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博 鄭遠 李偉



城鄉協同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障社會公平公正的必然選擇。然而鄉村地區日益嚴重的交通安全問題成為了制約鄉村發展的重大阻礙。文章基于鄉村地區交通事故統計情況分析了鄉村地區交通事故特點,得出了鄉村地區薄弱的道路基礎設施是交通事故發生主要原因的結論。在此基礎上,針對鄉村地區的特點,提出了一系列交通安全水平改善措施。同時,為了更有效地改善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通過分析不同產業類型鄉村的交通特征,提出了交通安全水平改善措施實施的優先級。最后,以仁壽縣鄉村振興規劃為例,針對性的提出了道路基礎設施優化策略。
鄉村道路; 交通安全; 鄉村振興; 城鄉協同
U412.36+3?? A
[定稿日期]2021-03-08
[作者簡介]劉振博(1994~),男,碩士,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國土空間規劃等; 李偉(1989~),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國土空間規劃等。
[通信作者]鄭遠(1982~),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國土空間規劃等。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對國家來說,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對廣大鄉村地區來說,鄉村振興戰略是扭轉鄉村衰落現狀,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歷史機遇。同時,在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背景下,鄉村地區將再次迎來發展機遇。
然而,在即將迎來鄉村大發展的背景下,鄉村地區薄弱的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道路交通建設,成為了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阻礙,主要表現為鄉村地區交通事故的頻發。有關統計結果顯示,發生在鄉村的交通事故占到全國總體的1/4,發生在鄉村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占到全國總體的1/3。事實上,盡管我國鄉村公路通車里程已達400×104 km,絕大部分鄉村地區已經實現“村村通”目標,但與城市相比,鄉村道路基礎設施仍存在等級低、設計不合理、交通工程設施不足等一系列問題[1-2]。
現階段國內對鄉村地區的交通安全問題普遍重視程度不足。當前,城市道路建設往往已經有了系統的規劃、設計以及后期養護措施,而鄉村道路假設中往往缺少規劃,或是在規劃中對交通安全問題重視不足。另一方面,鄉村公路的設計等級往往較低,交通安全設施配套不完善[3]。隨著鄉村機動車保有量逐年遞增,缺少規劃以及設計等級低的鄉村公路不再能滿足鄉村地區日益增長的機動車出行需求。為了保障城鄉區域公平公正協同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鄉村振興規劃及國土空間鄉村規劃中提出交通安全水平改善策略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1 鄉村地區交通安全現狀分析
1.1 鄉村地區交通事故情況分析
根據國家統計局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的交通事故數據,“十二五(2011~2015)”期間發生的交通事故統計情況[4]如表1所示,城鄉交通事故發生對比如圖1所示。根據城鎮和鄉村地區交通事故發生情況的對比可以看出,鄉村地區交通事故存在以下特點:
(1)重特大事故發生比例高:“十二五”期間,城鄉交通事故次數發生比例為76.4∶23.6,城鄉重特大事故次數發生比例為66.7∶33.3,說明在鄉村地區更易發生“群死群傷”的重特大交通事故。
(2)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人數比例較高:“十二五”期間,城鄉交通事故次數發生比例為76.4∶23.6,城鄉傷亡人數比例為75.7∶24.3,說明在鄉村地區更易發生造成人員傷亡的交通事故。
由于我國當前鄉村地區機動車保有量與城鎮仍有較大差距,鄉村地區交通安全問題在總量上不是特別突出,但從事故嚴重程度角度考慮,鄉村地區一旦發生交通安全事故,往往更加危險,更易造成重大損失和惡劣的社會影響(表1)。
1.2 鄉村地區交通安全問題分析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城鎮化建設的加快,鄉村地區基礎設施、管理水平以及文化教育等與經濟發展之間不匹配的矛盾將進一步加深,這將造成鄉村地區交通安全狀況的惡化。對鄉村地區交通事故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鄉村地區主要存在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
(1)鄉村地區居民交通安全意識薄弱:鄉村地區普遍存在駕駛員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的現象,不系安全帶、不戴頭盔、酒駕、無證駕駛、超載、客貨混裝、貨車載人等現象時有發生。
(2)鄉村地區車輛存在隱患[5]:鄉村地區車輛類型繁多,存在著農用車、貨用車以及客運車等多種車型,很多車輛的性能、質量不能達到國家標準,車輛缺乏維修、檢驗、養護,甚至存在相當一部分無牌照、私自改裝的車輛。
(3)鄉村地區交通管理力量薄弱[6]:鄉村地區交通安全管理力量的發展相對滯后,鄉村地區普遍存在著交通警察警力不足、車輛管理信息不完善、執法管控水平低等現象。
(4)鄉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尚存在不足:根據有關數據,截至2018年底,我國鄉村公路總里程已達405×104 km,超過99 %的鄉村通了硬化路,但需要認識到的是,鄉村公路在規劃設計、道路養護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礎設施不足是鄉村地區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在鄉村振興規劃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2 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改善策略研究
2.1 鄉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改善措施
與城鎮不同,我國鄉村地區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薄弱,與城鎮相比較,鄉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仍存在較大差距。為了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推進,促進城鄉公平發展,有必要在規劃中對鄉村道路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可采取的改善措施包括:
2.1.1 提高鄉村公路設計等級
目前鄉村地區存在著大量的低等級公路,這些公路技術等級低、道路設計不夠合理、安全設施不夠完善,是造成交通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鄉村振興規劃中,應在一定程度上超前規劃,根據公路主要功能以及承擔運輸任務,適當提升公路等級,尤其是在交通量大或地形條件差的路段,盡量減少等外公路等低等級公路的出現。
2.1.2 優化鄉村公路線形及斷面設計
鄉村公路由于設計等級低,線形條件差,且大部分為單車道公路,往往存在行車危險性高、會車不便等問題,尤其是在鄉村地區大型農用車輛以及貨車較多的背景下,線形與道路斷面寬度對交通安全的影響更為重要。在鄉村振興規劃中,公路的選線應盡量避開急彎陡坡等不良地形,并適當增加道路寬度。在條件受限的地區,無法實現多車道公路的規劃時,需要設置錯車道,保障會車安全。
2.1.3 提升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
提升交叉口交通安全水平,首先應確立主路優先的路權分配原則,在次要道路交叉口前應設置減速讓行標志;其次應清除交叉口遮擋視線的障礙物,保持視距通透,保障車輛轉彎的安全視距;另外還需要在交叉口前設置減速標志標線,提示駕駛員減速慢行;最后,在穿越村鎮路段,在交叉口前可設置人行道,避免行人橫穿馬路造成的交通安全隱患。
2.1.4 消除危險路段安全隱患
鄉村地區由于地形條件較差,尤其在山嶺地區,往往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危險路段,包括長大下坡路段、急彎路段以及路側危險路段等,給交通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針對長大下坡路段,應在下坡前設置警示標志、減速設施、避險車道、爬坡車道等交通安全設施;針對急彎路段,應保證車輛轉彎視距,在急彎前設置警示標志、反光鏡等交通安全設施;針對路側危險路段,應移除路側障礙物,設置警示標志、路側護欄等交通安全設施。
2.1.5 加強穿越村莊路段交通安全管理
鄉村公路在穿越村莊路段的人車沖突最為嚴重,為保護行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強交通安全管理尤為重要。首先,對穿越村鎮的大型貨運車輛引導其繞行,同時設置限高限寬設施,強制性限制大型車輛駛入村鎮路段;其次,在穿越村莊路段進行限速,設置限速標志以及減速設施,有條件可設置違章攝像頭;另外,可通過加寬車道,增加硬路肩等方式為行人留出道路空間,通過人車分離,弱化人車沖突。
2.1.6 保障夜間行車安全
鄉村地區由于缺乏路燈設施,夜間行車危險系數高,為保障夜間行車安全,需采用視線誘導技術保證車輛不會偏離道路行駛。可采用設置輪廓標、線形誘導標等對駕駛員進行視線誘導,輪廓標及線形誘導標反光等級應合理選擇,避免造成眩光干擾駕駛員安全行駛。有條件區域,可設置路燈。
2.2 鄉村地區產業類型與交通特征分析
鄉村地區產業體系的構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鄉村振興中常見的產業體系包括:以現代農業為主的一產類型、以創新農業為主的二產類型、以旅游貿易為主的三產類型以及三產融合的綜合類型等[7-8]。不同鄉村產業類型各不相同,其交通特征也各不相同。
(1)以一產類型為主的鄉村,其主要產業為現代農業。現代農業不同于傳統農業小農分散式的生產方式,主要通過規模農業、資本農業和技術農業方式,發揮農業優勢。考慮到現代農業集約型的生產方式,鄉村交通的車輛類型中必然會存在大量的大型農用機械、貨用車輛,而大型車輛往往會對交通造成更多的不良影響,更容易產生交通事故。
(2)以二產類型為主的鄉村,其主要產業為創新農業。依托于鄉村的農產品優勢,依靠科技創新對農產品進行升級改造,打造農產品品牌,建立農產品工業生產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以創新農業為主要產業的鄉村,其交通的車輛類型中必然會存在大量的大型貨運車輛,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經濟損失。
(3)以三產類型為主的鄉村,其主要產業為旅游貿易。該類型的鄉村產業往往依托于歷史人文資源、宗教資源、特色農業等,發展旅游、貿易等現代服務業,從而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旅游業對客流的吸引作用必然會導致客車交通量的增加,鄉村公路的交通壓力增大,容易導致交通擁堵、車輛混行等一系列問題,且由于大型客車的存在,更容易引發群死群傷的重特大交通事故。
(4)對于三產融合的綜合類型鄉村,由于其產業類型更為豐富,導致交通特征也更為復雜,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不同鄉村公路的交通特征進行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5)道路基礎設施改善措施實施優先級對不同產業類型鄉村可采用的道路基礎設施改善措施進行優先級排序,保證道路建設資金地有效利用,更加高效地提升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
(6)一產類型鄉村交通特征為農用車多,整體交通量小;二產類型鄉村交通特征為貨車多,交通量大;三產類型鄉村交通特征為客車多,交通量大。根據各產業類型鄉村的交通特征,對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改善措施進行優先級排序,見表2。
3 實例研究
3.1 項目概況
仁壽縣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地處成都城市南端,處于成都都市區,緊鄰天府新區和天府國際機場。轄60個鄉鎮,有行政村570個、社區48個;常住人口119×104人,戶籍人口154×104人。仁壽縣對外交通十分發達,目前是成都都市區對外交通最發達的縣。休閑旅游資源豐富,擁有黑龍灘省級風景名勝區,緊鄰三岔湖國際旅游度假區。仁壽縣具有良好的鄉村振興發展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以及自然資源優勢(圖2)。
仁壽縣交通現狀主要依賴公路,截至2017年,縣域內公路通車里程已達到3 322 km公里,通車里程在眉山市內屬于較好水平,其中,縣道345 km,鄉道554 km,村道1 725 km,縣、鄉、村道共占到了公路總里程的79 %。
仁壽縣目前鄉村公路足以滿足鎮村通的通達性要求,但結構等級仍需提升,當前路網中仍存在大量低等級公路,四級公路1 699 km,等外公路1 066 km,四級及以下等級公路占到了公路總里程的83 %。另外,公路路面寬度也普遍存在不足,縣道22條,路面寬度普遍在5~6.5 m之間,其中以5~5.5 m的居多;鄉、村道92條,大部分為等外公路,路面寬度以3.5~4.5 m為主。縣、鄉、村道等級整體偏低嚴重制約了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
3.2 道路基礎設施改善措施
仁壽縣地處成都都市區,公路干道網絡已基本形成,與成都、眉山等周邊城市連接便捷迅速,但鄉村公路仍存在路網不完善、道路等級低等問題,不利于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的提升。通過對仁壽縣產業空間結構進行分析,結合地形地貌分析,鄉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提出以下改善措施。
(1)提升鄉村公路等級:將鄉村公路分為主要鄉鎮連接線和其他通村公路。鄉鎮連接線宜采用三級及以上公路技術等級,按照雙向2車道,設計時速30 km/h以上設計建設。其他通村公路盡可能采用四級及以上公路技術等級,路面寬度不低于5.5 m,路面為瀝青或水泥路面。同時,應考慮鄉村公路所處區域產業類型,合理調整鄉村公路技術等級和設計標準。
(2)增加道路交通安全設施:根據鄉村公路所處區域以及地形地貌,建議針對長大下坡、急彎路段、交叉口等事故多發路段,增設相應交通安全設施。同時,應考慮鄉村公路所處區域產業類型,調整交通安全設施設置的優先級以及技術等級。
(3)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建議當地交通安全管理部門加強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可以通過學習交通事故案例、發放交通安全手冊、設置交通安全宣傳欄等方式,增強鄉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識。
對仁壽縣各產業類型的典型鄉鎮和公路進行整理,如表3所示。
4 結束語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地實施,鄉村地區必然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然而,隨著近年來鄉村地區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交通事故已然成為了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因素。基于城鄉公平和協同發展的原則,為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地實施,需要進一步完善鄉村地區道路基礎設施,改善交通安全水平。基礎設施薄弱是鄉村地區交通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規劃中從交通安全角度出發,提升鄉村公路等級,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設施,是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重要措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產業體系在不斷調整,正逐漸由傳統的農業產業類型向多種產業復合發展轉變,通過分析各不同產業類型區域交通需求與特征,提出交通安全改善措施優先級排序,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最大化地改善鄉村地區交通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玲琦, 徐琳, 高嵩. 農村道路交通安全問題分析及改善措施[J]. 華東公路, 2019(2):120-122.
[2] 何凡. 農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技術研究[D]. 重慶:重慶交通大學, 2012.
[3] 陳強. 云南鄉村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措施研究[D]. 重慶:重慶交通大學, 2016.
[4] 陳金山, 常宇, 郭建鋼, 等. 我國鄉村道路交通安全現狀及對策研究[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12(6):14-16.
[5] 趙琳娜, 肖鵬飛, 戴帥. 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發展趨勢及管理對策研究[J]. 湖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8(2):6-11.
[6] 林澍興. 福建省農村道路安全管理的研究[R]. 2017.
[7] 楊忠艷, 夏安玲. 昆明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路徑研究[J]. 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 2018(4):40-41.
[8] 宋圭武. 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的基礎[J]. 國家治理, 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