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陽,王淑潔
(黑龍江商業職業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2019年4 月,依據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通知、教職成函【2019】6號文及教育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函【2019】19號等文件精神,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業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儲備。通過試點,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進校企合作。
“1”代表學歷證書,是指學生在學制系統內實施學歷教育的學?;蛘咂渌逃龣C構中完成了學制系統內一定教育階段學習任務后獲得的文憑,“X”代表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歷證書是學生在學校內接受教育并達到合格標準的證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畢業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憑證,反映的是職業活動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是學生在專業范圍內技術資質的證明。1+X證書制度就是指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高職院校是為我國社會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基地,從宏觀角度看,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有助于緩解我國結構性就業矛盾,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改革。1+X證書制度將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有機融合,對當前職業教育主要以學分作為學生畢業考核的衡量標準,是一個有力的補充?;?+X證書制度,促進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促使高職會計專業課程實現“書證融通”“課證融合”,促進高職院校與用人企業開展長期、有效、緊密的合作,不斷完善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從而提高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與用人企業會計人才需求二者之間的契合度,對于促進1+X證書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2019年新修訂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面向各類中小微型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會計專業人員職業群,能夠從事會計核算、會計監督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毙迾I年限為“2.5+0.5”的模式,即2.5年在校學習和0.5年修業頂崗實習。2.5年在校學習,主要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專業課程又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不足之處主要在于并沒有真正實現“課證融通”、“書證融通”,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性,校企合作之間聯系不夠緊密,工學結合落地實施較為困難。而1+X證書制度可以彌補人才培養方案的不足之處。
通過會計專業畢業生依據就業情況的反饋,發現會計專業畢業生能夠單獨勝任會計相關崗位的人數不多。原因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沒有真正在完成基礎教學后,有針對性、系統性地進行實踐教學,沒有讓學習內容與未來的就業崗位完全匹配。
筆者所在院校會計專業課程以《會計基本技能》、《基礎會計》、《政府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納稅實務》、《管理會計》、《經濟法基礎》、《審計實務》等課程為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在課程設置時著重考慮會計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培養,較為輕視會計職業素養的培養,而用人企業非常重視會計人才的職業素養,高職會計畢業生剛就業時容易因缺乏職業道德意識而犯錯。
實踐課程比例設置較少,實踐課程對于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應本著工學結合、精準育人的培養模式,因此,應加大實踐課程比例的設置。1+X證書制度的出臺有效的彌補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因為1+X證書制度中的“X”證書即由企業開發,因此能夠做到會計職業標準與課程教學標準相符合,使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能夠與用人企業對人會計人才的需求相符合。為了培養適應我國新時代社會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高職院校需對原有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進行調整,重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新設定課程教學標準,提升師資水平,優化考核評價體系。
教材是貫徹實施1+X證書制度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所選用的教材多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訓內容偏少,參編教材的成員多以高職院校教師為主,缺乏真正掌握一線實際工作的企業人員,校企合作中聯合開發教材的少之又少。教材中若未能及時反映產業發展新規范,未將與實際工作緊密相連的1+X證書制度融入其中,教材的實用性便會降低,同時也會影響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考核方式,這會導致教學目標和1+X證書制度的目標不能有機融合,會影響教學實施與教學效果。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商業的新浪潮已經到來,全新的商業模式將深遠地影響社會經濟體系。面對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企業乃至國家的技術實力、創新能力產業鏈、價值鏈之爭加劇,自始至終貫穿于整個產業鏈中的會計專業將繼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此經濟背景下,1+X證書制度應運而生。這將大大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步伐,緊握時代脈搏,以此適應未來我國高職會計專業的發展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在當今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之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秉承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宗旨,創建“課賽融合、書證融通、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在學校培養的會計專業學生能夠適應會計行業的變革,畢業與就業零距離,滿足用人企業對會計崗位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課程的設置普遍滯后,有些課程已與社會對會計的需求脫軌。在此復合型人才需求下,1+X制度應運而生。即1+X證書制度,通過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等方面的重大創新,將打通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之間的壁壘,解決我國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脫節的問題,加快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1+X證書制度,將平衡學歷教育與實踐性教學之間的差距,更好地培養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會計的實操能力,真正實現畢業與就業零距離。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專業課程與1+X證書制度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校期間即能熟練掌握做賬、對賬、票據開具、票據打印、電子報稅等一系列會計崗位的專業知識。深化校企合作,與用人企業對接,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用人企業對會計崗位專業技能的需求,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同時推動會計課程設置的改革。
樹立人才培養目標,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承德技雙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特別是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系統掌握會計學領域的會計核算、分析和監督等專業知識,以培養符合1+X證書制度要求的、面向各類中小微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會計專業人員職業群。
合理配置課程資源,結合校企之間有經驗的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開發校本教材,促進課程標準體系的開發。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公共基礎課程所占比重較大,可適當減少一些公共課時,專業課程設置中相應減少理論課時所占比例,同時加大實踐課程比例,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將“1+X業財一體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融入到《會計電算化》課程中,同時將每學期為期一周的實訓周擴大為兩周,開設“1+X財務共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實訓周,以及“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實訓周。優化改革會計課程體系,逐漸打造以“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專業培訓課程”的課程體系,真正實現課證融通、書證融通。

首先,高職院校應立足于同用人企業合作的基本點上,促進校企合作教學,提高會計專業學生實踐技能的掌握,將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同實際工作的需求相結合;其次,教師應熟練掌握現代化教學軟件以及教學設施的運用,加強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
綜上所述,1+X證書制度的落地實施,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質量、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也能有效促進“三教”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