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科技蓬勃發展,人們在享受科技創造的紅利的同時不得不面對各種問題,其中人的異化就是無法規避的重要課題。作為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筆者在建筑制圖混合課程建設中將對這一問題的反思和警醒作為切入點,通過種種舉措和努力,在先進技術和理念的支持及指引下致力達到反異化的教育目標,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
關鍵詞:異化;反異化;灌輸;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本體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21世紀是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世紀,人類社會的發展因為科學技術的加持而獲得了加速度。但是,科學技術的過度介入也使得許多人成為它的奴隸。人類變成電腦、手機的附屬品,逐漸被機器統治,成為外在的異己的力量,也就是說人正面臨著被異化的命運[1]。異化的概念隸屬于哲學范疇,它的內涵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被填充,但究其內核可以從費爾巴哈以下論述窺其一斑:異化是主體(人)把自己的本質作為獨立的精神實體分裂出去,然后又將這個對象化了的自己的本質反過來作為自己的主體,作為限制、奴役、統治自己的異己力量[2]。這恐怕是人類當下所面臨的巨大問題之一,即被自身所研發的科學技術所羈絆、所奴役。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杜威曾說過:“學校對社會潮流應當有一種天然的免疫能力,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應當與潮流保持一種批判性的距離。”現在社會潮流呈現出物欲橫流、人本式微的發展趨勢,而此現象正是物欲對人的異化過程的體現。學校教育對異化應有一種免疫力,即具有一種批判性的認知。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位奮戰在教育戰線的普通工作者如何響應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己任,注重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守正創新、攻堅克難、守住教育者底線,加快高校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教育的現代化,落實教育強國、興國的大國戰略,同時追求使人民滿意的教育,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協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足于本職工作,避免在各個不同的環節出現異化現象,扭轉人本精神缺失而以實利主義為主導的高校教育的方向偏差便成了日常工作思考內容的重中之重。
1 異化與建筑制圖課程之間的關系
筆者所教授的建筑制圖課程是一門極其容易使人異化的課程,正是在這門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以反異化的指導思想一以貫之,才使其得以獨辟蹊徑,將平時的思考與授課方法、授課實踐相結合,解決傳統課程教學中的弊端,從而厘清在現存教學過程中的疑慮。在建筑制圖課程中,學生究竟學什么?怎么學?這兩個疑問關系到當下教育教學的目的與指導思想為何的關鍵性問題,所以也是課程建設的切入點。為什么說建筑制圖課程是一門非常容易使人異化的課程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建筑制圖是怎樣的課程談起。建筑制圖課程是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專業基礎課,作為建筑學相關專業的一種專門的表現方法,起到設計與建造之間溝通橋梁的作用。經過長時間的教學實踐探索,筆者對課程的目的與要求進行如下界定:建筑制圖課程旨在引導同學們了解與掌握建筑制圖“語法組織”的思路與方法,了解國家相關規范、熟讀建筑制圖相關圖符圖標,從識讀建筑制圖圖紙開始,到學會運用規范的符號和語匯進行建筑制圖專業語言的表達,最終為設計制圖表現服務。通過本課程的手繪制圖練習培養學生嚴謹、務實、高效的專業態度與素養,幫助藝術學背景的學生從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模式兼容轉換。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建筑制圖課程究竟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只要對相關專業稍有了解就能知曉制圖技能的掌握與否,關系到構思和設想的方案能否轉化為圖紙并能否最終交付工人施工、落地,它是起到連接創意構思與現實構建之間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作為一門專業的工程類的完整而系統的語言,其中又包涵建筑建造與施工的基本流程與邏輯,這有助于設計方、施工方以及其他各方無障礙地交流與溝通。最后,作為具有藝術學背景的學生的必修課,它同時將嚴謹、務實及實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和思維方法注入以創意、聯想、發散思維為主導的藝術生的思維方法中,對于環境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是很艱難同時又很痛苦的一個過程。筆者曾經針對低年級同學設計過問卷調查,了解同學們對所學課程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其中建筑制圖課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位于較低分值區,也就是說它是一門對于學生而言有難度,并且缺乏吸引力的課程。建筑制圖課程既然肩負如此艱巨的責任,同時又不受學生理解與歡迎,這就促使任課老師不得不去反省問題的根源。經過一段時間的迷惘和反思,最終發現上文所述的異化就是其癥結所在。
1.1 建筑制圖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導致人的異化
異化首先有一大特點,它是反人本主義的,建筑制圖課程內容本身枯燥、缺乏吸引力,如果僅僅按照傳統的授課方式,很容易使整個課程淪為教師單方面灌輸,學生被動接收信息輸入的過程。建筑制圖的相關知識點不論是原理還是規范,全是生澀的公式和規定,這些條條框框的規定與規范極大程度地扼殺了學習者的積極能動性、主觀創造性。從這一點出發看到的是對人本主義的創造欲和張揚的個性的異化,同時,整個過程單向輸出,基本上就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高高在上、滔滔不絕,但應者寥寥,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缺乏雙方的互動與交流。一方面,教師不知道學生是否了解與掌握自己所講的知識,而另一方面,具有藝術學科背景的學生也無法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枯燥乏味的相關知識點消化和理解上,這就是教師和同學之間教與學關系的異化,整個課堂變成了一種“走過場”的表演,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所以,利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授這門課程時,筆者可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會將原本就對所學知識興致缺缺的學生再度引入絕境,只有原理和規定,沒有好奇、缺乏興趣,更談不上突破與創新。
1.2 建筑制圖課程內容機械地傳達而導致教育內涵的異化
從另一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建筑制圖是一門傳授表達建筑工程語言的課程,所授內容中除了制圖基本原理以外,涉及大量的規范、規定,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將這些規范、規定作為檢驗課程完成度的標準,凡是能夠按章辦事、遵章繪圖的同學往往就能得到高分鼓勵。但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組成內容,它似乎和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相悖,扭曲和異化了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意義,從培養學生對本學科的濃厚興趣和高貴心靈異化成為知識的奴隸、機械的操作者與執行者。高等教育最終的目標并不僅僅在于將建筑制圖之術傳授給學生們,其最終追求的是將學生引入專業之道、成材之道,通往建設自身和社會美好幸福生活之道。專注技能的掌握已經成為傳統機械、片面的教學模式下檢驗學生能力和成效的一種考核方式,并且它會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和過程產生不必要的誤導。
2 怎樣才能引導教育主體在建筑制圖課程中的回歸
2.1 借助技術優勢反異化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的高度發展既使人們陷于異化的境地,同時它又是一種可依靠的方式和力量,以便于人們更好地展開教學、教育工作。隨著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不斷推進,大家都開始意識到它的優勢所在。既能充分利用網絡在線教學優勢,讓在線課堂成為知識傳授的重要渠道,同時還能為線下課程爭取大量的時間,起到強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互動的作用,這種通過師生互動進行知識探究、思辨與實踐的全新教學模式的優勢在當下日益凸顯。經過課程改革后,建筑制圖授課就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其中理論知識部分要求學生在線學習,并在課后通過自測練習達到教學目標,并且可以利用在線課程反復觀看的優勢,解決部分學生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而不適應、跟不上學習進度的痛點問題。線下課程則是結合各知識點進行研討互動和結合手繪的形式實踐,鞏固線上所學理論知識并應用的過程。這樣就使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即真正達成教育本體論。這種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不是解決傳統建筑制圖課程癥結的良方,借助技術的手段解決需要重復觀看,且利用傳統、機械的教學方法無法傳授的那部分教學內容,而線下課堂教學工作就圍繞著核心知識的展開與運用進行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得以回歸,不再在人際關系異化的途中漸行漸遠[3]。
2.2 由表及里,經由內容輸出的方式變革反異化
在建筑制圖課程專業語言傳授的過程中如何解決另一方向的異化,就不得不在傳授的內容及方式上下功夫,譬如在傳授規范和要求時不僅僅只滿足于知識的輸出,而是鞭辟入里,把規范和要求的來源梳理清楚,有針對性地將思路和基本方法傳遞給學習者,一改以往只講結果而不講制定的原理和邏輯的弊端。在講解規范要求時注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讓以前生澀、缺乏吸引力的知識豐富、厚重起來,同時建筑制圖的表達最終是為建造活動服務的,從終極目標出發,將靜止、沉悶、無趣的語言轉化為建筑工人活生生的建造活動。通過開展工地現場參觀、觀摩活動,將僵化、平面的知識立體化、豐富化,同時具有人性化的內涵和吸引力,將人本主義的內涵和實質,即人類文化與建造活動的過程完整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并且讓學生親歷現場一線體會制圖工作的重要價值以及勞動過程的艱辛,這樣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容本身特性所致的教育內核的異化,讓流于說教的內容轉變成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環境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所認同與接納。
2.3 通過正行達成正念的方式反異化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針對建筑制圖課程的反異化發現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即可以通過傳統手繪的方式進行建筑制圖的繪圖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內容,這種貌似被時代所淘汰的制圖方式實質上包含建筑制圖學科的精髓和靈魂,即嚴謹、自律、不畏艱辛。只有通過艱苦的訓練才能將建筑制圖所要求的基本素質內化為學生的個人素質,只有通過肌肉記憶才能使學生把以數據為依托的理性原則、以刻苦負責的專業精神和態度銘刻在心。在過往的教學過程中,在實踐訓練階段過度依賴電腦制圖,直接把建筑制圖知識通過電腦輔助AutoCAD應用程序來表現,導致學生缺乏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素養:職業精神。這也是被當代發達的科技所異化而導致的退變的一種,一切都來得過于簡單,以致大家都無法習慣嚴謹。只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建筑制圖表達的內在質素是本課程學習的另一重點難點,然后以端正的態度、不畏艱辛的實踐行動去面對、回應,才能夠克服藝術類專業背景的隨性、邏輯性較弱的缺陷,以感性思維模式為主導的思維特性將理性精神和尊重事實及數據的思維方法融合為一,成為打通感性與理性思維模式的合格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
3 結語
針對建筑制圖混合課程建設中反異化這一主題的思考與回應,人們不得不正視當下的這一關鍵性問題,即21世紀以來科技迅猛發展,異化這一焦點已無可回避,技術帶給當代人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把人們馴服、異化。而當下教育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是能否把人培育成為一種超機器、超生物、超工具的社會存在物,而不是機器的奴隸和僅能使用工具的存在物。那么在當下如此嚴峻的形勢下,高等教育仍然是對人教育過程中的一個環節,雖然更加專業化,教育模式也更加先進,其所起到的作用仍然是教育人、培養人。教育的目的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知識文化的傳承。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性活動,教學過程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學習與繼承過去先輩們總結出來的文化知識、哲學思想、科學理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動文化與科技的發展。另一種就是培養人的價值觀體系。高等教育一定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高學歷與高素質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所以高等教育側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用高尚的道德準則去要求自己、約束自己,這樣才能成長成為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所以,不管是文化知識的教育與傳承還是立德樹人的最終培養目標的達成,以反異化的視角切入,可以規避以往傳統教育中陳舊落后的固有模式,同時又要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完善健全的人本意識為原則,及時扭轉和厘清新時代生發的新問題、新情況,保障正確的教育目標及方向。
在建筑制圖混合課程建設過程中,有一點是貫穿反異化始終的核心內容,即回歸到以人為本主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回歸到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與任務中去。混合課程的建設才剛啟動,反異化的教育教學探索也處于起步階段,道阻且長,但行之將至。
參考文獻:
[1] 許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當代意義[D].上海:復旦大學,2003.
[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3.
[3] [美]帕克·帕爾默.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十周年紀念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6.
作者簡介:王渝柯(1976—),女,江蘇無錫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350550190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