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麗
(吳川市人民醫院,廣東 吳川 524500)
膽囊良性疾病是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膽囊良性疾病主要包括膽囊腺肌癥、膽囊息肉及膽囊結石等疾病。膽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上腹疼痛或壓痛。臨床上常對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1]。接受手術治療的膽囊良性疾病患者易因手術創傷出現應激反應及焦躁、恐懼等負面情緒。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期間在吳川市人民醫院接受診治的80 例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年齡>60 歲。2)患者的病情經病理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后被確診為膽囊良性疾病。3)患者無手術禁忌證。4)患者不存在肝、腎及心功能異常。5)患者無精神疾病。將這80 例患者分為對照護理組(n=40)和觀察護理組(n=40)。在對照護理組患者中,有男性26 例,女性14 例;其年齡為61 ~75 歲,平均年齡為(68.2±4.7)歲;其病程為1 ~6 年,平均病程為(3.4±1.1)年。在觀察護理組患者中,有男性27 例,女性13 例;其年齡為62 ~76 歲,平均年齡為(69.0±4.8)歲;其病程為2 ~5 年,平均病程為(3.7±1.2)年。兩組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在圍手術期,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術前,詳細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進行手術治療的相關注意事項,以提高其對治護的依從度。2)術中,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手術,以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3)術后,遵醫囑對患者進行止痛護理。在此基礎上,對觀察護理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術前護理。⑴通過多種方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詳細告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步驟及優點,以提高其對手術治療的認知度。⑵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為其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以降低其焦慮、恐懼及不安等負面情緒。⑶術前6 h,讓患者禁食。術前2 h,讓患者禁水。2)對患者進行術中護理。⑴對患者進行環境護理。保持手術室內的溫濕度適宜。⑵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控制輸入液體的劑量。⑶對患者進行溫度護理。為患者提供保暖設備,保證其體溫處于正常的范圍內,以免其因低體溫發生切口感染、凝血功能障礙、代謝性酸中毒、體液潴留及心律失常等并發癥。⑷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陪伴于其左右,并與其保持交流,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鼓勵和安慰患者,給予其安全感和依靠,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促進其更加積極地配合手術。⑸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主動詢問其感受,告知其若出現不適感,及時告知護理人員或醫生。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若其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協助醫生對其進行救治。3)對患者進行術后護理。⑴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物理鎮痛或使用藥物對其進行鎮痛,以減輕其疼痛感,幫助其盡早下床活動,進而提高其對鍛煉的積極性。盡量減少其阿片類止痛藥的使用。⑵患者清醒后,讓其飲用適量的溫水。手術后4 h,讓患者食用半流質食物,以刺激其腸道的蠕動,恢復其腸道黏膜的功能,促進其器官的血液循環及腸道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手術切口的愈合速度,進而降低其腹腔感染及腸道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率。⑶待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后,對其頸肩部位進行按摩,以幫助其活動筋骨,促進其盡早下床活動。指導患者進行吹氣球練習。按壓患者的足三里穴,以促進其胃腸活動。⑷手術后的第2 天,若患者的身體情況較好,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可陪同其在病房或走廊緩慢行走。叮囑患者不可進行劇烈的運動。根據患者身體恢復的情況,逐漸增加其活動量,以促進盡快康復。
接受治護后,比較兩組患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的評分、血清腎上腺素及皮質醇的水平、術后恢復飲食的時間、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時間、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并發癥的發生率。采用HAMA 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其HAMA 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越焦慮[2-3]。兩組患者術后的并發癥包括膽漏、出血及感染等。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護后,觀察護理組患者HAMA 的評分、血清腎上腺素及皮質醇的水平均低于對照護理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治護后兩組患者HAMA 評分、血清腎上腺素及皮質醇水平的比較(± s)

表1 接受治護后兩組患者HAMA 評分、血清腎上腺素及皮質醇水平的比較(± s)
血清皮質醇的平均水平(nmol/L)對照護理組 40 12.48±2.61 156.67±24.15 555.95±72.07觀察護理組 40 8.78±1.21 131.12±18.43 489.43±67.82 t 值 8.134 5.319 4.251 P 值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HAMA 的平均評分(分)血清腎上腺素的平均水平(ng/L)
接受治護后,觀察護理組患者術后恢復飲食、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術后下床活動及術后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護理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治護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s)

表2 接受治護后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s)
組別 例數 術后恢復飲食的平均時間(h) 術畢至肛門首次排氣的平均時間(h) 術后下床活動的平均時間(d) 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d)對照護理組 40 4.61±1.21 38.38±6.16 2.60±0.56 7.46±1.75觀察護理組 40 2.85±0.36 26.10±5.25 1.23±0.32 5.92±1.24 χ2值 8.817 9.596 13.434 5.451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接受治護后,觀察護理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護理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接受治護后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常合并有多種基礎疾病,在對其進行手術治療時,易導致其發生應激反應,進而增加手術的難度,嚴重影響其預后[4]。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是一種以傳統護理為基礎,強調盡早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的護理模式。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可提高治療的安全性,降低其應激反應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進而促進其身體的快速康復[5]。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腸道準備的目的是清除其腸腔的內容物,以獲得較好的術野,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并降低其術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腸道準備、留置尿管及胃管可導致其發生水、電解質失衡,進而導致其因水、電解質紊亂發生腸道菌群移位。在對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不對其進行腸道準備、留置尿管及胃管可降低其術后低血壓、腸管水腫及腸麻痹的發生風險。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優勢有:1)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可提高其對手術治療的認知度。2)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為其列舉治療成功的案例,可緩解其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3)保持手術室內的溫濕度適宜,為患者提供保暖設備,保證其體溫處于正常的范圍內,可降低其因低體溫發生切口感染、凝血功能障礙、代謝性酸中毒、體液潴留及心律失常等并發癥的幾率。4)在對患者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主動詢問其感受,密切監測其各項生命體征,可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5)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物理鎮痛或使用藥物對其進行鎮痛,可減輕其疼痛感,幫助其盡早下床活動。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接受手術治療的高齡膽囊良性疾病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不良情緒,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