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科,儲 俊,吳 佳
(溧陽市人民醫院康復科,江蘇 溧陽 2133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是指因腦部的血液供應突然中斷所導致的一種腦血管疾病[1]。此病患者的殘疾率和死亡率較高[2]。臨床上治療ACI 的關鍵是及時恢復患者腦部的血液供應,減輕其神經功能損傷。本文主要是研究用西藥、中藥聯合早期康復療法治療ACI 的效果。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收治的50 例AC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經MRI 檢查或CT 檢查得到確診;首次發病;病歷資料完整;發病至入院的時間不超過48 h。其排除標準是:患有出血性腦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有腦梗死病史;存在肢體殘疾;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存在明顯異常。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研究組(n=25)與對比組(n=25)。在25 例研究組患者中,有女性5 例,男性20例;其年齡為55 ~78 歲,平均年齡為(65.08±7.21)歲;其中,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有17 例,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患者有4 例,其他類型的腦梗死患者有4 例。在25 例對比組患者中,有女性4 例,男性21 例;其年齡為53 ~79 歲,平均年齡為(64.67±7.06)歲;其中,動脈硬化性腦梗死患者有15 例,小動脈閉塞性腦梗死患者有5 例,其他類型的腦梗死患者有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的開展符合《赫爾辛宣言》的要求,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且納入對象本人(或其家屬)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1 對比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用西藥聯合中藥對對比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于具有溶栓治療指征的患者,對其進行溶栓治療,方法是:用5%的葡萄糖溶液將阿替普酶的濃度稀釋為0.5 mg/ml。用劑量為0.9 mg/kg 的阿替普酶對患者進行溶栓治療,先用占總量10% 的阿替普酶對患者進行靜脈推注,再用余下的藥物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在60 min 內滴注完畢。用濃度為20%、劑量為5 ml/kg 的甘露醇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以降低其顱內壓,在30 min 滴注完畢。為患者皮下注射4100 U 的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治療。用拜阿司匹林對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其用法是:口服,每次服0.1 g,每天服1 次。用瑞舒伐他汀對患者進行調脂治療,其用法是:口服,10 mg/ 次,1 次/d。為患者靜脈滴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每次用藥10 ml(用生理鹽水稀釋),每天用藥1 次。讓患者口服銀杏酮酯分散片,每次服0.15 g,每天服3 次。
1.2.2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方法 用西藥、中藥聯合早期康復療法對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用西藥和中藥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與對比組患者相同,用早期康復療法對其進行治療的方法是:1)在患者發病后的3 d 內(即遲緩期和聯合反應期),協助其保持良肢位,以防其發生肌肉痙攣。在患者取平臥位時,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使其患側肩關節外旋,上肢各關節伸展,使其下肢髖關節內收、內旋,膝關節稍屈曲,使其足掌平踏于床鋪上。在患者取健側臥位時,使其患側肩關節前伸,其肘關節、腕關節和指關節保持伸直位,在其胸前放置軟枕,將其患側上肢墊起,使其患側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自然屈曲,骨盆處于內旋位。在患者取患側臥位時,使其患側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保持半屈曲位(患側下肢在后,健側下肢在前),將其患側肩關節前伸,使其肘關節伸展、前臂旋后,并在其背后放置一軟枕。2)在患者發病后的3 ~7 d 內(即共同運動期),對其肢體進行按摩,以促進其血液循環。指導患者進行肢體的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如翻身訓練、雙手叉握上舉訓練、橋式運動(包括雙橋式運動和單橋式運動)等。每次訓練20 min 左右,每天訓練3 次,訓練的強度要逐漸增加。3)在患者發病后的8 ~14 d 內(即穩定期),在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的同時,用中頻脈沖治療儀和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對其進行理療,每天治療1 次。用中頻脈沖治療儀對患者進行理療的方法是:協助其取平臥位,將治療儀的電極片貼在其患肢的皮膚上,將治療頻率設為2 ~8 kHz,將輸出電流設為20 ~100 mA,每次治療20 min。用空氣波壓力治療儀對患者進行理療的方法是:協助其取平臥位,將治療儀的壓力袋固定在其腹部及四肢,選擇合適的模式對其進行治療,將治療壓力設為18 ~20 kPa。4)在患者發病后的14 ~21 d 內(即分離運動期),指導其進行懸吊訓練、平衡反應誘發訓練、肢體痙攣抑制訓練等,并用下肢機器人輔助其進行步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懸吊訓練的方法是:在懸吊器械上放置海綿墊,在懸吊器械的輔助下讓患者進行頸部側屈、肢體旋轉、背部托起、下頜內收等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平衡反應誘發訓練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坐位,指導其用健手托住患側的肘關節,治療師分別向前、后、左、右輕推其肩部,在此過程中讓其盡量保持平衡。指導患者進行肢體痙攣抑制訓練的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治療師站在患者的身后,用一只手扶住其肩部,另一只手扶住其髖部,用雙手向反方向牽拉其肩部和髖部。每天訓練2 次。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評分及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Barthel)的評分。NIHSS 包括意識水平、凝視、視野、上下肢運動、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癥等評分指標,總分為42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Barthel 包括大便、小便、個人衛生、進食、身體轉移、平地行走、穿衣、刷牙、上下樓、洗澡等評分指標,總分為100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參考《腦梗死的康復評定與治療》[3]用顯效(治療后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50%)、有效(治療后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30% ~50%)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NIHSS 評分降低<30%)評估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及Barthel 評分相比,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對比組患者,其Barthel 評分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及Barthel 評分(分,± s)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 評分及Barthel 評分(分,± s)
組別 NIHSS 評分 Barthe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前 治療前 治療前對比組(n=25) 20.98±4.82 13.11±3.89 27.27±3.93 49.22±4.33研究組(n=25) 21.04±4.55 10.03±3.01 27.44±3.05 67.35±5.82 t 值 0.045 2.865 0.171 12.496 P 值 0.964 0.016 0.865 0.001
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ACI 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主要與患者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或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有關。ACI 患者可出現偏癱、失語等癥狀[4]。目前,西醫對此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溶栓、抗凝、保護腦神經、抗血小板聚集及調脂等治療。中醫將ACI 歸于“中風”的范疇[5]。丹參川芎嗪注射液中的主要成分是丹參和川芎的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等功效[6]。銀杏酮酯分散片的主要成分是銀杏酮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早期康復療法是近年來臨床上治療ACI 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對此病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治療,能促進其神經軸突的再生,重塑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而可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西藥、中藥聯合早期康復療法治療ACI 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病情,減輕其神經功能損傷,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