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特約記者林日 郭偉民 ●本報記者 張婷鴿 ●陳康 王偉 柳玉鵬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國防部長奧斯汀15日抵達日本,開始他們首次對亞洲的訪問行程。兩人在行前將矛頭直指中國。奧斯汀14日先來到位于夏威夷檀香山的美軍印太司令部總部視察,聲稱“中國是主要威脅”,并宣稱要針對中國打造“可信的威懾”。他與布林肯15日還在《華盛頓郵報》聯名發表文章,稱要重建和加強聯盟,來應對“中國的威脅”。對此,日韓媒體一方面大談盟友關系,另一方面卻小心避開直接針對中國。美國在亞洲的另一個盟友新加坡的總理李顯龍日前公開表示,“若中美沖突新加坡無法選邊站”。新加坡《聯合早報》15日也發表社論警告稱,“有必要警惕不時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發展成沒有人愿意看到的‘自我實現的預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表示,在全球化時代,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幫結派,搞針對特定國家的小圈子,才是對國際秩序的破壞,終究不得人心,也沒有出路。
美國拉盟友打造對華“可信的威懾”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15日報道,當天下午3時左右,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乘專機首先到達位于日本的美軍橫田基地,隨后他換乘直升機前往位于東京市中心的六本木美軍基地進行視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于晚上8時半左右才抵達日本。據報道,美日雙方將于16日下午先舉行外長會議,隨后再舉行外長與防長之間的“2+2”會談。傍晚,布林肯與奧斯汀還將前往日本首相官邸與菅義偉會見。
法新社稱,這是布林肯與奧斯汀首次對亞洲進行訪問,也是兩人就職以來的首次外訪。他們將先后與日韓舉行“2+2”會談,隨后奧斯汀還將訪問印度,而布林肯則將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一起出席18日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舉行的中美高官對話。奧斯汀14日在位于夏威夷檀香山的美軍印太司令部總部視察時宣稱:“這次出訪重點是強化與盟友的關系,也為了加強軍事能力”。“我們的目的是要確保擁有能力和行動計劃,以對中國或其他任何想挑戰美國的國家構成可信的威懾”。
在出訪之際,布林肯和奧斯汀15日在《華盛頓郵報》聯合發表文章稱,“盟友是美國軍隊的力量倍增器”。文章稱,他們把亞洲作為第一次外訪地,是因為印太地區已經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中心,它擁有數十億人口、數個已經或正在崛起的大國以及美國的5個簽署條約的盟友。此外,世界相當大部分的貿易都是通過這里的海上通道進行的。文章還對中國的新疆、西藏、香港和臺灣政策進行了攻擊。
美國廣播公司稱,這是拜登政府內閣高官首次國外訪問,被認為是拜登政府增強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和安撫人們對美國在亞洲作用擔憂的更大努力的一部分。報道稱,經歷特朗普政府4年中與日韓等盟友之間“交易性和喜怒無常”的關系之后,此次內閣高官的亞洲之行意在恢復華盛頓同東京和首爾的密切關系。拜登在上任之初就已發出信號,他將把印太放在美國外交政策議程的首位。為了與“美國回來了”的外交主題保持一致,拜登承諾把維護該地區的穩定作為其國際行動倡議的核心。
日韓喜憂參半
對于美國內閣高官在訪問亞洲前就高喊“中國威脅”,還聲稱要拉盟友一起打造對中國“可信的威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國一直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是世界的機遇,而非挑戰。中方始終堅定維護的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個別國家為維護自身霸權所定義的國際秩序。
實際上,對于美國國務卿和國防部長聯袂到訪,日本和韓國也是喜憂參半。日韓媒體對美國內閣高官將日韓作為首訪地大加贊揚,但很少像美國那樣公開宣稱要在軍事上直接針對中國。據《朝日新聞》報道,日本外相茂木敏充15日在參議院進行答辯時表示,日美外長會談以及“2+2”會談“將會討論關于中國的問題”。他稱:“在拜登政權成立沒多久,美國兩位長官把日本當作首次外國訪問地,這是向世界展示日美同盟不可動搖的機會。”
《日本經濟新聞》稱,美國對日重視,讓人喜憂參半。如果單純因為重視日本的話,美國高官不會這么急著拉攏日本。拜登政權之所以這么急,肯定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機密情報,對現狀抱有強烈的危機感。報道稱,就以軍事來說,盡管美國總的軍力遠遠超過中國,但如果美中在亞太發生沖突,美國對華的(軍事)優勢會不會動搖?答案是“會”,因為美國要想把在全世界的戰力集中并帶到亞太需要很長時間。報道稱,日本安倍政府曾秘密舉行過多次兵棋推演,設想日本周邊有事時的各種狀況,但結果都顯示在印太的美軍和日本自衛隊加起來針對中國都處于劣勢,這讓日本受到極大沖擊。
與日本喜憂參半的心態相比,韓國更多的是擔心。《韓國經濟》15日稱,隨著美國越來越露骨地鼓動其他國家加入四方聯盟來遏制中國,韓國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韓聯社稱,雖然美國出于圍堵中國的目的,極力拼湊美日韓軍事同盟,但韓軍內部多數意見認為,考慮到當前的韓國國民情緒,韓國方面短期內難以接受美方將美日韓聯合訓練制度化的要求。
實際上,美國在印太搞針對中國的聯盟,對這一地區的安全毫無益處。美國高官還未抵達日韓,就因關系亞太安全的朝鮮問題而蒙上了失敗的陰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次布林肯和奧斯汀訪問日韓的另一個焦點議題是朝核問題。報道援引一名美國高官的話稱,拜登政府“為降低局勢升級的風險,從2月中旬開始通過多個渠道試圖與朝鮮政府接觸”,“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收到來自平壤的任何回應”。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1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宣稱要與盟友一起建立針對中國的“可信的威懾”,這是美國方面第一次把這種話說得這么明確。想要建立起對中國的強大威懾,是美國歷屆政府的戰略意圖。美國自奧巴馬時代就想建立美日韓三國對華聯盟,但是說歸說做歸做,美國一直沒有說得這么透,也一直未能成功。
沈丁立稱,即使是在美國曾經自信爆滿的軍事方面,隨著中國軍力的快速增長,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威懾是否依然可信,各界也已存疑。他說,奧巴馬搞這個以失敗收場,拜登政府現在搞這一套只會更加失敗。這是因為,這些盟國各有自己的國家利益盤算。
亞洲多國不愿選邊站
“拜登的外交政策議程有兩個核心目標:與受挫的盟友重建關系,在中國問題上建立統一戰線。”《紐約時報》14日稱,做到這兩點并不容易。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就采取了有效的控制措施,在西方還在努力抗擊疫情之際,中國已基本恢復了經濟增長。報道稱,為了達到目的,美國希望依靠日本和韓國等盟國的支持。但是日韓在中國問題上都試圖走一條微妙的路線:兩國在安全、人權等方面與中國不同,但其經濟繁榮卻依賴于與北京的貿易。
《華爾街日報》稱,在尋求協調對華策略時,美國試圖拉攏的國家存在與美國利益不一致的情況。一些美國官員稱,拜登政府拉攏盟友共同對抗中國的計劃正面臨考驗,特別是對于一些盟友挑戰中國的行動,中國政府可能采取反擊。
沈丁立說,不管是日本還是韓國,中國與他們之間的安全問題總體上與過去相比,風險是降低了而不是增強了。以韓國為例,韓國在“薩德”問題上就有過教訓。目前,中韓之間的安全分歧得到了管控,而雙邊經貿往來更加密切,韓國從中獲益超出它從韓美關系中的所得,而且中國越發展,韓國就能獲得更多好處。韓國比過去任何時候更不可能站到美國一邊去針對中國。
眾多亞太國家都擔憂美國制造“中國威脅”可能使整個地區面臨危險。英國廣播公司(BBC)14日播出了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專訪。李顯龍表示,“若中美沖突新加坡無法選邊站”。此前李顯龍曾稱,雖然亞洲國家希望與美國合作,但“沒有多少國家愿意加入一個會排除其他國家的聯盟,尤其是一個沒有中國的冷戰式的聯盟”。新加坡《聯合早報》15日發表社論稱,從至今各方的互動觀察,有必要警惕不時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發展成沒有人愿意看到的“自我實現的預言”。報道稱,美中必須“做出審慎周密的思考”,勿把對方認定為是必須消滅或壓制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