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博文 李芃



摘要:在追求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傳統文化類節目承擔著重要的傳播責任。河南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憑借《唐宮夜宴》在眾多衛視節目中取勝,其中的人物形象設計是非常精彩的地方。文章主要運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宮夜宴》節目中傳統人物形象設計的創新點,從造型設計、服飾設計和環境設計三個方面分析該節目的人物形象設計。目的是探索傳統文化節目傳播的更多可能性,解決以往傳統文化節目呈現方式的單一化問題。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要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運用創新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突破原有的桎梏,實現繼承與創新的平衡。
關鍵詞:《唐宮夜宴》;傳統文化;形象設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唐宮夜宴》原名《唐俑》,是河南衛視于2021年春晚播出的一檔舞蹈故事節目,講述的是唐朝的樂師少女去唐宮赴宴的情景。運用現代智能技術進行了虛實結合的舞臺設計,加上“唐宮小姐姐們”的生動表演,吸引了很多觀眾的眼球,獲得了各界好評。網友們為了可以持續看到更加優秀的傳統文化節目,紛紛喊話讓各路電視臺“卷”起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的傳統文化節目滿足不了當今觀眾的需求。所以無論是節目的制作方式還是人物的視覺形象設計,河南衛視制作的這檔節目都是值得探究的。
1 《唐宮夜宴》傳統人物的選取背景
《唐宮夜宴》的主要人物是14名去赴宴表演的唐朝少女,她們的形象來源于收藏在河南博物館的隋唐樂舞俑。隋唐時期,樂舞盛行,樂舞俑逐漸增多,而唐朝是樂舞俑發展的鼎盛期。唐代的樂舞俑是其陶俑中形象最鮮明活潑的一種,多為女性,演奏的樂器也多種多樣。《唐宮夜宴》的靈感來源就是出土于安陽的隋代樂舞俑,她們的發型和服飾都很相近,面部圓潤,梳半高髻,穿高腰束胸裙。樂俑們手拿各式樂器,有琵琶、笛、五弦琵琶等,姿態各異。《唐宮夜宴》利用現代多元藝術賦予了她們新的靈魂,讓受眾仿佛置身于唐朝晚宴的歡樂氛圍中,給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表演。
2 《唐宮夜宴》傳統人物的造型設計
2.1 妝容與發飾
《唐宮夜宴》中的人物造型盡可能地還原了唐代的裝扮,主要表現在人物的發飾、妝容與體態上(見圖1)。在發型上,演員把雙髻高高地攏在頭頂,像展開翅膀想要飛翔的小鳥,這是唐代仕女和民間未婚女子的常用發型[1]。另外用紅色絲帶纏繞在發束上作為頭繩點綴,喜慶又不張揚。少女妝容是在唐朝女性中非常流行的妝容,叫作斜紅面靨妝。這種紅妝容是在比較白皙的面部打底上涂抹桃紅色的胭脂,然后在兩旁太陽穴處各加上兩道紅色彎月牙狀斜紅,在臉頰酒窩處點上胭脂。另外,花鈿作為古代女子的一種妝飾物,在唐朝非常流行。《唐宮夜宴》中的演員們便在兩條細長眉中間畫上了花鈿,再配上蝴蝶唇,將唐風展現得韻味十足。想要對傳統文化有所創新,必須遵從本源,《唐宮夜宴》中演員們的斜紅面靨妝便是對唐朝女子妝容的基本復原。
2.2 形態與肢體語言
如果只是單純地為了模仿而模仿,而沒有模仿到其中的精髓,就容易使效果停留在平面視覺上,觀眾在看節目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枯燥無味的機械感。所以在對斜紅面靨妝進行基本復原之后,還要考慮演員們的形態。唐朝審美觀念中的“胖”是指形態上的豐腴感。演員們想要達到臉部飽滿圓潤的效果,僅僅依靠化妝技術是不行的,因此演員們口含醫用棉球,使臉鼓起來,所以觀眾才可以看到舞臺上臉部圓潤又不失靈動的唐朝姑娘們。
除了外貌,還要考慮演員的體態。舞蹈演員不僅要有豐腴的體態,服裝還必須輕盈。因此專門為演員設計了塞有海綿的連體衣,演員們穿上后不僅達到了體態豐滿的效果,而且在做舞蹈動作時也非常輕盈。這些造型設計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觀眾看到了這些仿佛從畫里跳出來的唐朝姑娘們。體態豐腴優雅的唐朝姑娘們踩著小碎步,模仿著唐俑們夸張的動作,憨態可掬,在去演出的路上互相追逐,嬉戲打鬧,用具有親切感和趣味性的肢體語言在舞臺上向觀眾緩緩講述大唐的故事。不說一句話,卻盡顯其風采,這些肢體語言的巧妙運用也是《唐宮夜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 《唐宮夜宴》傳統人物的服飾設計
3.1 服飾款式設計
在節目表演中,優秀的服飾設計不僅是對古代審美的傳承,也是與現代審美需求的結合。《唐宮夜宴》節目中演員所穿的服裝便是經過設計的唐朝流行服飾。唐朝非常流行齊胸襦裙,女子上身穿短衫或襦,下身穿長裙,腰部束帶提升至胸部或者腋下,以此達到修身的效果,在唐朝仕女的穿著中更為多見[2]。齊胸襦裙主要包括交領齊胸襦裙和對襟齊胸襦裙兩種樣式。《唐宮夜宴》中的演員們穿的便是對襟齊胸襦裙,上身的短衫不需要交疊衣領,直接系到下裙中,束帶在胸線上打結,裙擺從胸部垂到腳下。長裙設計為兩層,里層是帶有光滑感的綢緞布料,外層是帶有花紋和褶皺的紗織布料。綢緞的質感和紗織的輕透感里應外合,舞動起來搖曳生姿。但單憑服裝的設計并不能夠體現出唐朝女性的豐腴感,所以把長裙改造成帶有海綿的連體衣是這套服飾設計的精彩之處。這樣的設計在讓演員看起來體態豐腴的同時,也方便演員做出舞蹈動作,讓這群唐朝姑娘更加靈動可愛。
3.2 服飾紋樣與色彩的設計
在唐朝女子服飾的紋樣中,寶相花是最常見的組合裝飾紋樣,其將牡丹、蓮花等花瓣和葉片拆解,再重新進行藝術排列組合[3]。寶相花的中心是花蕊,以此為圓心向外擴展排列。寶相花樣式飽滿華麗,通常具有吉祥美滿的寓意,因此也是中國經典的傳統紋樣。《唐宮夜宴》的演員服飾上采用的就是寶相花的組合紋樣,其呈星狀散布在紗織長裙上,花團錦簇,盡顯大唐的端莊之美。
基于唐代開明的政治文化背景,加上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唐朝女子的服飾色彩大多鮮艷明亮,這些絢麗的服飾彰顯了大唐女性熱情開放的心態[4]。唐三彩女俑(見圖2)是唐三彩中塑造得非常生動的人俑形象,其運用的色彩以黃色、綠色、褐色為主。《唐宮夜宴》演員的服飾色彩便是提取的三彩女俑配色,另加上同色系的紅色作點綴,雖是紅綠搭配,但降低了明度和純度,色彩更加柔和,胸前的紅色束帶隨著演員們的步伐搖曳擺動,在黃綠相間的紗織裙上非常亮眼,與黑色發髻上的紅色發繩相得益彰,凸顯了一種喜慶的節日氛圍。節目服飾的色彩搭配不只讓觀眾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讓觀眾感受到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4 《唐宮夜宴》人物形象的環境設計
《唐宮夜宴》的環境設計利用了5G和VR技術將中國傳統名畫從平面轉化為立體,并且將真實場景與虛擬場景結合起來[5]。在如此多元化的科技時代,虛擬技術并不是剛剛出現的新事物,但《唐宮夜宴》將其與傳統節目的舞臺表演巧妙結合起來具有創新精神。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與現代審美契合的舞臺盛宴,實現了人與技術的互動,這一突破也是《唐宮夜宴》成功的重要因素。
4.1 舞臺設計
《唐宮夜宴》節目中的舞臺設計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設計了四個舞臺轉場,給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視覺盛宴。首先開場是一片星空,表明了時間,繼而慢慢呈現14個拿著各式各樣樂器的唐朝樂舞俑形象。隨著音樂節奏的變化,迎來了第一個轉場,展現的是唐俑們在博物館復活的場景,制作方運用VR技術把博物館的文物投射到舞臺上,有婦好鸮尊、蓮鶴方壺等文物,還有《簪花仕女圖》《搗練圖》等歷史名畫。“復活”的唐俑小姐姐在博物館穿行,帶來了第二個轉場。舞臺場景轉換成了《千里江山圖》,唐俑小姐姐仿佛是從畫里走出來的樂師,踏著歡樂的步子去參加晚宴(見圖3)。第三個轉場是小姐姐在路邊水池“對鏡梳妝”,為即將到來的表演作準備的場景。此時響起了皇宮的號角,小姐姐們立即緊張起來,排著隊向宮殿走去,迎來了第四個轉場,整個舞臺是富麗堂皇的宮殿景象,唐宮小姐姐們便在這金碧輝煌的宮殿里為觀眾獻上了一段氣勢恢宏的宮廷舞。最后表演結束,舞臺場景又變回了星空,唐宮小姐姐們也變回了唐俑,結束了一場沉浸式的表演。舞臺四個場景的轉換伴隨著唐宮小姐姐們一氣呵成的表演,人物形象與現代科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對傳統文化節目的呈現水平有一定的突破。
4.2 燈光設計
《唐宮夜宴》節目中的燈光設計采用冷暖光交替的形式出現,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在表演的開頭和結尾,從上方打下來的光束照射在演員身上,周圍燈光保持全暗,這種冷色光的運用給人物增添了一絲神秘感,也意味著帶領觀眾進行了一場神秘的大唐之旅[6]。“對鏡梳妝”的片段運用的也是冷色燈光設計,只把燈光照射在演員身上,突出強調了演員的表情和動作,表現了大唐時代去參加晚宴的“打工人”的一種狀態,引發了觀眾的共鳴。第二和第四個轉場后的場景運用了暖色光,以塑造唐宮小姐姐們在赴宴途中歡樂的嬉鬧時光和盛大的唐宮舞宴。隨著舞臺布景和音樂節奏的變換,整體的燈光設計張弛有度,如同在一片神秘的宇宙中打開了通往大唐的時空隧道,隨著劇情的展開、燈光的變換,觀眾跟隨唐宮小姐姐們去參加了一場唐宮晚宴,直到最后燈光暗下,也意味著旅行的結束。
4.3 表演設計
《唐宮夜宴》由古典舞改編而來,在傳統的觀念中,提起古典舞,就會想到優雅的形態。但在《唐宮夜宴》中,唐宮小姐姐們可愛又有趣的表演打破了人們心中對古典舞的看法[7]。從“唐俑復活”到“宮廷盛宴”,故事情節符合線性發展,飽滿生動。再加上唐宮小姐姐們模仿唐俑夸張有趣的動作和表情,以及對盛唐時期女性活力的展現,整體的表演歡快又親切。《唐宮夜宴》運用現代虛擬技術,不僅做到了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也做到了臺上與臺下精神的交流。雖然沒有任何臺詞,但通過整體的表演設計,觀眾仿佛被拉進了一幅畫里,跟隨唐宮小姐姐們參加了一場歡快又激動人心的宮廷晚宴。很多觀眾說“這才是真正的傳統文化”,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唐宮夜宴》極具親民性的表演設計。唐宮小姐姐們踏著歡快的步子,嬉戲打鬧著去參加晚宴,路上不忘練習和梳妝打扮,這不正是我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儀式感嗎?所以打動觀眾的節目得以“出圈”,也是不無道理的。
5 結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歷史瑰寶,需要繼承與傳播,傳統文化類節目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更要與時俱進,不能一味追求復原。只有把追溯本源與時代創新相結合,才可以傳達出真正的文化自信,即做到守正和創新。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媒體日益發展壯大,傳統文化類節目作為一個窗口,呈現方式也要不斷更新。但虛擬技術只是一種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會不斷更新,傳統文化類節目能否在迎合年輕人口味的同時,穩住傳統文化的根基,能否做到繼承與創新的平衡,是藝術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吉峰.從《唐宮夜宴》看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播[J].莆田學院學報,2021,28(4):93-98.
[2] 王天鳳.淺談唐朝女子服飾品類[J].西部皮革,2020,42(1):84-85.
[3] 張艷清.基于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表達研究[J].藝術品鑒,2021(17):70-71.
[4] 龔語婷.唐代女性服飾色彩探析[J].西部皮革,2021,43(16):50-51.
[5] 郭佳靜.融媒體視域下傳統文化節目“出圈”原因探析:以2021年河南春晚為例[J].視聽,2021(9):46-47.
[6] 劉志鵬.舞臺表演藝術中舞美燈光的功能和作用分析[J].藝術評鑒,2019(6):179-180.
[7] 武艷.探尋《唐宮夜宴》的“出圈”秘籍[N].中國藝術報,2021-03-03(006).
作者簡介:劉博文(1997—),女,河南商丘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與媒體設計。
李芃(1963—),男,湖北武漢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38875019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