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善荀 曾黎 何為



為推動空間治理現代化,文章結合成都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和城市發展趨勢,圍繞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評估框架、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技術手段、評估方法以及成果應用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創新,以期挖掘成都空間治理的個性化特征、精準匹配空間治理的對策建議,實現體檢評估機制從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常態化和專業化提供更多的參考。
空間治理現代化; 國土空間規劃; 城市體檢評估; 監測預警
TU984.11+1?? A
[定稿日期]2021-11-04
[作者簡介]吳善荀(1984~),男,碩士,高級工程師,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
1 城市體檢評估
城市體檢評估是對城市發展階段特征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效果的定期分析和評價[1],是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現和解決空間治理問題的重要抓手,也提高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有效性的重要舉措。2017年9月,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為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在全國的開展積累了有益經驗。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定期評估制度”。次年5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按照‘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要求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并改進規劃管理的意見,以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同時,為確保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自然資源部制定了《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以下簡稱《規程》),要求全國各設市的城市全面部署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工作,標志著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在全國全面啟動。
然而,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背景下,每個城市所面臨的空間治理問題不盡相同,完全照搬《規程》要求開展體檢評估工作,難以挖掘城市個性特征。為此,如何在自然資源部《規程》的指導下,優化形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體檢評估框架,構建數據多元、技術可靠的體檢評估手段,精準、精細識別地方發展短板與成效、找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實現城市治理從“治病療傷”到“強身健體”,實現體檢評估機制從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2],為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常態化和專業化提供更多的參考,才是當前空間治理現代化背景下城市體檢評估工作開展的題中之義。
從國內外先進城市看,紐約、倫敦、北京等城市均已探索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城市體檢評估機制,為各地開展城市體檢評估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紐約圍繞《紐約2050總規》的實施情況,開展了年度監測和定期評估,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紐約評估工作由紐約市遠期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辦公室主導,與其他相關部門合作組織開展[3];二是評估工作與戰略規劃調整相掛鉤,四年一次的定期評估為下一任市長對全市的發展戰略的優化調整提供科學參照[4-5]。倫敦自2004年起倫敦政府便開始編制《年度監測報告》(AMR),其特點有二:一是指標全面且多元,根據政府的核心承諾和優先事項,制定了一套涵蓋了住房、經濟、環境、交通等各個方面的績效指標進行評估[6];二是年度監測工作與政策調整相結合,倫敦年度監測報告結果是政策調整的直接依據,同時政策調整也反饋至年度監測工作中[3]。北京是國內首個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制度的城市,一方面,其評估方法多維,不局限于指標值與目標值或歷年數據的對比,而是采用多種方法開展全方位的分析與監測,如針對全局性指標,分析方法重點關注趨勢發展,對于項目類指標,分析方法重點關注項目實施的外部影響[7];另一方面,其評估手段多元,北京通過建立城市體檢評估數據采集平臺、大數據平臺等手段,使得體檢結果更加精準[7]。通過以上城市的體檢評估經驗總結發現,先進城市的體檢評估指標體系上突出全面性和特色化,技術手段上突出多元化,成果應用往往與規劃政策調整相結合。
2 研究區概況
成都市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東緣,是全國唯一能眺望雪山的超大城市。超5 000 m垂直海拔高差形成了多元自然地貌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擦亮了“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特色名片,總體體現“壯美山峰-綿延丘陵-千里沃野-現代城鎮”的公園城市自然地理特征。整體呈現生態綠心龍泉山和生態屏障龍門山“兩山相望”、西部岷江水網和東部沱江水網“兩水相依”、連綿蔥郁的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林盤“兩林相映”、龍泉山西側沃野良田和東側的緩坡丘田“兩田相異”的自然地理格局。
近年來,黨中央賦予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重大使命,同時,“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開放戰略交匯實施,西部大開發、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區域戰略密集部署,推動了成都加快從內陸腹地走向泛歐泛亞的開放前沿,從區域經濟中心走向國家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由國家中心城市走向世界城市,從天府之國走向公園城市示范區,從大城市發展走向大都市圈。
3 成都市面向高水平治理的年度體檢評估探索
成都圍繞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評估框架、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技術手段、評估方法以及成果應用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進行探索與創新,以期在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指導下,更加準確地查找成都市空間治理的普適性和個性化特征,更加深入地挖掘導致空間治理短板的原因,更加精細地匹配空間治理對策建議。
3.1 探索“6大維度+33個方面”的體檢評估框架體系
結合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實踐,優化評估框架體系,構建以“6大維度+33個方面”為目標引領、逐層剝繭的評估框架,評估內容緊扣公園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核心方面,充分發揮體檢評估的效能(圖1)。
一是圍繞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目標對評估維度進行優化調整。主要包括突出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新極核,設定城市競爭力評估維度,重點關注城市位勢能級;突出公園城市高品質宜居生活新標桿,設定城市品質評估維度,重點關注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突出公園城市全面協調發展新典范,設定空間協同評估維度,重點關注區域協同和城鄉協調等。
二是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以及自身特色對評估方面進行細化設定。如以國家總體安全觀為基本遵循,在安全底線維度,重點聚焦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發展底線、水安全、土壤安全、大氣安全、文化保護、綜合防災、能源安全和規劃管控等十個方面;全面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極兩中心兩地”戰略定位以及增強成都“五中心一樞紐”國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撐功能的相關要求,在城市競爭力維度,重點聚焦經濟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門戶樞紐6個方面。
3.2 探索“基本指標+特色指標”的體檢評估指標體系
結合成都自身特點,在自然資源部明確的評估基本指標和國務院審批城市必選指標的基礎上,對指標體系適度增補。增補重點圍繞國家、區域、省賦予成都的重大戰略導向與責任擔當,以及成都稟賦特征,形成兼具時代要求、國家責任與成都特色的“基本指標+特色指標”評估指標體系[8]。
結合國家、區域及省對成都發展要求,增設“公園城市”與“區域協同”方面的指標。針對習總書記對成都提出的“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等指示,體檢評估指標體系應增加突出成都建設公園城市成效與短板的指示指標,如增設“林蔭路推廣率、街道綠視率、公園街區覆蓋率”等指標。針對國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開放新態勢,指標體系應增設體現成都極核功能和區域協同發展的指示指標,如增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成渝地區夜間燈光強度”等指標。
尊重成都稟賦特征,強化體現成都“天府文化”與“生活城市”特色的測度指標。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聚焦成都“天府之國”的文化標識,增設“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等指標。同時,成都也是全國有名的休閑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以“快工作、慢生活”著稱。聚焦“生活城市”的鮮明特質,增設“設施便利指數、每萬人擁有咖啡館、茶舍、書吧等數量”等指標。
3.3 注重“智能平臺支撐+大數據挖掘+滿意度調查”多手段綜合分析
為實現全面監測、深入刻畫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特征,提升體檢評估結果的精準性,成都體檢評估注重多種評估方法綜合運用,形成“智能平臺支撐+大數據挖掘+滿意度調查”的分析手段。
3.3.1 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作用
充分發揮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智能信息平臺的支撐作用。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鏈接三大業務應用體系,提升傳統數據獲取的便捷性。如充分鏈接規劃和自然資源監測評價與監管決策應用體系,動態獲取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等空間數據,實時更新。充分鏈接自然資源調查與共建共享應用體系,獲取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土地權屬調查等國土空間調查數據。充分鏈接政務服務與業務審批應用體系,有效打通城市體檢評估工作與電子政務辦、統計局及相關職能部門的銜接,動態獲取數據人口監測、社會經濟等相關數據等。
3.3.2 充分利用城市運行大數據
充分挖掘城市運行大數據,將自行車騎行數據、手機信令數據、百度定位數據等大數據與空間數據系統整合,提升體檢評估精準識別問題的能力。如通過共享單車騎行、高德導航等數據分析交通通勤狀態,識別中心城區共享單車50余處需求熱點以及三環路、繞城高速、劍南大道、益州大道等20處堵點,為制定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體系夯實基礎。通過手機信令數據識別人口通勤特征,發現45 min通勤距離內居民占比為78.2 %,長距離跨區通勤需求增加等特征,為成都進一步優化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提供支撐(圖2~圖4)。
3.3.3 強化公眾參與
強化公眾參與,聚焦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樂業以及人的空間感受,圍繞生態宜居、生活舒適、城市特色與風貌、安全韌性、多元包容、城市活力、交通便捷、城市管理等8大維度,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通過搜集到6 000多份調查問卷,初步形成社會滿意度調查報告,充分了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通過調查反映出成都在城市交通便捷性、城市生活舒適性、城市管理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圖5)。
3.4 探索“數量、結構、質量、效率、布局”等多方面綜合評估方法
體檢評估不僅進行指標數據完成度評價,更強調指標的結構、質量、效率、布局等的綜合分析,形成“總量+結構”“總量+質量”“總量+效率”“總量+布局”的多維評估角度。
“總量+結構”方面,通過分析不同要素結構的變化,強化趨勢分析與問題識別。如對人口的分析,通過常住人口、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等總量指標反映出成都人口規模持續快速提升的特征,其中我市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已提升至全國第6位。同時借助百度慧眼、手機信令等挖掘人口結構數據,描繪人口畫像,評估發現當前成都學歷結構提升明顯,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口占比達14.38 %,但人口年齡結構有待優化,人口老齡化率21.1 %,月收入20 000元以上群體僅占7 %,遠低于北京(18 %),收入水平有待提升(圖6~圖10)。
“總量+質量”方面,通過對耕地等自然資源的質量特征分析,反映資源保護情況和保護質量;通過對經濟總量和人均GDP的分析,綜合反映規模和發展質量。如對耕地的評價,不僅關注耕地保護目標的落實情況,也分析了耕地質量等別變化情況,2019年成都市7等、8等、9等優質耕地占比較上年分別提高0.06 %、18.51 %、0.29 %,較好地完成了耕地保護目標,并通過農用地整治等措施提升了耕地質量。如對綜合實力的分析,成都經濟總量持續增長,GDP居全國第7位、副省級城市第3位,但從人均GDP來看,2019年僅為深圳的1/2、廣州的66.45 %,經濟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圖11)。
“總量+效率”方面,通過對建設用地使用、水資源利用、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效率分析,反映要素投入產出狀態。如對建設用地的評價,建設用地總規模雖在增加,但每萬元GDP地耗等建設用地效率指標均反映近幾年成都土地投入產出效率提升較快,2014年以來,每萬元GDP地耗以年均7.8 %的速度下降,說明成都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研究出臺“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政策,強化增存并重發展,進一步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效率明顯(圖12)。
“總量+布局”方面,在總量分析的基礎上,更強化布局特征分析,綜合反映不同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問題,引導空間優化調整。如對人口空間分布的評估,識別出人口單中心圈層式分布特征依然明顯,中心城區建成區人口密度達1.59×104 人/km2,超過世界高密度城市人口密度1.5×104 人/km2的標準,導致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逐漸顯現,城市空間布局亟待優化(圖13)。
3.5 深化“行動計劃+政策調控”的成果應用體系
城市體檢評估是推動實現空間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為實現城市體檢評估的全面應用,成都參考先進城市經驗,拓展應用維度,將體檢評估結果與行動計劃和政策調控相掛鉤。
一方面,將城市體檢評估結果與下一年度的行動計劃相結合,提升規劃實施的有效性。如針對成都市城市品質逐步向好,但距離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發展目標仍然存在差距的判識,成都市委、市政府賡即出臺《關于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意見》,重點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等,著力營造“巴適安逸和美”的公園城市生活,持續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持續優勢,讓人民群眾共享城市發展紅利。
另一方面,將體檢評估結果與政策調控相掛鉤,促進規劃向公共政策轉化轉變。如針對成都市用地效率有待提升的現狀,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都印發了《關于盤活存量工業用地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雙下”實施辦法》《關于推進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配置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推動工業用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推動規劃從文本和圖紙向公共政策轉型。
4 結論與展望
結合成都自然地理格局特征和城市發展趨勢,圍繞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工作的評估框架、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技術手段、評估方法以及成果應用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創新。未來成都立足新階段、貫徹新理念、服務新格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相結合,依托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將進一步探索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體檢評估技術,支撐數字中國戰略。進一步完善實施監督系統中監測、評估、預警、維護等各個環節的政策設計,支撐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參考文獻
[1] TD/T 1063-2021 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S].
[2] 胡洪彬. 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內在機理與實現路徑[J]. 探索, 2020(6):13.
[3] 金忠民, 陳琳, 陶英勝. 超大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實施監測技術方法研究——以上海為例[J]. 上海城市規劃, 2019(4):9-16.
[4] 馬璇, 鄭德高, 孫娟,等. 規劃改革背景下總規評估的認識與思考[J]. 城市規劃學刊, 2017(6):6.
[5] 紐約市政府.“一個紐約”計劃實施進度報告2017[R]. 2017.
[6] 大倫敦政府. 倫敦規劃年度監測報告2015/2016[R]. 2017.
[7] 王如昀. 倫敦與北京城市體檢評估機制比較[J]. 北京規劃建設, 2020(6):182-184.
[8] 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識別發展短板強化戰略預判[N]. 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0-04-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