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煥
(德陽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 德陽 618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由于心肌的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而引起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臟負荷加重、心肌損傷及心肌收縮力減弱均可導致CHF。此病患者出院后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主要依賴于其自我管理,因此在其出院后對其實施延續護理十分重要[1]。本文主要是研究對CHF 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對其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選擇我院2018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80 例CH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排除存在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障礙、隨訪脫落或不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試驗組(n=40)與比對組(n=40)。在40例試驗組患者中,有女性12 例,男性28 例;其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分別為(55.21±2.27)歲和(2.04±0.75)年。在40 例比對組患者中,有女性13 例,男性27 例;其平均年齡和平均病程分別為(55.78±2.91)歲和(2.13±0.8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對其均進行對癥治療和優質護理。在兩組患者出院后,對試驗組患者進行延續護理,未對比對組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對試驗組患者進行延續護理的方法是:由心內科的護士長、康復治療師、營養師和責任護士組成延續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負責對整個護理工作進行協調和管理;康復治療師和營養師負責為患者制定康復鍛煉計劃和飲食計劃,責任護士負責各項具體的護理工作。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對CHF 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方法,提高其溝通技巧和服務水平。在患者出院前,對其個人信息(包括其姓名、年齡、性別、聯系方式等)和病歷信息(包括其病情、出院時的身體狀況、出院帶藥的情況等)進行統計分析,并結合其年齡、溝通能力等為其制定具體的護理方案。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將護理方案完善。具體的護理方案是:在患者出院后的1 個月內,每周對其進行1 次電話隨訪,每2 周對其進行一次上門訪視。在患者出院后的2 ~6 個月內,每2周對其進行1 次電話隨訪,每個月對其進行1 次上門訪視,共隨訪6 個月。具體的護理內容是:1)指導患者進食低鹽(將每天鈉鹽的攝入量控制在4 g 以下)、清淡、易消化且富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每餐不要進食過量,以免加重其心臟的負擔。囑患者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飲水,避免發生便秘。2)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做到勞逸結合,切勿從事重體力勞動。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做操等。囑其合理控制運動量,當脈搏超過110 次/min 時需停止運動。3)感染(特別是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應囑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發生感染。告知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發季節盡量避免去人多的場所,并注意保暖,避免發生感冒。對于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老年患者,指導其進行呼吸功能鍛煉,并鼓勵其積極地咳痰,避免發生墜積性肺炎。4)告知患者堅持服藥的重要性,詳細地向其介紹所用藥物的作用機制、用法用量、用藥注意事項及在用藥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囑其要嚴格遵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停藥、增減藥量或換藥。向患者說明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后的常見表現,囑其服藥后若出現此類表現需及時停藥,并與醫護人員取得聯系,必要時需到醫院就診。5)CHF 患者的病程較長且其病情易反復發作,易出現抑郁、悲觀等不良情緒。為此,應注重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告知患者出現不良情緒的危害,如可增加其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促進其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使其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其心肌的耗氧量,進而可加重其心肌的負擔,易導致其病情復發。此外,根據患者的性格、文化水平、愛好等指導其通過聽音樂、看書、看電影、進行人際交往等方式來緩解不良情緒。6)告知患者乏力、咳嗽、嗜睡、易怒等可能是CHF 的不典型表現,囑其若出現此類表現應及時就醫。指導患者定期回醫院復查,每3 個月左右進行一次心電圖檢查。
比較出院時及出院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數。出院時及出院后6 個月,采用堪薩斯城心肌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KCCQ,總分為100 分)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的KCCQ 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用SPSS 19.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時,兩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數相比,P>0.05。出院后6 個月,試驗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數高于比對組患者,P<0.05。詳見表1。
出院時,兩組患者的KCCQ 評分相比,P>0.05。出院后6 個月,試驗組患者的KCCQ 評分高于比對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1 對比出院時及處出院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數(分,± s)

表1 對比出院時及處出院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數(分,± s)
組別 例數 左心射血分數出院時 出院后6 個月比對組 40 52.42±2.82 53.45±3.21試驗組 40 52.26±2.78 59.78±5.67 t 值 0.545 8.221 P 值 >0.05 <0.05
表2 對比出院時及出院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KCCQ 評分(分,± s)

表2 對比出院時及出院后6 個月兩組患者的KCCQ 評分(分,± s)
組別 例數 KCCQ 評分出院時 出院后6 個月比對組 40 68.40±2.17 82.41±3.57試驗組 40 68.24±2.41 90.56±3.65 t 值 0.524 7.211 P 值 >0.05 <0.05
CHF 是由多種慢性心臟疾病所導致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據統計,現階段我國35 ~74 歲成年人中約有400 萬CHF患者[2]。過去,臨床上對CHF 患者的護理僅限于對住院患者進行護理,在其出院后護理服務即終止。雖然多數CHF患者的健康問題能夠在住院期間得到解決,但其出院后對醫療保健和護理服務的需求仍然很高[3]。延續護理是住院護理的延伸,其在國外被認為是高質量健康服務的基本要素[4]。對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可使其在出院后繼續得到照護,對改善其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對CHF患者進行延續護理可減少其就診的次數,降低其再住院率。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CHF 患者進行延續護理能顯著改善其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