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傳統語義學主要是從語言的概念意義入手對詞匯進行研究,而語言意義又是與民族歷史、價值觀、思維方式及審美情趣等緊密關聯,即體現語言的國別特征和民族色彩。王德春教授于上個世紀80年代首倡“國俗語義學”,之后有大量文章對此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大大豐富和促進了語義學的發展。本文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及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對大學生對具有國俗語義的英語詞匯認知狀況進行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具有國俗語義的詞匯認知差異很大。本文對其中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并對今后大學英語語言教學提出建議和思考。
關鍵詞:國俗語義;國別特征;概念意義;文化差異
一、引言
語言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方面,語言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又在其自身的歷史發展中賦予語言以民族性的烙印,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傳承、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正如美國人類學家C.恩伯和M.恩伯[1]在《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與人類學通論》一書所言:“一個社會的語言能反映與其相對應的文化,其方式之一表現在詞語內容或詞匯上。”傳統的詞匯學研究多將重點放在詞匯的內概念意義上,明顯具有局限性。王德春教授于上個世紀80年代首倡“國俗語義學”。對此有很多相關研究,包括具有鮮明民族色彩詞匯的國俗語義研究,也有不同語言之間國俗語義差異研究等。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大大拓展了人們對語義學的理解。
吳友富在《國俗語義研究》序言中提出了國俗語義研究的定義:“國俗詞語是指在詞匯的概念意義上添加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理環境等文化色彩的語義。國俗語義是語義民族性的一種表現,它客觀地反映了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2]國俗語義學具有較強的民族文化特征,它是對傳統語義學的拓展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指導意義。
英漢國俗語義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國俗語義基本相同。不同民族物質對象本身的屬性一致或相似,其語義盡管呈現出某些差異性,但對應詞語的國俗語義基本相同。
2.國俗語義一語獨有。即國俗語義在對應語言當中為空白。
3.國俗語義截然相反。共有事物詞語在各自語言文化中均有國俗語義,但相同的詞語所承載的國俗語義卻截然相反。
4.國俗語義部分相同。共有事物詞語在各自語言文化中均有國俗語義,但其國俗語義只有一小部分相同或相似。
例如“萱草”在漢語中具有豐富的國俗語義。“萱草”是中國的母親花。《詩經·衛風·伯兮》中就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3]的句子,“諼草”即“萱草”,即“忘憂草”。游子遠行,就在院中栽種萱草,以示對母親的孝順。而英語對應詞daylily則沒有其國俗語義。西方母親節贈送的通常是康乃馨。
也有很多英語特有而漢語沒有的國俗語義詞匯,如daisy(雛菊)。其意即Dayseye,日落時花瓣合上,進入睡眠狀態,而清晨又展開花瓣開放。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Ophelia把雛菊送給皇后,暗示她對愛情的欺騙和輕浮(BREWERS[4],2001:314)。雛菊也常用在葬禮上,成語pushupthedaisies可以比喻死亡或入土。(潘紅[5],2005:298),
因此,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出現交際困難或障礙主要體現在對他國文化理解出現偏差或是空白,對具有國俗語義差異的詞匯理解不夠或缺乏差異意識也是重要因素。因此,為了使交際順利進行或盡可能減少障礙,對具有國俗語義的詞匯進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相關研究
關于國俗語義的研究,目前絕大多數都是挖掘詞匯的國俗語義以及國俗語義的國別差異。
1.吳夏娜[6]在“虎與lion國俗語義和翻譯策略”一文中,分析了漢語中“虎”和英語中“lion”各自的國俗語義。漢語文化推崇老虎,而英語文化更認同lion。
2.熊婷[7]在“典籍英譯中的國俗語義轉換,以《牡丹亭》兩個英譯本為例”一文中,探討了漢語典籍中具有國俗語義的詞匯在英譯中要考慮英漢民族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方式,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張3.張林和王玲娟[8]在《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張“魚”的國俗語義探析》一文中,探討了“魚”在兩種文化中各自的國俗語義。二者均可做姓氏和都有“人魚傳書”之說;二者也有相異之處,漢語中“魚”可指書信傳遞或愛情婚姻,而英語中則可指具有貶義的人。
以上研究都是從理論上探討詞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國俗語義。據不完全統計,針對國俗語義研究有約600篇相關文獻。這些文獻都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針對不同目的探討詞匯的國俗語義,豐富了國俗語義研究內容,增進了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客觀上減少了彼此間的交際障礙或失敗。但大學生對國俗語義詞匯的認知狀況如何沒有相關的研究。本文即針對這一問題展開。
三、研究設計及數據分析
(一)問卷設計本問卷調查共設20個題目,即對20個具有國俗語義的英語詞匯進行測試,每題5分,滿分100分。測試在筆者所教的2018級三個班進行。班級編號分別為02班,41人;03班,37人,04班,34人。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測試,共發放調查問卷112份,有效回收111份。詞匯選擇均為常見的在中英雙語都具有國俗語義的普通詞匯,但測試選項為該詞在英語中的國俗語義。不選只在漢語中有國俗語義而英語無對應國俗語義的詞匯。每個詞下有三到四個選項,選項設計選取該詞最常見的國俗語義。有的選項將該詞置于某短語內,如fish,elephant選項中就有afishoutofwater,whiteelephant。國俗語義的選擇標準主要基于BREWERSDICTIONARYOFPHRASE&FABLE(2001)和潘紅的《英漢國俗詞語例話》(2005)。
(二)數據與與數據分析
1.從上表可以看出,從問卷難度來看,分別為0.53,0.53,0.51,即問卷屬于中等難度。從全部正確率來看,絕大多數同學得分非常低。02班90分以上只有1人,占總人數的2.44%;03班70分以上只有1人,占總人數2.7%;04班無一人成績在60分以上,且11題eastwind國俗語義選擇無一人全部正確。在英語中,eastwind由于其不同與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完全不同于漢語中“東風”代表春天到來或生機盎然,或代表“起著推動左右的力量”。如杜牧“赤壁”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潘紅,2005:404)。
2.從完全錯誤來看,三個班回答錯誤率較低。02班只有6,11兩題錯誤率較高,即對crane,eastwind兩個詞,分別為24人和16人;03班為6,8,11三題,分別為27人,10人和14人。crane在英語中國俗語義類同其概念意義,即“伸長脖子”,而漢語中其國俗語義更為豐富,如“長壽”,“君子”,“自由自在”等意。第8題magpie(喜鵲)在英漢語中具有完全不同的國俗語義。漢語中“喜鵲”具有豐富積極的國俗語義,通常意為“吉祥”、“喜慶”等意,民間有“喜鵲叫,貴客到”的說法。用“鵲橋相會”比喻夫妻或情人久別重逢等。(潘虹,2005:138)。而英語中magpie則通常具有貶義,含有說話嘮叨、沒完沒了的意思。04班為6,11,20三個題,分別為19人,20人,10人。elephant在英漢語中國俗語義也具有很大差異。英語中多含有貶義,漢語中多取褒義。
3.對與置于特定語境下的詞組則提高了回答的正確率,比如ablacksheep(害群之馬),notworthonessalt(不稱職),holdacandletothesun(白白浪費)。但也有時會造成將漢語國俗語義移入的情況,如whiteelephant,白象在漢語中具有吉祥、富貴之意,而英語中則指笨拙、無用之物,不具有此國俗語義。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同學們對詞匯的國俗語義認知比較有限或在國俗語義差異理解上不能準確地分清。詞匯國俗語義涉及到語言背后的諸如歷史、地理、宗教、審美等諸多因素,多數同學對英語詞匯具有的國俗語義有些了解,但是不能夠充分認知,混淆了英語和漢語不同的國俗語義差異。同時也有按漢語的思維習慣把漢語中的某些國俗語義直接遷移過去。
四、結論
詞匯的國俗語義是在詞匯的概念語義之外不能忽視的重要方面,只關注詞匯的概念意義無法完全獲得詞匯的真正準確涵義。而對詞匯只關注概念意義正是很多大學生的普遍做法。通過調查問卷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詞匯的國俗語義有所了解,但仍有很多錯誤或認知偏差。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以提高同學們對詞匯國俗語義學習的認知。在詞匯教學中分析其國俗語義將會提高詞匯學習的興趣,同時更能增進詞匯學習的敏感性,對減少跨文化交際失誤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C.恩伯和M.恩伯.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與人類學通論[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吳友富.國俗語義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先秦詩[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
[4] BREWERSDICTIONARYOFPHRASEANDFABLE[M].London:Cassel&Co.,2001.
[5]潘紅.英漢國俗詞語例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吳夏娜.虎與lion國俗語義和翻譯策略[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98-100.
[7]熊婷.典籍英譯中的國俗語義轉換,以《牡丹亭》兩個英譯本為例[J].戲劇之家,2016(8):9-11.
[8]張林,王玲娟.漢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張“魚”的國俗語義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68-71.
作者簡介:
王立君(1971-03-),男,滿族,遼寧省丹東市,碩士,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語言學和文學
天津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王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