來說更加的不公平,也無形中增加了社會的負擔。
三、如何提高就業率
中國現在正面臨著嚴重的隱性失業問題,有效就業和名義就業之間的差距要遠超過發達國家,處在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面臨著嚴重的隱性失業顯性化問題,在這一時期,解決大量的下崗工人就業問題和提高經濟發展的有效就業率是需要重點關注和處理的問題。本文針對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要建立先進和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
我國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一個完整的人力資源市場,一個完整的人力資源市場可以幫助人力資源合理的分配,可以對過剩的勞動力進行有效的歸置。高效的人力資源分配可以減少從業人員在就業之前的等待時間,有利于提高人力資源市場的工作效率。面對轉型時期的特殊經濟結構,我們應該充分提高對人力資源市場的預警機制,避免出現就業市場人員的供求失衡,如此能夠明顯的緩解就業壓力。
(二)要鼓勵第三產業的發展
中國的第三產業發展目前還處于落后的階段,在國民經濟市場中占據的并不高。在我國經濟轉型期應該注重第三產業的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有效的解決大量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問題。
(三)實現經濟發展的持續增長
從長遠角度看,經濟與就業有著明顯的帶動作用,持續增長的經濟必然會帶動就業的有效提升。在一定時期內,勞動力的數量是基本維持不變的,所以此時提高有效就業就有利于降低隱性失業率,減少無效就業,保證就業的結構和環境都維持良性的循環。用人單位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常常設立各種各樣的“門檻”,這些“門檻”錯綜復雜,經常會充滿各種各樣的歧視,比如有的用人單位充滿“性別歧視”,他們認為女性在生育和哺乳期會改變其用人單位的用工人員的計劃,也就增加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木,所以在招聘的時候就會傾向于男性。還有的用人單位會按照年齡來限制招工,因為年輕人的身體狀況比較好,生病的幾率相對較小,出現請假的情況也比較少,可以減少公司的成本。另外在一些大的企業中還存在著戶籍歧視的現象,有單位喜歡用外地勞工,并且安排食宿,如此方便工作人員隨時加班,有利于減少用工的人數:還有的單位喜歡雇傭本地工人,可以降低辭職的風險,減少提供食宿的支出減輕成本。總的來說用人單位在勞動人員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就業歧視的現象。我國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來解決這現象的發生。
四、結束語
想要實現就業就要依靠經濟的增長,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這一時期仍然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仍然需要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的支撐下才能夠填補我國巨大的就業崗位缺口。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就要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的增長才能夠擴大就業的原動力。所以當下我國面臨的重大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加油奮斗!
參考文獻:
[1]蒲藍雨有效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探討[J].人口與經濟,2008(3).
[2]吳晶晶.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關系簡單論述[J].福建教育學報2003(4).
[3湯江軍.中國經濟增長與就業關系的探討研究[J].統計研究增刊,2009.
[4]藍文永.經濟高速增長中的低就業問題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10(4)..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左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