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銳
(太原市中心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腰椎管狹窄是指患者因腰椎管、神經根管及椎間孔的內徑縮小而導致其出現腰腿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的一種疾病。該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中。患者罹患腰椎管狹窄后,可出現腰腿部疼痛及腰腿活動功能受限,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1]。中醫認為,腰椎管狹窄的病因主要為氣血虧虛、經脈失于濡養。溫針灸是臨床上治療腰椎管狹窄的常用手段。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用溫針灸聯合水針刀療法對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間太原市中心醫院針灸科收治的60 例腰椎管狹窄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腰椎管狹窄的診斷標準并被確診為腰椎管狹窄。2)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2]。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合并有先天性骨性椎管狹窄或脊柱裂。2)合并有腰椎囊腫、腰椎腫瘤或其他惡性腫瘤。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4)進行針灸處的皮膚發生損傷。將這60 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7 例,女13 例;其年齡為45 ~65 歲,平均年齡為55 歲;其病程為5 ~12 年,平均病程為8 年。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11 例;其年齡為46 ~70 歲,平均為58 歲;其病程為5 ~12 年,平均病程為9 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使用溫針灸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將患者的腎俞穴、委中穴、環跳穴、腰夾脊穴(2 ~5 對)作為針刺的主穴。為腎陰虛患者加刺太溪穴,為腎陽虛患者加刺命門穴。2)對各穴位處的皮膚進行消毒,使用提插捻轉的手法進針。得氣后,在針柄上插入一根長約2 cm 的艾條并點燃。在進行溫針的穴位處放置隔熱片,以防止患者發生燙傷。在艾條燃盡后5 min 拔針,每日治療1 次。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使用水針刀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1)幫助患者取俯臥位,將其腰椎狹窄節段后正中線兩側1 cm 處作為進針點。2)對進針點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及局部浸潤麻醉。使用9 號水針刀垂直進針,直至椎板。水針刀與脊柱方向保持傾斜,找到黃韌帶并切開,在該處注射0.1 g 的維生素B1、50 mg 的維生素B12、5 mg 地塞米松和1 ml 復方當歸注射液的混合液。將水針刀的針尖旋轉90°后,在椎板邊緣處切開3 ~4 次。3)拔出水針刀,對針眼處進行壓迫止血并使用創口貼貼敷針眼。每周治療1 次,共治療2 次。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VAS 的評分及ODI 的評分。使用VAS 對患者的疼痛癥狀進行評分。VAS 的總分為10 分。
作者簡介:董銳(1982—),男,漢族,山西交城人,本科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針灸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及各種疼痛性疾病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的癥狀越嚴重。使用ODI 對患者發生腰椎功能障礙的程度進行評分。ODI 包括10 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評分為0 ~5 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將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優、良、可及差四個等級。1)優: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其生活能夠完全自理。2)良: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偶爾出現下肢酸脹和腰痛的癥狀但不影響其日常生活。3)可: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但其日常生活仍受到一定影響。4)差:接受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未改變[3]。優良率=(優例數+ 良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處理。處理內容包括以下兩種:1)計數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2)計量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VAS 及ODI 的評分相比較,P>0.05。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 及ODI 的評分均低與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及ODI 評分的對比(分,± s)

表2 兩組患者VAS 及ODI 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例數 VAS 的評分 ODI 的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7.72±1.68 2.34±0.97 43.57±8.26 14.16±6.17對照組 30 7.49±1.73 5.13±1.05 41.52±7.63 33.96±5.97
中醫認為,腰椎管狹窄多為標實本虛證。氣血虧虛、勞傷肝腎、腎精虧虛以致經脈失養為本虛,外受風寒濕之邪侵擾導致經絡淤阻不通為標實[4]。腰椎管狹窄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間歇性跛行及神經痛等。在本次研究中,接受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的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VAS 及ODI 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這可能是因為腎俞穴是腎臟經氣輸注于腰背部的穴位,針刺該穴位可起到滋腎壯陽、益精充髓的作用。委中穴是治療腰椎病的主要穴位,針刺該穴位可起到舒筋通絡、祛除風濕的作用。針刺環跳穴可起到緩解神經緊張、止痛的作用。針刺腰夾脊穴(2 ~5對)可起到緩解腰椎周圍肌肉組織韌帶壓力、改善循環的作用。艾灸法具有補陽益氣、溫通經絡、祛除風寒濕邪之功,對腰椎管狹窄患者使用針刺法和艾灸法進行治療,可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各腰椎間附著黃韌帶等較多的韌帶。隨著人年齡的增長,黃韌帶可逐漸發生退變,進而可出現韌帶增厚的情況。用水針刀對患者的黃韌帶進行松解治療,可以有效地減輕其黃韌帶周圍組織的張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而可減輕腰椎管的壓力[5-6]。此外,對松解處進行藥物注射,可起到營養神經組織、促進局部炎性吸收、緩解韌帶組織黏連,提高修復能力的作用。綜上所述,用溫針灸聯合水針刀對腰椎管狹窄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改善其臨床癥狀,提高其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