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衍斌 張初穩
化學,是一門深奧且具有無限魅力的學科,初中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卻為其深奧而頭疼。作為基礎性學科,初中化學的入門性很強,沒有太多復雜深入的理論,初中化學的實踐性和生活性很強。教師想要把初中化學講解得深入淺出、活靈活現,要從它的生活性方面取得突破,不斷打磨初中化學的生活化教學,融入生活,綻放化學教學活動之花。
化學中的生活化教學理念
傳統的化學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的講授為中心,學生在教師的牽引下,學習化學理論,進行與生活相剝離的化學實驗。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唯分數”論,教學方法死板單一、脫離生活,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乏味的化學知識、公式和化學實驗,未必對化學有真正的了解,也不可能將化學和生活相聯系。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被剝脫、化學理論的抽象性被放大、化學知識的生活性被忽略,教師雖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卻很難對知識有很好的掌握,生活化教學理論的引入,就破除了這種教學形式主義。
從課本變為了生活,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讓初中化學學科變得有趣、有料、有用,更容易理解化學的本質。生活化的教學情景把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現象和化學理論知識聯系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把知識形象化、直觀化,還能夠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樂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生活建模可以幫助教師把化學理論知識講解的深入淺出,讓課本上來源于生活的化學知識重新回歸生活。課下,教師引導學生把生活和化學相聯系,幫助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在理論知識的應用中深刻體會到“化學是有用的”。生活化教學的益處并未停留到此,如果學生具有科學探索精神,并把化學和生活融會貫通,還能夠直接從生活中總結化學知識,這樣的能力是寶貴的。教育并非是要培養知識型人才,而是為了造就更多的應用性人才,生活化教學就很符合這樣的教育理念。
初中化學的生活化教學應該是一個多維度、全方位的教學體系,而不單單是在教學中加入生活內容。生活化教學最簡單的形式即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結合生活中具體的現象或實踐進行化學教學,這包含著兩個層面的意義: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引入化學知識、在化學知識講解中構建生活模型。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思考生活和化學的聯系,也包含著兩個層面的理解:在生活中發現化學、把化學應用于生活。做好生活化教學,教師需要從這兩個方面、四個維度入手,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化學,在化學中體味生活。
在化學教學中貫徹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是貫穿教學活動始終的教學方法,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科學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都大有裨益。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堂也必然有一個好的開頭。生活化教學強調在知識的引入階段,結合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或情景進行教學。生活是最好的素材庫,很多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就素材問題進行糾結,除了課本上的案例外似乎并沒有能夠吸引學生興趣的東西,對生活的開發不夠。生活中有很多常見的現象往往是與化學息息相關的,只是我們沒有思考過這些現象背后的化學本質。教師可以從這些現象入手,從生活情景出發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是很好的生活化教學方法,對新知識的導入很有幫助。
例如:在講授“燃燒和滅火”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化問題情境導入新知:“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那么大家有沒有思考過燃燒的本質是什么?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燃燒呢?相信大家都經歷過油鍋起火的現象……”教師在課堂開始之時可以首先播放一段關于油鍋起火的視頻,要求學生觀看后回答:在油鍋起火時,該怎么滅火呢?有的學生答:澆水,這顯然是錯誤的方法,教師可以播放錯誤示范。有些具有生活經驗的學生會答:蓋上鍋蓋。這時教師可以播放油鍋起火時的正確滅火示范,并向大家普及相關知識。問題的導入還沒有結束,教師可以繼續設問:為什么蓋上鍋蓋或者倒入蔬菜可以撲滅油鍋起的火?這個問題已經接近了燃燒的本質,蓋上鍋蓋能夠滅火是因為隔絕了氧氣,倒入蔬菜能夠滅火是因為降低了溫度,到達可燃溫度和接近氧氣就是燃燒的必備條件。
通過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既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對“燃燒”的認識更加深入。在這樣的基礎上進入課堂學習,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也更容易理解課堂知識。
生活化教學方法要讓學生把學習化學知識的來源從課本變為生活,把化學知識形象化,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化學理論的本質。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有著很大的考驗,教師必須避免傳統的圍繞課本、只講解理論的教學方法,要把生活搬進化學課堂,合理建模,讓生活和化學知識有機結合。
例如:在講授“分子和原子”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進行合理建模。分子運動在生活中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但肉眼不能觀察到。學生對分子運動這一知識的理解就比較抽象,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論證分子運動現象的存在。
比如王安石有詩云: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們是如何把雪和梅區分開來的呢?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根據這個“香”,這就是分子運動的典型案例,來源于生活,又和化學密切相關。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舉出其他相關的生活模型,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等。有的學生也許能夠提出“糖在熱水中溶解的更快”,這又與新的知識有關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
如在講解“鹽和堿”時,從生活中的食用鹽和食用堿出發,建構模型來讓學生認識化學中的“鹽”和“堿”;在講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時,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舉出生活中相關的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的例子:冬天玻璃上容易產生霧氣、水滴石穿等,是一種物理變化;潮濕環境中的鐵生銹、紙張燃燒等,是化學變化。生活模型在學生的生活中常見,知識就變得立體生動起來,學生很容易接受。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注意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化學知識進行生活建模,單單講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區別,學生很難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好處在于課堂知識變得形象、直觀,生活化的知識更易于學生接受。
生活是學習化學知識的巨大寶庫,要想讓學生深入思考化學和生活的本質聯系,要求學生在化學學習中思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化學。將知識生活化不僅是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學習方法。
初中化學中的很多知識不僅能夠從生活中找到源頭,能很好地應用于生活實踐,給生活帶來幫助。比如,很多家庭都有放置不用的銀制品,閑置的原因往往是因為銀制品太久暴露在空氣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澤,其中的化學本質其實是產生了氧化銀。在學習過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去除氧化銀。方法很簡單,用牙刷和牙膏輕輕洗刷銀制品,牙膏中含有的碳酸鈣和二氧化硅能夠很好地幫助銀制品恢復原有的光澤。通過這樣的教學,化學知識被應用于生活中的小細節,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膨化食品包裝里面填充的氣體一般來說都是氨氣,而不是氧氣,這是因為食品包裝對氣體的特殊要求,氨氣穩定性強,無色無毒無味,很好地滿足了這樣的要求。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布置相關的實踐作業,讓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和研究生活中的化學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照片或文字來記錄自己家中鐵制品生銹的過程;研究“用過的雨傘要撐開晾曬”之中包含了那些化學知識;探究“為什么加多了鹽的菜再加入醋味道就可以變淡”等問題。作業考察的形式可以是研究報告或應用舉例,不必局限于傳統的形式,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化學的存在,體會化學的用處,思考生活和化學的關系。
化學充滿了魅力,不是枯燥、理論和無用的,它和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懂得有效利用這種聯系,在化學教學中靈活地運用生活化教學理論,讓學生產生探索化學的持久的推動力。
■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