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戈 楊富廷 李雪濤 董洪壯
2019 年 4 月 22 日,國家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國家發(fā)改委等五部委聯合發(fā)布《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yè)超低排放的意見》,對鋼鐵企業(yè)超低排放提出了明確要求,軋線除塵列入必須治理的行列。新修訂的《鋼鐵工業(yè)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軋鋼工藝通風凈化除塵技術規(guī)范》等標準,要求軋線除塵必須封閉,除塵、除油霧、除蒸汽應協同治理。因此,軋線除塵是鋼企無組織排放治理的重點和難點。
鋼企軋線區(qū)域多污染物處理技術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原位處理技術,以噴霧除塵為代表。另一類是收集后處理技術,通過捕集罩對煙氣進行收集,再采用靜電、過濾、水洗等方式進行消白、除塵、除油霧。
主要是利用霧化水與粉塵顆粒結合,增加粉塵顆粒重量,使其大于空氣浮力,利用重力降落并附著在地面或進入地溝。其缺點是除塵效率低,有二次污染的問題。
主要有過濾除塵、水洗除塵、靜電除塵等技術,由于系統簡單,細顆粒物捕集效果好,凈化效率高,阻力穩(wěn)定,運行可靠,因此成為當前主流方向。
在污染物“收集”的結構設計及安裝位置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與理論指導,精細化設計及匹配性不足,使之在收集過程中缺乏精準性,集塵罩之間的風量分配不均,造成不同集塵罩的效果差別大,產塵源點煙氣吸氣效果差,不能有效收集煙氣,總吸風量過大,運行能耗過高。
對于軋機生產過程中特性各異的排放粉塵、油霧、水蒸汽等多污染物,需結合實際應用場景和生產需求進一步匹配和優(yōu)化。
在以往技術中,為保證污染物收集效果,往往采用的引風機風量過大,沒有考慮軋機區(qū)域污染物排放量不均勻、間歇性的特點,引風機長期處于滿負荷運行,因此導致運行能耗過高。
針對上述問題,從軋線區(qū)域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分析入手,在詳細測試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基礎上,研發(fā)了煙氣精準收集單元裝置和多污染物高效處理單元裝置,采用小規(guī)模分布式布置,有效解決了目前收集過程精準性差、處理過程能耗高等問題,實現了對軋線區(qū)域多污染物處理的低成本高效率。
軋鋼時,在過鋼區(qū)底部約0.3m的中心位置進行取樣,對取樣顆粒物進行電鏡掃描與能譜分析,得到微觀形貌與主要元素組成。從形貌來看,取樣的固態(tài)污染物呈塊狀和球狀。根據多組顆粒物的能譜分析,占比最多的元素為O,其次為Fe、Si、Al、Ca等,另外包含少量F、Na、S、Cr、Cl、K、Ti、Mg、Zn。初步判斷取樣顆粒物中含有較多的金屬氧化物為SiO2、Al2O3、Fe2O3、CaO等。
依據軋線產塵特點及粉塵特性,基于熱濕交換、慣性碰撞、靜電捕獲等原理,把慣性力、電場力、重力、濃度梯度力等相耦合,結合異質成核凝結相變、外部空間流場組織、內部結構流場優(yōu)化等方式,實現對蒸汽、油霧及粉塵顆粒的高效脫除。選用對應的聚塵劑,通過噴霧抑塵裝備,在粉塵的源頭噴灑降塵,破壞粉塵的卷吸擴散條件;定制適應現場工況條件的捕集罩,避免大量野風混入,采用小功率風機吸塵;吸入的粉塵流經高效過濾塔,再通過末端除塵裝置,將過濾后的達標尾氣排入軋線沖渣溝,實現超低排放(見圖1)。

圖1 技術路線圖
4.1.1多種污染物排放規(guī)律的定性定量描述難題。
4.1.2多種污染物精準收集難題。
4.1.3 軋線陣發(fā)性水蒸氣凝結產生“白煙”有效控制難題。
4..1.4 國際上尚未解決的粉塵、油霧、蒸汽協同治理難題。
4.1.5 國際上尚未解決的油霧去除難題。
4.2.1基于CFD模擬優(yōu)化的多污染物精準收集技術。
4.2.2 多場協同的多污染物高效一體化控制技術。
4.2.3開發(fā)首套低能耗軋線粉塵、油霧、蒸汽協同處理成套裝備。
該裝置根據現場實際定制,由罩體、支撐架、驅動系統等裝置組成。非標設計的捕集罩能夠貼合現場實際,能夠對煙塵產生的區(qū)域進行有效的封閉,滿足現場煙塵的遮擋、捕集的需求,減少野風量,杜絕粉塵逸散。
由緩沖罐、噴淋箱、團聚反應箱、出口緩沖罐、除塵罐等裝置組成。通過對無序排放的粉塵進行集中收集,輸送至除塵裝置內,利用離心轉筒、靜電除塵網、除霧器,噴灑抑塵劑加快煙塵中的顆粒物團聚沉降,使粉塵顆粒和氣體分離。靜電除塵過濾塔,煙塵氣體由塔底端進入,由下而上升至塔頂,然后由排風口排出,靜電除塵網上的粉塵,由塔頂端的噴淋層進行清洗,由排污管排出。
末端除塵裝置由管道、吸收罐、沉淀罐、抑塵環(huán)、閘板、濾網、循環(huán)泵等裝置組成。收集的粉塵含有水分,因此從罐內清理出來時不會產生二次揚塵現象。
采用多孔網板作為過濾型陽極,實現慣性攔截與靜電捕獲的高效統一,提高脫除效率。除霧效率高,裝置開啟后不見明顯水霧,滿足室內排放要求,實現對蒸汽、油霧及粉塵顆粒的高效收集與低阻力高效凈化。見圖2。

圖2 捕集罩、過濾塔一體化裝置示意圖
在綠色低碳形勢下,鋼鐵企業(yè)要將節(jié)能與治理有機結合,在滿足雙碳排放標準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一線研發(fā)人員熟悉現場、熟悉設備、熟悉生產工藝、了解現場真實需求的優(yōu)勢,干實事,干落地的事,將噴霧抑塵技術、小功率吸塵技術、非標集塵罩專利技術、高效過濾技術、末端處理技術、互聯網智能管控技術有機結合,做到達標排放,走綠色低碳環(huán)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