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石曉旭 劉建 薛亞光 石呂 魏亞鳳
摘要 稻麥兩熟是我國面積最大種植方式,水稻秸稈還田是一種便捷的秸稈利用方式。秸稈還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釋放化感物質會對周圍作物產生化感作用。為了給水稻秸稈還田相關研究提供參考,介紹了近年來水稻秸稈對小麥化感作用研究進展,從秸稈還田化感物質釋放方式、秸稈中化感物質分離鑒定、水稻秸稈主要化感物質、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化感效應、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中后期影響等方面闡述了研究進展,并對水稻秸稈還田化感作用研究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小麥;水稻;秸稈還田;化感作用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04-002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4.007
Research Advances in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Rice Straw on Wheat
LI Bo,SHI Xiao-xu,LIU Ji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Yangtze River in Jiangsu,Nantong,Jiangsu 226541)
Abstract Rice and wheat double cropping is the largest planting method in China,and returning rice straw to the field is a convenient way to use straw.After returning straw to the field,the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released by soaking in rain and dew water and their own decomposition will produce allelopathic effects on the surrounding crop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we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ice straw on wheat allelopathy in recent years,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lease mode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the separ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in straw,the main allelopathic substances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the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on wheat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and the influence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o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wheat.Finally,we forecasted the researches on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Key words Wheat;Rice;Straw returning;Allelopathy
基金項目 江蘇省333科研項目(BRA2019203);南通市基礎研究計劃項目(JC2018074)。
作者簡介 李波(1982—),男,江蘇泰興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作物栽培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6-21
稻麥兩熟區是我國糧食作物主產區,年產水稻秸稈約9 750.5萬t,水稻秸稈富含作物生長必需的碳、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是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1-2],秸稈還田是一種最便捷、最環保的秸稈利用方式,也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措施[3]。稻秸還田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80年代,發展于90年代。綜合國內外的研究結果顯示,稻秸還田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環境、作物生長以及溫室氣體等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表明,稻秸還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有效養分[4]。長期連續稻秸還田有助于提高玉米、小麥、油菜產量[5-6]。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表明,稻秸翻耕還田降低了麥田N2O排放量而且降低稻田CH4排放量[7]。稻秸還田是發展生態農業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在生產上逐漸推廣。化感作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極為廣泛,無論是作物的單一種植,還是作物輪作、間作、覆蓋、翻埋、重茬種植、殘茬的處置或利用等,都要考慮化感作用的影響[8]。鑒于此,筆者介紹了國內外水稻秸稈化感物質以及還田對小麥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等化感效應,綜述了稻秸還田對小麥化感作用研究的相關進展,并對今后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旨在為水稻秸稈還田小麥生產、改良水稻秸稈還田技術提供理論基礎。
1 秸稈還田化感物質釋放方式
植物化感作用的產生主要通過雨露淋溶、地上部分揮發、根系分泌和植株殘留物腐解4種途徑釋放到環境中[9]。在雨水露水的淋溶下,植物的葉片、莖稈等不同部位水溶性化感物質被淋溶出來,從而釋放到環境中產生化感作用。秸稈還田后,在雨水露水淋溶下,化感物質釋放到土壤中,在微生物分解等作用下產生化感物質[10]。植物釋放化感物質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植物殘留物在環境中分解釋放,枯萎的植物殘留物能在環境中的微生物或其他物理化學因素作用下產生和釋放化感物質到附近的環境當中。秸稈還田后在微生物作用下逐漸腐解,化感物質逐步釋放到土壤中,從而對周圍作物產生化感作用[11]。
2 秸稈中化感物質分離鑒定
秸稈中化感物質可以通過淋溶和殘體分解進入環境中。浸提劑主要是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其中無機化合物主要有:H2O、NaOH等[12-13],有機化合物主要有甲醇、石油醚、氯仿、二氯甲烷、丙酮、乙醚、乙酸乙酯、乙醇等。浸提一般使用復試振蕩、索式提取和超聲波等方法[14-16]。
化感物質分離純合主要包括萃取法、樹脂吸附法、色譜分析法[17]。萃取法是一種用液態的提取劑處理與之不互相溶解的雙組分或多組分溶液,實現組分分離的傳質分離過程,該方法操作簡單方便、快速易行,是一種廣泛應用的單元操作[18]。樹脂吸附分離技術是采用特殊材料的樹脂作為吸附劑從提取液中有選擇地吸附其中的化感物質,除去雜質的一種提取并且精制的新方法[19-20]。色譜分析法又稱為層析法,該方法是利用不同物質在不同相態的選擇性分配,以固定相對流動相中的混合物進行洗脫,混合物中不同的化學物質由于選擇分配系數不同會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動,從而達到預期的分離效果。一般常用的色譜分離方法有紙層析、柱層析、氣相色譜層析、液相色譜層析等,通過這些方法達到分離和純化化感物質的目的[21]。
化感物質鑒定主要通過測定熔點、毛細管電泳法、紅外光譜、紫外光譜、質譜和核磁共振等參數,判斷其中存在的官能團、共軛體系、分子量以及原子和原子在分子中的結合方式來確定其化學式,隨著現代儀器設備的更新換代,把色譜儀的高分辨率和質譜儀的高鑒別能力結合起來組成氣質聯用儀(或液質聯用儀),這些高端分析儀器的運用成為目前鑒定分析復雜未知化合物定性問題的常用工具之一[22]。
3 水稻秸稈化感物質
胡帥珂[23]采用超聲波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了水稻秸稈中化感物質,并用GC-MS分析鑒定了水稻秸稈中的化感物質成分。其中超聲波提取法分離鑒定出21種化合物,主要有己酸、苯甲酸、水楊酸、十六烷、香草醛、十八烷、十四酸、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十五烷酸、4-羥基-3,5二甲基苯甲酸、4-羥基-3,5二甲基苯甲酸、正十六酸、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十七酸、植醇、1-十八烯酸等,以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為主要類別,還有醇、酮醛、酯和一些烴類有機化合物。其中酸類物質占到總提取物的78.55%,含量最高的為正十六酸,占到40.70%。索氏提取法分離鑒定出種化合物,主要有苯甲酸、十六燒、十八院、香草酸、正十六酸、十七酸、十八碳稀酸、十五烷、正二十烷、二十七烷、甲基十五碳稀、十六酸甲酯、四十四烷、9-十八稀、十九烷,這些化感物質具有抑制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等化感作用。Chung等[24]對4個品種水稻秸稈化感物質進行了分離與鑒定,水稻秸稈中化感物質主要有對羥基苯甲酸、阿魏酸、香豆酸等,其中對羥基苯甲酸在抑制稗草種子萌發起主要作用。
4 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種子萌發與幼苗生長化感效應
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大都是抑制作用,稻秸還田后小麥出苗主要受溫度、水分等物理因素控制,秸稈還田后會引起土壤水分、溫度變化,從而引起小麥種子萌發環境變化,這也影響了小麥種子萌發及出苗。稻草還田影響小麥出苗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不足或分布不不均、秸稈阻礙等因素[25-26]。稻草還田影響小麥出苗除了物理因素外,秸稈釋放的化感物質對小麥種子萌發影響也占很大部分。
李波等[27-28]利用室內培養試驗,研究不同質量濃度稻草浸提液對小麥種子發芽、葉重、苗高、根系長度、根干重的化感效應。稻草浸提液對小麥發芽表現為抑制作用,且隨著稻草浸提液濃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大。不同濃度稻草浸提液對葉重、苗高、根系長度、根干重都有影響,稻草浸提液對葉重影響因品種不同而不同,低濃度時都為促進作用,對小麥苗高都是促進作用,低濃度的稻草浸提液對小麥根長、根干重有促進作用。稻稈浸提液對小麥種子萌發有抑制作用,對幼苗生長的影響表現為低促高抑,稻稈浸提液主要通過影響小麥淀粉體降解及淀粉酶活性來影響小麥種子萌發。董雪芳等[29]研究表明小麥根比莖葉對水稻秸稈浸提液更敏感,不同小麥品種對浸提液的耐受能力不同。李逢雨等[30]研究表明。水稻秸稈水浸提液對小麥發芽和幼苗生長的影響總體上表現為低促、高抑,即低濃度的浸提液對小麥發芽有促進作用,較高濃度的浸提液對小麥發芽產生抑制作用,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當浸提液質量濃度為 0.01 g/mL(低)時,浸提液對小麥發芽有微弱的影響,對幼苗生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當浸提液質量濃度為 0.02 g/mL(中)時,浸提液對小麥發芽和幼苗生長產生抑制作用,且在小麥幼苗生長階段的抑制作用強于發芽階段。
5 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生育后期影響
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拔節期至成熟期化感效應研究較少,有學者研究了稻秸還田量與還田深度對小麥生長發育的影響,水稻秸稈還田量主要影響小麥SOD、CAT酶活性,葉片光合速率小麥根系生長等,其中9 000 kg/hm2稻秸還田量能提高小麥SOD和CAT活性及光合速率,延緩生育后期企業衰老,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增加次生根數目、根冠比、根系總吸收面積、活性吸收面積,提高產量[31]。
水稻秸稈還田深度主要影響小麥根系活力、根系活性吸收面積、小麥旗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等,其中15 cm 的稻稈還田深度能顯著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增加次生根數目,提高根冠比、根系總吸收面積、活性吸收面積及根系 TTC還原強度;不同稻稈還田深度對拔節期小麥次生根皮層結構影響不大,但對導管結構影響較大,還田深度越深,導管發育越慢;15 cm的稻稈還田深度能顯著提高小麥旗葉綠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在生育后期能延緩旗葉葉綠素的降解速度,增加小麥產量;15 cm的稻稈還田深度能提高小麥生育后期旗葉中 SOD 和 CAT的活性,延緩葉片的衰老;15 cm的稻稈還田深度能延緩小麥胚乳細胞中淀粉體發育時間[32]。水稻秸稈還田延緩小麥生育進程,顯著提高小麥產量,增加小麥的千粒重、每穗粒數[33]。
6 展望
秸稈還田是處理剩余秸稈最有效的措施,秸稈還田釋放化感物質,從而影響周圍作物生長發育相關研究集中在表型現象方面較多,如:發芽率、幼苗生長等,但是其作用機制相關研究較少,尤其關于水稻秸稈中化感物質分離鑒定相關研究也較少。水稻秸稈是豐富寶貴的生物資源,重點圍繞水稻秸稈中新型化感物質鑒定以及抑制雜草功能分析,可為研發生態環保型植物源除草劑提供基礎,同時也為水稻秸稈資源化利用提供途徑,對發展生態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稻秸還田化感效應主要集中在小麥種子萌發與幼苗生長期,主要研究了水稻秸稈浸提液對小麥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影響,秸稈還田對小麥生育中后期研究較少,小麥生育后期秸稈化感物質主要是在微生物腐解作用下逐漸釋放,小麥生育后期籽粒灌漿、成熟等決定著小麥產量與品質,但關于水稻秸稈腐解釋放的化感物質及其對小麥生育中后期的影響相關研究較少。開展水稻秸稈還田對小麥生育中后期化感效應與作用機制對秸稈還田條件下小麥高產優質栽培有重要意義。
水稻秸稈還田方式相關研究較多,但相關機械配套較少,在水稻秸稈還田機械方面可開展相關研究,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為秸稈高效還田提供基礎與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王珍,馮浩.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土壤入滲特性及持水能力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4):75-80.
[2] 李清泉.秸稈還田技術應用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9):10-11.
[3] 潘劍玲,代萬安,尚占環,等.秸稈還田對土壤有機質和氮素有效性影響及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5):526-535.
[4] 朱利群,張大偉,卞新民.連續秸稈還田與耕作方式輪換對稻麥輪作田土壤理化性狀變化及水稻產量構成的影響[J].土壤通報,2011,42(1):81-85.
[5] 王允青,王靜,郭熙盛,等.不同水分條件下連續多年秸稈還田對水稻、油菜產量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4):11464-11465.
[6] 劉禹池,馮文強,秦魚生,等.長期秸稈還田與施肥對成都平原稻-麥輪作下作物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15,28(1):240-247.
[7] 張翰林,呂衛光,鄭憲清,等.不同秸稈還田年限對稻麥輪作系統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5,23(3):302-308
[8] RICE E L.Allelopathy[M].2nd ed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4.
[9] SEAL A N,PRATLEY J E,HAIG T,et al.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compounds in a series of allelopathic and non-allelopathic rice root exudates[J].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2004,30(8):1647-1662.
[10] 周艷麗,程智慧,孟煥文.大蒜根系分泌物對不同受體蔬菜的化感作用[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1):81-86.
[11] QI Y Z,ZHEN W C,LI H Y.Allelopathy of decomposed maize straw products on three soil-born diseases of wheat and the analysis by GC-MS[J].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2015,14(1):88-97.
[12] 曾任森,林象聯,駱世明,等.蟛蜞菊的生化他感作用及生化他感作用物的分離鑒定[J].生態學報,1996,16(1):20-27.
[13] 王大力,祝心如.三裂葉豚草的化感作用研究[J].植物生態學報,1996,20(4):330-337.
[14] 馬瑞霞,劉秀芬,袁光林,等.小麥根區微生物分解小麥殘體產生的化感物質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生態學報,1996,16(6):632-639.
[15] 楊善元,俞子文,孫文浩,等.鳳眼蓮根系中抑藻物質分離與鑒定[J].植物生理學報,1992,18(4):399-402.
[16] 劉秀芬,馬瑞霞.根際區他感化學物質的分離,鑒定與生物活性的研究[J].生態學報,1996,16(1):1-10.
[17] 閻飛,楊振明,韓麗梅.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及其作用物的研究方法[J].生態學報,2000,20(4):692-696.
[18] 華中農學院土壤農化教研組,華中農學院化學教研組.用分配薄層層析測定土壤中揮發性有機酸——影響水稻早發的土壤障礙因素診斷技術之一[J].湖北農業科學,1976,15(12):33-36.
[19] 孫文浩,余叔文,楊善元,等.鳳眼蓮根系分泌物中的克藻化合物[J].植物生理學報,1993,19(1):92-96.
[20] 黎海彬,李小梅.大孔吸附樹脂及其在天然產物研究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05,32(3):22-25.
[21] TANG C S,YOUNG C C.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elopathic compounds from the undisturbed root system of bigalta limpograss (Hemarthria altissima)[J].Plant physiology,1982,69(1):155-160.
[22] 嚴衍祿.現代儀器分析[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5:51-194.
[23] 胡帥珂.水稻秸稈化感物質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及消除化感影響的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2.
[24] CHUNG I M,AHN J K,YUN S J.Identification of allelopathic compounds from rice (Oryza sativa L.) straw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J].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01,81(4):815-819.
[25] 李波,魏亞鳳,季樺,等.水稻秸稈還田與不同耕作方式下影響小麥出苗的因素[J].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3,34(2):60-63.
[26] 張斯梅,顧克軍,許博,等.稻秸還田與播種方式影響小麥出苗及產量的大田試驗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33):29-33.
[27] 李波,魏亞鳳,薛亞光,等.稻草浸提液對小麥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化感效應[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1):18-19,22.
[28] 李波,楊陽,曹文韜,等.稻稈浸提液對小麥根尖和胚乳結構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南方農業學報,2018,49(11):2162-2168.
[29] 董雪芳,李俊,賴運平,等.水稻秸稈浸提液對小麥幼苗的化感作用[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1(2):144-147,153.
[30] 李逢雨,孫錫發,馮文強,等.水稻秸稈水浸提液對小麥的化感作用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08,21(4):960-964.
[31] 李波,劉建,熊飛,等.稻稈還田量對盆栽冬小麥生理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2,32(5):937-940.
[32] 李波,劉建,熊飛,等.稻稈還田深度對盆栽冬小麥結構和生理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2,32(4):722-727.
[33] 季陸鷹,葛勝,朱偉,等.稻秸稈不同還田方式對小麥生育進程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1,39(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