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消費社會中,不負責任的設計作品泛濫。設計的社會責任尤其重要,設計師需要重新思考設計的本質。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指出,設計以社會利益為價值基礎,針對大批量生產模式帶來的諸多社會及環境問題,強調設計要適應社會變革,為用戶、社會、環境負責,呼吁設計師關注被忽略的真實需求。文章基于帕帕奈克的設計倫理觀,通過其設計思想探討人性及人、自然與“真實世界”的解決之道,引出當代設計師的職責,旨在為當代設計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以及警醒中國設計教育。
關鍵詞:帕帕奈克;設計倫理;真實世界;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J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2-0-03
人類通過設計改造自然,以滿足各種生存需求,對環境造成了巨大影響。設計師必須具備社會責任感、道德感,通過設計使環境更加美好。設計不僅僅只為少數人服務,還要從人的切身利益出發,為多數人服務。帕帕奈克在《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中關于設計倫理的論述一直到今天還具有非常鮮明的現實意義,指導著當下的設計。
1 為真實的世界設計
為迎合當下市場消費潮流,很多時候設計罔顧人類長久利益,成為市場和資本謀取短暫利益的工具。去除設計的社會和道德責任,顛倒欲求與需求的主次關系,未來社會將變成一個過度技術化、沒有人情味的社會。帕帕奈克認為,“通過設計,人類可以塑造產品、環境甚至是人類自身,設計是人類所掌握的最有力的工具”[1]。在這個大批量生產的年代,許多設計只能滿足短暫的欲求,而忽視了真正的需求。為了更好地為大眾直接服務,設計師需要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為人的需要而不是欲求設計”也是帕帕奈克書中的核心思想。
1.1 虛假的欲求
帕帕奈克強調要為真實的世界設計,而不能為“虛假的”需求設計。“虛假”和“真實”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也意味著設計面對著一個真實的世界和一個虛假的世界。馬爾庫塞在其著作《單向度的人》中指出,“‘虛假的’需求是指那些在個人壓抑中由特殊的社會利益強加給個人的需求”[2],是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高速發展的產物。商業、經濟、技術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市場經濟體制下商業與廣告宣傳蠱惑人心,引誘消費者產生扭曲、攀比的消費心理,在購買時并不考慮產品是否合乎目的性的使用問題,使真正的訴求被掩蓋。帕帕奈克在書中提出五個神話和六個方向用以闡述設計的責任,這種被商業集團營銷出來的“欲求”正是他所批判的“大眾需要的神話”,這表明設計師要考慮其行為的社會責任,不能總用虛假的理由為自己開脫。
1.2 真實的需求
那些被市場精心操控的設計很容易使人獲得短暫的滿足,而“一個人在經濟、心理、精神、社會、技術和智力上的各種需求往往更難獲得”[1]。帕帕奈克在書中通過三角形理論探討設計存在的問題,解釋設計中缺乏社會承諾,強調設計師只關注三角形最頂端的那一小部分,忽略了群體的真正需求。其中包括為外科、眼科、婦產科以及醫院設備進行設計,現存大量的醫療儀器設計精密度都很低,而且價格高昂;為第三世界設計,針對貧民窟、農村、生活貧困的城市人口的生存問題和實際需要進行設計;為智障者和殘疾人設計,對那些肢體和精神長期損傷的人的教育和訓練有用的設計;為人類生存環境設計,自然群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
資本主義體制下,批量化生產、媒介控制、大眾廣告促使消費者進入炫耀性消費的怪圈,人們熱衷于購買昂貴卻不實用的物品,致使設計忽視了真正的需求。帕帕奈克所強調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并不是關注少數人的需求,為少數人設計。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一般性需求和特殊需求,貫穿生命過程的衣、食、住、行等物質需求,以及教育、交往、理想等精神滿足,這些都有設計的存在,設計也就貫穿生命的全過程,形成了廣闊的設計市場。值得警醒的是,設計滿足需求和欲望,但是非理性地滿足各種欲求即放縱,這種放縱推動了自然環境的惡化與社會的不和諧。帕帕奈克批評這種虛假的欲求及其背后的功利主義,倡議摒棄形式重于內容的曇花一現的“商業垃圾”。每個人都需要自由發展,欲求需要有克制地滿足,需要符合社會和人類的長遠發展需求。
2 社會利益:設計的社會和道德責任
帕帕奈克認為,設計必須是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指有益于人、自然與社會和諧,而不是成為利欲的木偶。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社會就已經開始基于裝飾問題探討倫理或道德,并展開關于設計責任的思考。先鋒設計運動代表人物約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密斯·凡德羅、格羅皮烏斯等人都對裝飾關涉的社會利益、道德問題展開了論述。針對裝飾問題進行了最激進、最強有力的批判的是阿道夫·盧斯,他認為裝飾是一種靡費,與社會經濟發展南轅北轍,從而阻礙了社會進程。盧斯發表的著作《裝飾與罪惡》是他設計理論的里程碑,“曾幾何時,人們用‘美麗的’來形容‘裝飾’。如今,通過我畢生的努力,這個形容詞變為了‘平庸的’”。其在書中嘲諷家鄉藝術,批判青年風格的繁縟裝飾,認為裝飾作為虛假口號的沖動欲望應該被抑制與拋棄。盧斯以尖酸的嘲諷對裝飾進行批判,這也使他成為20世紀極具爭議的人物,但盧斯并未否定裝飾美的屬性,他真正關注的是裝飾對社會倫理、文化潛在的影響。設計師要認識到設計的社會責任,“設計師有足夠的能力通過大批量生產進行謀殺”[3],這需要設計師超越自身的利益局限,從更廣大、更深遠的意義角度思考自己的責任。
2.1 擴展主顧:為所有人設計
在消費文化時代,大眾設計是一種標準化的追求市場利潤最大化的設計。在提倡標準化、批量化的現代設計運動中,作為主體的中產階級的社會影響力日益凸顯,“人人享有”的民主觀念成為標準化的一種社會需要,設計從為權貴服務發展到為大眾服務,這是一個進步的轉變。但是,現代主義的道德話語忽視了人作為有機體的必然需求,標準化的秩序遺忘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種“人人享有”的標準化顯然是一種夢囈,使設計師沉浸在以市場為導向的體制規定中,為迎合中產和資產階級的短暫欲求,忽視了殘疾人、老人、兒童、病人的真實需求。
誠然,每個時代都存在生存能力較低的人,他們不能公平享受公共環境帶來的便利。各種修復工具、殘疾人輔助設施大都被設計師忽視,甚至許多設施的設計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在手工藝時代,工匠可以根據殘疾人的人體尺度制作他們需要的支撐設施。但在大批量生產的時代,設計忽視了他們的心理感受和真實需要[4]。焦慮傾向的病人需要能夠讓人感到安慰的測壓儀器、老年人需要易開易合的家具。而這些“標準化”大眾之外的人聲音微弱、社會地位低下,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被忽視了。這些“標準化”之外的主體看似是不同類別的少數群體,但把他們的需求綜合起來實際上就是為大眾設計。這些復雜棘手的生活雜癥和亟待改善的社會弊病并非不能解決,這需要設計師超越私有的、個人的經濟利益去解決,需要國家、政府和大眾對于真實需求的認知和支持。
帕帕奈克提倡設計師接受并實踐“自留什一稅”。所謂的什一稅,是一個芬蘭詞,源于《舊約》時代,相當于英語中的“tithe”。中世紀,農民向基督教會支付稅金,將自己財產和勞動所得的十分之一收入用于濟困扶危,貴族、自由人拿出十分之一的收入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當下的設計師,可拿出十分之一的時間為人類的需求而設計,拿出十分之一的點子處理待解決的問題。把以前被忽視的領域作為新的設計方向,提供一種新的可供選擇的設計思維模式。
2.2 可持續設計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能源危機的爆發,生態瓶頸與環境保護問題進入人們的視野。在人類環境發展史中,有一批關于環境保護的科普名著對全球性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1713年,漢斯·卡爾·馮·卡洛維茨首次提出“可持續性”一詞。美國現代主義建筑師理查德·紐特拉在1954年出版了《通過設計生存》,他認為當代設計不應該以商業營銷為噱頭,強烈呼吁建立一種嶄新的設計思考方式,綜合考慮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重新思考應如何為生存設計。198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世界保護戰略》中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其目標包括維持基本的生態過程和生命支持系統,保護遺傳多樣性,確保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關系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報告《我們的共同未來》,首次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作出了科學定義,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帕帕奈克對于設計與環境的關注是從美國消費設計話語開始的,他批判了汽車制造商的“樣式循環”——有計劃廢止制度,他把這種大批量廢棄的模式稱為“面紙巾文化”。他譴責有計劃廢止制度與美國的商業結合,在利益驅動下操縱視覺刺激進行設計,使消費者處于被動狀態。社會、生態、經濟和行為緊密相連,自然與環境生態視角使設計學科獲得了一種新的發展契機,設計師應該擔負起對社會和生態變化的責任,對產品在將來的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后果作出充分考量,使設計行為從關注“效果”轉變為關注“后果”。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哲學家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用之有度”的觀點,這與帕帕奈克的觀點遙相呼應。先秦哲學家們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周易》中的“夫大人者,與天地臺其德,與日月臺其明,與四時臺其序”,就是指人對自然的適應。要求人要適應自然,肯定人與天地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與自然要達到互相成就、和諧相處的狀態。墨子提出“用之有度”的行為法則,其“儉節則昌,淫佚則亡”是對統治階級和新舊貴族“繁飾利樂”和奢侈生活的批判,認為衣食住行的用度要以人的實際需要為準,“去無用之費”。墨子以唯物的眼光深刻認識到資源與能源消耗之間不可調解的矛盾,呼吁拋棄“虛假欲求”,將設計重心放在環境可持續、民生等現實問題上,為更廣大的社會群體和人類的未來考慮,保持經濟適度發展,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和發展。
3 對中國當代設計以及設計教育的警醒
設計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行為,是人類的創造活動。人類按照自己的設計目標改造世界,設計結果反映著人的自覺意志。帕帕奈克對生態負責的設計思想是高瞻遠矚的,在社會、生活變革的高節奏下,設計改造世界、改造環境的作用日益凸顯,設計教育的倫理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階段,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現實意義。市場對設計倫理的忽視、設計教育價值的偏離、設計理論的發展滯后于設計實踐等現象值得學界關注。在高校開設設計倫理的課程,引導未來的設計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是當下中國設計界和設計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現實問題。
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關于教學改革的問題,“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設計教育一直與時代發展同步,包豪斯的教學體系適應工業化生產的大時代需求。當下后工業化時代面臨著新的問題,需要有一種新的體系來應對,創建適應當前社會現實的設計理論。傳統的設計方法、技術、材料也面臨著更新,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介入設計和教學,開闊了設計的視野。信息傳播方式的更新為設計提供了更多可能。這些都為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高校設計教育注重設計技能訓練,忽視了設計的跨學科特性,設計中涉及的多學科知識成為設計專業學生的發展瓶頸。帕帕奈克提出通用綜合的教育,認為學生需要一個廣闊的通用的背景,而不是把學生訓練成狹義的專家。他認為設計需求必定由跨學科的團隊實現,設計教育應該把學生培養成設計教育的“通才”,善于從綜合的角度全面分析每一個問題,全面考慮設計的整個過程。帕帕奈克鼓勵學生寬泛地接觸和從事不同種類的工作,通過理論支撐實踐讓設計更好地執行。這些觀點對于目前我國高校設計教育是一種警醒,設計教育的改革正在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探討。
4 結語
雖然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而設計》距今已有半個世紀,但是其中的諸多觀點對當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為真實的世界設計成功構建“人與理想世界的現實關系”,加強設計與日常的生活的聯系,與工業技術邏輯對接,設計師要具有環境生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推動設計朝環境可持續、人類更健康、生活更美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美]維克多·帕帕納克.為真實的世界設計[M].周博,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6,15.
[2]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張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6.
[3] 周博.維克多·帕帕奈克論設計倫理與設計的責任[J].設計藝術研究,2011(2):108-114,125.
[4] 周博.行動的烏托邦:維克多·帕帕奈克與現代設計倫理問題[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8.
作者簡介:曲藝(1998—),女,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38085019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