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海冰
(文昌市慶齡婦幼保健院兒科,海南 文昌 571300)
小兒支氣管炎又叫小兒毛細支氣管炎,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兒科疾病。冬春兩季是此病的高發季節。發生細菌、病毒或支原體感染是引起小兒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此病患兒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咳嗽、咳痰、喘憋、發熱(多為低熱)等,部分病情嚴重的患兒還可出現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口唇發紺、“三凹征”等表現[1]。本文主要是研究用氨溴特羅口服液治療小兒支氣管炎的效果。
將我院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82 例支氣管炎患兒納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符合小兒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均存在咳嗽、咳痰、喘憋、發熱等癥狀,且其家長均自愿讓其參與本研究。其中,排除對本研究中所用的藥物過敏、合并有先天性疾病、中途轉院或病歷資料不全的患兒。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氨溴特羅組(n=41)與常規治療組(n=41)。在41 例氨溴特羅組患兒中,有女19 例(占46.34%),男22 例(占53.66%);其平均年齡為(3.19±1.08)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患兒有3 例(占7.32%),急性支氣管炎患兒有38 例(占92.68%);白細胞計數升高的患兒有27 例(占65.85%),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的患兒有15例(占36.59%),進行胸部X 線檢查顯示肺紋理增粗的患兒有11 例(占26.83%)。在41 例常規治療組患兒中,有女20 例(占48.78%),男21 例(占51.22%);其平均年齡為(3.20±1.15)歲;其中,慢性支氣管炎患兒有2 例(占4.88%),急性支氣管炎患兒有39 例(占95.12%);白細胞計數升高的患兒有29 例(占70.73%),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的患兒有17 例(占41.46%),進行胸部X 線檢查顯示肺紋理增粗的患兒有9 例(占21.95%)。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抗感染、解痙、平喘、物理降溫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治療,同時用小兒止咳糖漿(由廣州花城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對其進行治療,此藥的用法是:2歲以下的患兒每次服2.5 ml,每天服3 次;2 ~5 歲的患兒每次服5 ml,每天服3 次;5 歲以上的患兒每次服10 ml,每天服3 次。在此基礎上,用氨溴特羅口服液(由海達舍畫閣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對氨溴特羅組患兒進行治療,其用法是:8 個月以下的患兒每次服2.5 ml,每天服2 次;8個月~1 歲的患兒每次服5 ml,每天服2 次;2 ~3 歲的患兒每次服7.5 ml,每天服2 次;4 ~5 歲的患兒每次服10 ml,每天服2 次;6 歲及6 歲以上的患兒每次服15 ml,每天服2 次。兩組患兒均連續用藥7 d。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及用藥后其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用顯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喘憋、發熱等癥狀基本消失,其各項實驗室指標均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喘憋、發熱等癥狀明顯減輕,其各項實驗室指標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和無效(治療后患兒的咳嗽、咳痰、喘憋、發熱等癥狀未減輕,其各項實驗室指標較治療前改善不明顯)評估兩組患兒的療效。
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氨溴特羅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治療組患兒,P<0.05。詳見表1。注:(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

表1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用藥后,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用藥后兩組患兒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
小兒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小兒易發生支氣管炎的原因主要是:1)小兒的鼻腔比成人短,鼻黏膜柔嫩,易發生感染。2)小兒的咳嗽反射較弱,其呼吸道纖毛的運動功能較差,清除呼吸道有害物質的能力較低。3)小兒體內多種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因子的含量較低,其免疫功能較差。引起小兒支氣管炎的病原體主要有細菌(如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葡萄球菌)、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支原體等。目前,臨床上對此病患兒主要是進行抗感染、止咳、平喘、解痙等治療[2]。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氨溴特羅組患兒的臨床療效優于常規治療組患兒,用藥后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近。這說明,用氨溴特羅口服液治療小兒支氣管炎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且用藥較為安全。氨溴特羅口服液的主要成分是鹽酸氨溴索和鹽酸克侖特羅。其中鹽酸氨溴索能抑制呼吸道黏液的分泌,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促進支氣管纖毛的運動,使痰液易于咳出。鹽酸克侖特羅是一種選擇性β 受體激動劑,具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增強呼吸道纖毛的運動功能及溶解痰液的作用[3]。此外,氨溴特羅口服液的味道較好,易被患兒所接受。
綜上所述,用氨溴特羅口服液治療小兒支氣管炎的效果較為理想,能有效地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緩解其病情,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