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梅 徐應闊
摘要:安徽省肥西縣肥光小學,創辦于1949年。70多年的校史變遷,造就了學校豐厚的歷史底蘊,特別是1958年1月6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親臨該校視察,深切地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的關心,成為學校發展史上最珍貴的篇章。7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肥光人牢記周總理視察時的諄諄教導:“教師要搞好教學,要好好教育兒童”,肥光小學秉承“讓每顆童心在關愛中成長”的辦學理念,努力培養崇德向善、健康向上、儒雅向美、聰慧向新的“四向”好少年,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德育工作作為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遇,強化引領,努力構建“立體開放、四向共育”的德育模式。
關鍵詞:引領? “立體開放”? 德育模式
一、全員參與,構筑德育陣地堅強堡壘
(一)上好思政課,打造德育最強陣地
思政課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陣地,在學生品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德育觀,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學校從師資隊伍、教材研究、資源拓展、教法創新等領域加大改革力度,使思政課成為德育最強高地,引領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強化引領,凝聚德育團隊力量
肥光小學現有50個班級,2700名學生。每個班級是一個團隊,每個教研組是一面旗幟,在德育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凝聚團隊力量,在班主任培訓、教研組建設、班級管理等方面,從德育工作目標出發,聚焦問題,發揮團隊的力量,加大集體備課和現狀研究力度。學校成立道德與法治名師工作坊,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教學研究,使每一位肥光人成為德育耕耘者和實踐者,構筑德育陣地堅強堡壘。
(三)注重評價,發揮社會功能
學校改變單一的德育評價方式,將評價由校內延伸至校外,與社區、家庭、社會聯動,收集學生在校外的信息,將其納入評價范疇,啟發學生做一名合格的小公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引導學生參與和配合社區管理活動,把“禁燃禁放”“節能環保”“文明出行”等專題教育與社區聯動,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讓每個家庭、每位學生在社區規范、文明地生活。
二、豐富課程,構建立體開放的德育模式
德育課程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學生道德養成的重要途徑。在德育工作實踐中,學校將少先隊課程、德育活動、學科德育課程有機整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學校德育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緊緊圍繞學校“四向”育人目標,精心設計,通過課程引領、文化浸潤、活動體驗等立體化、全方位的理念和手段確保德育目標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精心設計少先隊課程
少先隊課程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各中隊在大隊部組織下,開展我們的節日、畢業禮、成長禮、入學禮等傳統文化活動。學校也可精心設計安全、文明禮儀、感恩、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等主題教育活動,將實施路徑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涵蓋多種主題。孩子們在隊旗下快樂成長,少先隊的光榮傳統在課程的實施下,內化于學生心中,外化于精彩紛呈的活動中。
(二)統籌謀劃活動課程
組織開展愛國主義電影、革命傳統教育、戲曲等主題校園活動,開展 “援疆手拉手”愛心捐贈、“學習周恩來精神,爭做肥光好少年”、向國旗敬禮、少先隊建隊日等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紅色基因得以傳承。每年的觀看愛國主義電影活動,是孩子們最愛的文化大餐,孩子們自發書寫的觀后感,表達了他們對祖國深深的愛。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要素
課堂教學是道德教育的主要載體,不僅包括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還包括其他學科,教師可通過挖掘各學科中的德育要素來實現育人的目標。精心設計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目標,與學科教學高度融合,將德育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體現全學科育人的功能。
(四)扎實推進德育實踐課程
根據《肥光小學“小眼睛看大世界”研學旅行課程方案》,組織各年級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校外實踐活動的空間和平臺。通過走進檢察院、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敬老院等校外基地,孩子們的小眼睛看到了校外的大千世界,不僅收獲了知識,更學會了合作、包容、堅強,增強了體驗,增進了師生感情。其間的道德教育成效,遠勝于任何形式的說教。
三、擦亮品牌,打造德育文化肥光特色
(一)繼承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作為周恩來總理曾經視察過的學校,肥光小學一直以來將周恩來精神作為學校的核心精神,引領全體師生牢記周總理視察時的諄諄教導,將革命傳統永久地傳承下去,形成具有肥光特色的德育文化。走進肥光小學,每天的大課間,“學習周恩來精神,做新時代主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呼號聲響徹校園。在實踐過程中,注重整體設計,基于校情和校史,梳理出了德育工作中亟待改進的問題,并圍繞問題確定項目的著力點,在德育框架內分步推進,形成規劃,將特色文化融入德育實踐中。加大推進力度,按照“立體開放、四向共育”德育工作思路,構建由大學、政府、學校組成的U—G—S推進模式,保障科學實施。借助于外部資源,挖掘、整合家長和社會資源,發揮結對學校的人才優勢,加強與大學、文旅、宣傳、檔案等部門的聯系,給特色文化實踐提供更廣泛的資源。《學習周恩來精神》校本課程、校史館、主題雕塑等具有肥光特色的課程文化、形象文化、活動文化,助力革命傳統教育深化到每位師生的心中。
(二)弘揚傳統文化,讓民族精髓熠熠生輝
在肥光小學,每個班級都有一個精致的腰鼓專用柜,每個孩子一個腰鼓,每位老師都是腰鼓的傳承人,形成了全校千人齊打腰鼓的壯觀場面。一雙鼓槌、一個腰鼓,敲打出的是文化,傳遞出的是民族精髓。肥光小學在“四向”育人目標的引領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積極開展各類德育主題實踐活動。開展 “我們的節日”系列主題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精心設計 “書香、艾香、粽香里的端午”“中秋佳節話團圓”“親情在身邊”等特色活動,引導孩子們認知傳統、尊重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國、孝親、敬老的美德。每年的“你好,寒假(暑假)!”項目,以“關愛”為主題,分年級設置目標,組織孩子外出實踐,利用互聯網等途徑遠程指導,讓孩子們在假期里學會自理、感恩、孝親,體會“文明”的意義,這培養了他們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感受到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和魅力,助其在心中播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種子。每年的經典誦讀節上,師生人人吟誦、同臺競藝,讓師生感受到經典的魅力,讓校園彌漫著濃濃的書香。老師們、孩子們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好、一次鞠躬能讓美麗的校園變得更加和諧、溫馨!
(三)參與志愿服務,讓關愛理念處處閃光
在上學和放學時段的肥光小學校門口和公交站牌,總會看到一群人身穿志愿者服裝,頭戴小紅帽,疏導校門口秩序,護送學生過馬路。他們就是平安校園的守護神——可愛的家長和黨員教師護校志愿者,他們是一道美麗的城市風景線,用愛與責任為肥光的孩子們鑄就了一道道溫馨的安全之墻。在校園里,在社區中,在敬老院里,在街道上,都會常看到肥光小學志愿者們忙碌的身影,那閃亮的小紅帽、耀眼的紅馬甲,一句句溫馨之語、一件件善意義舉都在詮釋著 “關愛”精神,傳承著中華美德。
結語
在“立體開放”的德育模式引領下,肥光小學這所有著厚重底蘊的歷史名校已然綻放出多彩的光芒!新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對美好教育的向往也會更加強烈。“辦老百姓滿意的家門口好學校”,這是新時代肥光人的執著寸心,更是不變的教育情懷。堅守德育陣地,關注每個孩子的核心素養,持續提升學校的辦學內涵,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