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惠
摘 要 移動端輕量化小程序作為互聯網的新興平臺,為文物數字化展示帶來了新的發展。由于小程序具有利用碎片化時間操作使用的特點,不能充分滿足文物歷史信息深度解讀的展示需求,而小程序情境化設計可以化解短時間快速獲取文物深度信息的矛盾。以《國家寶藏》節目中的“國寶微展示”小程序為例,研究小程序中的文物數字化情境表現并提出“輕量化情境”“多維度情境”兩方面表現方法,以此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以促進移動端文物數字化展示的發展。
關鍵詞 “國寶微展示”小程序;文物數字化;情景表現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21-0039-03
目前中國約有可移動文物1億多件,不可移動文物90多萬處,但基于文物保護、展出環境、經費限制等原因,文博機構關于全國收藏文物的展出率平均僅為2.8%,文物展示需要多方面探索更適合的傳播渠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輕量化、易使用、低成本、易推廣的微信小程序開始顯露強大的移動端勢能,為文博機構的文物數字化展示帶來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輕量化小程序具有利用碎片化時間操作使用的特點,不能充分滿足文物歷史信息深度解讀的展示需求,而小程序情境化設計可以化解短時間快速獲取文物深度信息的矛盾。情境化設計擁有調動用戶興趣、承載豐富內容、引導互動體驗、激發情感認知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為用戶提供深度且有意義的學習體驗,促進知識、情感向真實生活情境轉化。因此,本文重點研究移動端小程序中文物數字化情境表現方法,關于此領域開發的小程序并不多,文章僅以《國家寶藏》節目的“國寶微展示”小程序為例,研究國內9家知名博物館的27件重量級國寶文物的數字化情境表現,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與借鑒,以促進移動端文物數字化展示的發展。
1.1 “國寶微展示”小程序與《國家寶藏》節目
《國家寶藏》是2017年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博類綜藝節目,每季精選全國九大博物館推舉的27件文物,由國寶守護人傾情講述27件國寶的古今故事,解讀國寶文化的基因密碼。
“國寶微展示”是一款基于《國家寶藏》節目而開發的小程序,觀眾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上方的二維碼獲取小程序,實現27件國寶的交互欣賞。“國寶微展示”小程序利用“電視節目+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實現了跨媒介的信息傳播與文化傳承,加強了節目的互動性和關注度。小程序打破了年齡的代溝、文化的壁壘、語境的障礙,讓每一位觀眾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國文化鮮活的生命力,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和價值認同。
1.2 “國寶微展示”小程序中的文物
五千年的文明,創造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國寶微展示”小程序展示了以故宮博物院為首的九大博物館中的27件國寶文物,國寶文物類別豐富、各具特色,其承載的文化價值也十分厚重。這27件國寶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國歷史長河的縮影,濃縮了前世今生的傳奇故事,延續著華夏民族的精神血脈,27件國寶連接起來便可呈現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文物豐富的文化信息具備內在的情境特征,本身即是“情與境”的融合,“國寶微展示”小程序將27件文物中內在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形態轉化為外在的情境符號,通過互動體驗式的情境引導,深刻激發人們的集體記憶、文化認同,以及文化遺產守護與傳承的使命感。
通過對國家文物的現狀、移動端小程序的特點以及文物展示需求的背景分析,綜合研究“國寶微展示”小程序并提出“輕量化情境”“多維度情境”兩方面的情境表現方法。小程序中的“輕量化情境”為用戶提供了線性的輕量化交互體驗,輔助串聯了用戶獲取的碎片化信息,而“多維度情境”最后帶給用戶的是非線性的可深度延展的情感認知,兩種情境表現方法交織展示,促進了文物信息的深度展示,豐富了用戶的體驗感受。
2.1 輕量化情境表現
從小程序輕量化的特點出發,基于“國寶微展示”小程序“國寶首頁、國寶初見、國寶初識、國寶微觀、國寶基因”的脈絡,提出“輕量化情境”表現方法。輕量化情境表現在于短時間內快速、直觀、輕便的“線性”情境體驗。國寶微展示“輕量化情境”設計主要體現在“可擇、可觀、可識、可探、可感”的輕量化線性交互引導,帶來“物化于境、景中有境、觸景生情、身臨其境、情境內化”的情境體驗,意在引導用戶產生好奇、心動、感慨、認同、分享等豐富的情感認知。
“國寶首頁”的可擇與物化于境。“國寶微展示”小程序首頁陳列的27件國寶文物涉及金銀器、建筑、碑帖、繪畫、樂器、銅器、陶器、漆器等16類文物,多樣化的選擇渠道與體驗場景激發不同的用戶興趣。《國家寶藏》LOGO的“藏”字下方設計了藏有文物的玻璃容器,小程序“國寶首頁”的文物陳列方式延用主視覺LOGO的“容器”概念,將27件國寶文物儲藏于玻璃容器之內,擬物化的數字多寶閣情境塑造,整體凸顯了國寶的豐富與珍貴。相比較之下,“國寶微展示”比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小程序中的數字多寶閣展示方式更具備物化于境的情境表現力,“國寶微展示”小程序的多寶閣情境更容易引導用戶產生鑒賞國寶的欲望,輕輕一觸即可開啟國寶的鑒賞之旅。
“國寶初見”的可觀與景中有境。“國寶初見”頁面直觀展示國寶文物名稱及形態全貌,景中有境的設計方式使用戶快速獲取文物印象特征,也為文物接下來的展示環節埋下伏筆。例如,“樣式雷建筑燙樣”初見頁面展示“圓照園萬字房燙樣”,用戶可以旋轉微縮景觀一覽全局,也可以輕觸模型放大,近景模型徐徐旋轉為用戶360度展示建筑院內景象,同時燙樣房頂自動打開,用戶可以漫游于境中,窺見梁架結構、彩畫式樣的精心巧思,深刻體會“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的筑城傳奇。“聶耳小提琴”立式陳列于初見頁面,用戶輕觸可放大小提琴,此時小提琴傾斜擺放、琴弓橫向琴弦呈現出演奏的情境。另外,小提琴自動旋轉過程中五線譜音符在音孔處不斷浮出,仿佛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和聶耳的愛國情懷,整體設計營造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
“國寶初識”的可識與觸景生情。“國寶初識”頁通過可視化情境輕量化展示了國寶的特點、尺寸、重量及結構,引導用戶辨識文物并逐漸加深情感體驗。例如:“明衍圣公朝服”文物重點展示了朝服的尺寸、材質與構成。頁面設計旋轉的展臺,依次展示梁冠、赤羅衣、赤羅裳、白羅中單、夫子履、笏板、朝參牌7部分朝服服飾。用戶可以輕轉展臺,每件服飾旋轉至中央會自動放大且出現聚光燈照射,同時出現尺寸與材質介紹,整體設計凸顯了明代朝服的大氣、端莊與華美。用戶在甄選服飾的過程中可以深刻感受華夏文明的人文情懷和精神氣質,不禁對華夏民族的華美章服、禮儀之邦產生贊美之情。“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在“國寶初識”頁重點展示了五個角色構成的磚雕戲俑,五個戲俑上方有動態箭頭引導用戶點擊,用戶輕觸箭頭,戲俑出場至臺前并旋轉一圈進行展示,下方同步出現戲俑的角色名稱和信息,待五個戲俑全部出場則一起旋轉復位,同時出現“五花爨弄”的信息介紹。用戶仿佛戲臺前的觀眾一樣,戲俑身上的喜與悲、跪拜與叩首都會牽動用戶的情感,從中深刻體會金代豐富多彩的戲曲文化,以及當時人們對戲劇的熱愛之情。
“國寶微觀”的可探與身臨其境。“國寶微觀”頁重點展示文物的細節、功能、工藝等信息,多種情境展示方式身臨其境的引導用戶探索國寶的慧心巧思與精湛工藝。例如:“清乾隆農耕商貿圖外銷壁紙”在“國寶微觀”頁通過鋪滿壁紙的室內空間來展示農耕商貿圖,營造了濃厚的廣州風土人情。壁紙上方設置多個知識點圖標,用戶既可以輕觸圖標探索插秧、收割、踩茶、啖荔枝等廣州農耕商貿的民間活動,也可以360度旋轉空間沉浸式漫游于農耕商貿景象之中。“伏羲女媧圖”出土于阿斯塔那墓,一般用于懸于墓頂或覆蓋在遺骸上模仿宇宙天空,情境設計將圖中的日月星宿與宇宙空間結合,神秘與深邃的氛圍給用戶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深刻感受高昌故城居民溯古求源、緬懷先祖,祈求與神明溝通的愿望。
“國寶基因”的可感與情境內化。每一件文物都擁有傳承民族血脈的基因密碼,“國寶基因”頁為用戶揭曉了每件國寶的基因密碼,用戶可以點擊“進入《國家寶藏》公眾號”圖標獲取基因密碼的故事鏈接,通過深度的文字閱讀與節目視頻跟隨國寶守護人感知國寶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同時還可以將鏈接分享給朋友,最終達到情感共鳴以及守護國寶的行為實踐。“國寶基因”頁強化了國寶的文化價值,喚起了每一位用戶的文化記憶、價值認同和國家情懷,讓人們可以感知到每一件國寶都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
2.2 多維度情境分析
“國寶微展示”小程序的多維度情境構建主要從內容和交互層面進行體現。情境構建內容層面包括從物質到精神的內容情境、從真實到想象的內容情境、從宏觀到微觀的內容情境;交互層面包括從客觀到主觀的交互情境、從單一到復合的交互情境。
內容層面的情境構建。首先,“國寶微展示”小程序從每件文物的造型、尺寸、重量、材質、工藝等內容展示到文化價值、基因密碼以及前世今生故事的情感傳遞,構建了國寶所屬的物質特征和文化情感,體現了從物質到精神的內容情境塑造過程。其次,每件國寶真實模型的初見與初識體現了真實情境的塑造。后續的國寶微觀與國寶基因展示了文物的應用場景以及古今故事,其中包含了場景、情節、事件與記憶元素,這些元素為用戶構建了想象的空間,消解了用戶與文物的時空距離。最終體現了小程序從真實到想象的內容情境構建。再次,從27件國寶文物的全局展示到每件文物的360度欣賞,再到每件文物到微觀材質、結構、工藝的遞進展示,側面體現了從宏觀到微觀的內容情境塑造。
交互層面的情境構建。“國寶微展示”小程序構建了從客觀到主觀的交互情境,突出了客觀的“物”與主觀的“情”以及由“情”互動而創造的主觀的“境”。首先,國寶首頁、國寶初見、國寶初識環節是國寶客觀存在或依據客觀而主觀創設的“景”,更多地強調國寶文物的造型、材質、顏色、尺寸等視覺藝術效果的交互欣賞,展示文物的表面特質以快速吸引用戶興趣,營造了相對客觀的交互體驗。其次,國寶微觀、國寶基因環節不僅展示了國寶文物更廣泛的客觀環境與情感氛圍,而且可參與、可選擇的主觀交互情境的設定與引導,使用戶對國寶文物逐漸升華形成主觀的認識與理解,突現了文物背后的隱性特質,激發了用戶的情感思維,體現了相對主觀的交互體驗。“國寶微展示”小程序也體現了從單一到復合的交互情境的構建。不論是國寶首頁27件文物的集體展示,還是每件文物初始情景下特定時間、空間的具體展示,小程序的交互體驗設定相對單一,呈現靜態、線性、輕量化的特點。而后續的國寶微觀、基因密碼的情境交互體驗由錯綜交織的關系構成,形成了多個時間、多個空間、多個情形的運動發展狀態,這些復合的交互體驗,呈動態、非線性、深度化特點,最終使用戶對國寶文物的認識、理解向縱深多維度發展。
承古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國寶微展示”小程序的情境表現讓國寶“活”了起來,在碎片化時間中快速拉近了觀眾與文物的距離,有效的連接了人與社會、歷史和今天,促進了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與傳承。移動端小程序文物數字化情境表現研究為移動端數字博覽空間中虛擬的“物”與現實環境求知的“人”相遇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切入視角,關于“國寶微展示”小程序的情境表現方法或許可以為相關工作者帶來啟發與借鑒,未來如能對相關理論進一步探索并運用于文物展示與用戶體驗方面的研究,不失為移動端文物數字化展示的有效途徑。小程序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其憑借自身優勢必然會促進文博行業在互聯網浪潮中實現創新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王莉.數字化語境下博物館APP的體驗設計[J].創意設計源,2018(1):56-62.
[2]高小燕,吳躍龍.數字傳播視域下文化遺產價值的“逆轉”與“復活”:以《國家寶藏》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2):31-32.
[3]高琦,張雪梅.淺析《國家寶藏》的敘事方式[J].新聞論壇,2019(1):63-66.
[4]馬蘭,謝媛.移動端碎片化學習交互體驗設計探究[J].設計,2021,34(16):134-137.
[5]郭彬彬.場景視域下互聯網傳播的進階方向:以微信小程序場景內嵌與生態布局為例[J].出版廣角,2020(21):66-68.
[6]盛振.手機移動應用動效的情感化設計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6(2):151.
[7]羅仕鑒,朱上上,應放天,等.手機界面中基于情境的用戶體驗設計[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0,16(2):239-248.
[8]李丹.文化類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傳播創新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9.
[9]胡夢佳.微信小程序的場景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10]蔚小清.移動端數字化文物展示的交互體驗設計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