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周逸影








在快速城市化及大規模舊城改造的浪潮中,城市古城格局被破壞、歷史文化遺跡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樓聳立、馬路交錯的城市森林,城市文化缺失、特色模糊已成為國內大多數城市的通病。文章以成都與紐約兩座城市為例展開對比研究,通過對街巷、建筑、廣場、公園、標志五個特色要素進行特征描述,追溯紐約其城市空間特色形成的原因,從而在政策研究、規劃編制、平臺構建三方面提出成都空間特色塑造的建議。
城市意象; 空間特色; 對比研究
TU984.11+3?? A
[定稿日期]2021-09-07
[作者簡介]張薇(1989~),女,碩士,工程師,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
1 空間特色要素提取
1.1 空間特色概念解析
對于城市空間特色的理解,易與城市特色相混淆,城市空間特色可概括為不同城市空間形象個性與特征的表現,包含獨特性、認知性(審美性)、公共性、整體性等方面的內涵。區別于城市特色,城市空間特色更強調物質空間載體,可進行人為塑造。
1.2 城市意象理論與空間特色
20世紀60年代,凱文·林奇將城市意象的物質形態歸納為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五類元素,他強調城市意象的可讀性、公眾性和可意象性。
(1)城市意象的可讀性與空間特色的認知屬性:人們通過使用空間而形成經驗,并在腦中不斷完善、修正,逐步形成城市印象,那些讓人萌生與眾不同的印象,即可謂之特色。
(2)城市意象的公眾性與空間特色的公共屬性:城市意象應忽略個體差異尋找大多數城市居民心中所擁有的、達成一致的“公眾意象”,空間特色也應更強調大眾的共同認知。
(3)城市意象的可意象性與空間特色的特征屬性:可意象的城市能引起人們視覺、聽覺各方面感官的高度關注,通過參與城市空間形成獨特的情感印象,即是空間特色鮮明的城市。
綜上所述,空間特色是城市意象的一種獨特體現,它本質上等同于城市意象,借助城市意象理論可以更科學、全面地解讀城市空間特色。
1.3 空間特色要素提取方法
本文以城市意象五要素為線索,對成都、紐約空間特色要素進行篩選,識別出兩個城市共有的特色要素,形成空間特色對比研究框架(圖1)。
下文,將在空間特色對比研究框架下,通過紐約城市空間特色營造實踐與成都進行對比,總結經驗,以期尋找適合成都的空間特色營造方法。
2 成都、紐約空間特色對比
2.1 街巷
街巷是城市空間特色中的主導元素,人們通常通過街巷網絡的感知來形成整體的城市意象。
2.1.1 肌理
紐約于19世紀初,為適應城市高速發展及土地價格猛漲,在曼哈頓島上規劃形成了棋盤式的路網結構,東西長、南北窄的矩形標準地塊構成了規律的肌理特征,成為了曼哈頓的標志。
而成都在古蜀時期,古人為爭取風和陽光,建立了北偏東30°的軸線方位。明代,在成都城正中筑蜀王府,即皇城,道路按正南北向形成。清代,在城西筑少城,道路成“魚脊骨”狀。大城則保留北偏東30°的獨特走向,成方格網狀。由此,成都形成了保留至今的皇城、少城、大城“三城相重”的特色城市肌理(圖2)。
2.1.2 尺度
紐約曼哈頓島在矩形標準地塊的劃分下,形成了尺度均質的路網。街區尺寸約80 m×200 m,街道寬度南北向約30 m,東西向15~20 m,是“小街區”的典型代表。同時,密集的高層建筑強化了垂直與水平方向的對比,使得街道越發狹窄,成為識別街道的個性特征。
而成都擁有以玉林、寬窄巷子、水井坊為代表的傳統街巷空間。街道間距90~200 m,街道寬度約4~6 m,建筑高度不超過24 m,空間尺度宜人,展現了成都安逸閑適的街市生活場景,已成為成都慢生活的標簽。但同時,向外擴張的新區卻伴隨著街廓長度和街道寬度的不斷增加,街區尺度逐步失衡(圖3)。
2.2 建筑
建筑作為城市空間特色中的主要實體組成要素,是界定公共空間、強化空間識別度的重點。
2.2.1 整體風貌
紐約曼哈頓島形成了以歷史街區磚紅色為基調、現代建筑多元化的整體風貌特征,并沿哈德遜河展開了中間高、兩邊低的優美天際線,城市輪廓明顯,具有強烈的意象特征。
成都雖然具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但留存下來、成規模的風貌片區較少,現代建筑在舊城內遍地開花,古城風貌已不復存在。同時,建筑高度的一般高,導致中心形態不突出,城市輪廓模糊(圖4)。
2.2.2 建筑群
紐約有著多元功能主題的公共中心,如商業中心洛克菲勒、金融中心華爾街等。這些中心以某一主題功能為主,在一定區域內聚集了大量同一主題的公共建筑。公共空間的精細化、建筑形式的多元化、活動內容的多樣化為公共中心注入了人氣與活力。
相比于紐約,成都的公共建筑群卻少了這樣的多元化與活力。在成都,沿人民北路及南路形成了一系列以商業、休閑運動、交通樞紐為主題的公共建筑群。這些公共建筑群通常主題集聚度不夠,多以單純的商業綜合體為主,缺乏多元化的功能植入(圖5)。
2.3 廣場
廣場是人們文化交流、經濟活動的場所,是城市藝術氛圍、文化特色的展現。
紐約有著新聞、節慶、紀念、體育等多元的主題廣場,如被稱為世界窗口的時報廣場、紀念911事件的歸零地、富有藝術氛圍的華盛頓廣場以及景觀精致的聯合廣場等。這些廣場圍繞主題展開豐富的市民活動,為廣場增添人氣與活力,成為人們感受紐約文化的重要途徑。
相比于紐約,成都缺少彰顯城市豐富文化的場所。天府廣場作為成都重要的禮儀空間,在設計中融入了城市特色內涵,但由于尺度過大,空間缺乏精細化、人性化的設計,難以聚集人氣與活力。其他廣場多為交通性或商業性廣場,如火車北站站前廣場等(圖6)。
2.4 公園
公園由于其優美的景觀環境、開敞的空間形態與周圍城市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成為城市空間特色識別中重要的景觀節點。
紐約公園數量較多,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9 m2,為紐約創造了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且分布均勻隨處可見公園、綠地,平均1 m2有9~14個公園。
成都的公園數量較少,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4.7 m2;且分布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二環以內,新區較為缺乏(圖7)。
紐約公園類型豐富,空間尺度多樣,景觀設計精細,是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場所。以中央公園為典型代表,它作為紐約的中心綠肺,為市民提供了多樣的戶外空間,城市中心大尺度的“留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在公園設計上,紐約公園尊重原有場地特征,在此基礎上進行新功能的注入與景觀的設計。
成都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公園多依托歷史事件、文化要素而形成,具有鮮明的古典園林特色,如杜甫草堂、武侯祠展現了成都的文化,營造了相對舒適的空間。相對于紐約,成都公園對于文化及場地特征有所保護,但展示與利用不足,沒有針對舊空間注入新的功能,同時,缺乏精細化、人性化的景觀設計,導致公園缺乏吸引力和人氣。
2.5 標志
標志物由于其與周圍要素形成對比或處于明顯的區域位置而具有可感知性,標志物與歷史文化相聯系、具有象征性特征或具有特殊的意義。
紐約擁有很多世界級標志物,如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布魯克林大橋,象征著美國的自由、民主、和平的自由女神像,以美國金融中心而聞名的華爾街標志銅牛雕塑等。除此之外,紐約街頭隨處可見的藝術品也傳達著這座城市濃厚的藝術感。
成都現有標志物如坐落于府河的廊橋和九眼橋、聳立于府南河畔的電視塔、跨越天府大道的天府立交,均體現了成都的特色。但相比于紐約,成都缺乏彪炳于世界的標志。同時,標志物設計缺乏藝術感,對成都文化特色的利用和展示不足(圖8)。
3 紐約空間特色原因追溯
通過對比可見,紐約在各個空間層級都形成了意象鮮明的城市特色,空間特色感知度高,地域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追溯其形成的背后原因,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3.1 細致化的規劃管理條例及多元的控制引導手段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前提
為在街道兩側形成多元化、互動活躍的沿街界面,《紐約區劃》規定了建筑后退距離與曠地率來保障街道的采光、通風條件,為公共交流的開敞空間提供了可能性。同時,通過制定專類指導手冊《紐約街道設計手冊》,為城市街道的設計提供了多元的工具箱,明確設計流程及審查部門清單。
針對如時報廣場這樣的特殊區域,在《紐約區劃》中制定特別區劃要求來控制其開發建設,并放開燈光、廣告牌等要求,為其個性化的特征預留可能性。
3.2 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國家基金保障了城市特色元素的保護與塑造
對30年以上具有歷史、審美等價值的建筑、構筑物、藝術品等,紐約授予其城市地標地位,通過成立地標保護委員會,頒布《城市地標法》,對有特色的地標予以保護,有效地留存了城市記憶,帶動了旅游、經濟價值的增值。
同時,針對城市公園、公共藝術品等這些對城市特色塑造有影響的要素予以國家基金支持,從國家層面推動特色空間營造計劃,見縫插針式地在城市空間內融入特色內涵。
3.3 完善的政策引導及獎勵機制激勵市場主動提供優質公共空間
針對城市公共建筑,紐約政府建立了POPS(私有公共空間)激勵機制,通過給予開發商容積率獎勵的政策,鼓勵其增加公共開敞空間的面積,并通過獎勵規則的不斷細化,提高空間品質,保障公眾室外活動的開展。
為推動城市公園的建設和棕地的再利用,政府同樣通過多種獎勵政策,來鼓勵對廢棄地或灰空間的功能置換,提高空間環境品質,從而激發區域活力,加強社區凝聚力。
3.4 政府部分決策、管理權利的下放,為藝術文化的誕生提供空間
在紐約廣場、公園的建設與管理中,非營利組織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政府僅作為政策和資金支持者,為空間發展保留自由性。
例如,紐約高線公園,政府通過部分管理權利的下放,從最初的倡導保護到最后的管理與協調,非營利組織“高線之友”承擔了全過程的工作,成功地將廢棄的高線鐵路改造為了公眾喜愛的公園。還有紐約時報廣場的復興就得益于非營利組織的建立。
3.5 貫穿于各個階段的公眾參與保障城市空間的人性化和可持續化
在紐約公園建設的全過程中,公眾參與貫徹全程,從設計、建設到監管,有效地保證了規劃設計與公眾需求的全面結合。紐約標志物的設計、建造,也通過公示及聽證會等方式,保障公眾參與決定公共藝術品的權利,有效地促進了紐約標志物的多元化與特色化。
4 成都空間特色塑造建議
成都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匯聚著多元的文化類型,卻在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浪潮后,逐漸喪失了其城市魅力,城市出現了歷史文化名城感知度低、新興文化特色模糊等問題。而紐約作為新興城市,雖然建城時間不長,卻憑借著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營造出強烈的城市整體意象,在城市空間的各個層級彰顯著其都市魅力。
成都與紐約相比,雖在城市地位、經濟規模、歷史文化上都大相徑庭,但在城市空間的特色塑造上卻有著共通之處。借鑒紐約城市空間特色的塑造經驗,成都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政策研究方法,推動地塊開發激勵機制、城市地標保護、公共藝術品建設等方面的專題研究,彌補法律及管理條例上的缺失,為特色營造提供政策保障。
(2)在規劃編制上,對城市的特色空間區域開展城市設計,細化城市形態控制,強化公共空間設計。
(3)搭建“眾規成都”的公眾參與平臺,提高市民對城市特色的關注,建立起多方討論、共享設計的工作平臺,為城市建設注入多元活力。
參考文獻
[1] 凱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 華夏出版社, 2001.
[2] 王佐.城市公共空間環境整治[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2.
[3] 揚·蓋爾(JanGehl). 交往與空間[M]. 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2.
[4] 張冠峰. 論城市空間特色保護及其再塑[J]. 江西建材, 2016(9).
[5] 段進. 城市空間特色的認知規律與調研分析[J]. 現代城市研究, 2002(1).
[6] 高光志. 城市空間特色規劃的途徑與方法[J]. 門窗, 2013(12)
[7] 盧世主. 城市形象與城市特色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2003.
[8] 葉凡君. 城市空間環境特色規劃初探[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2007.
198450118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