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國濤 李強 趙強
摘要:促進高校與區域經濟深入融合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新時代下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本文首先對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績效進行了總結,其次,探討了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效果取得的獨特路徑,最后,提出了沈陽化工大學“三定向”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三點啟示,即,高校科技特派員的融入機制、“一校一地一院”轉化機制和有效的政策保障體系。這對我國其它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 高校 科技成果 沈陽化工大學 ?“三定向”模式
On the Promoting Path and Experience of Loc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 Tak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JI Guotao? LI Qiang?? ZHAO Qiang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Province, 110159 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s become the internal power of innovation-l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summarizes the local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unique path of the local transformation eff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ree enlightenment of the "Three Orientations" local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that is,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ssioners "One school- one place- one institut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ffective policy guarantee system. This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local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tech achievements;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Three-orientation” mode
加速推進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是創新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根本保障,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程度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和創新水平。沈陽化工大學在遼寧省委省政府及各級相關部門指導幫助下,堅持以科技創新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積極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已發展成為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標桿和示范典范。2017年沈陽化工大學共轉化科技成果數量101項,在全國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中排名21位,2020年被列為遼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10強高校,創新性地提煉出成果本地轉化的“三定向”模式,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的高度關注。目前,關于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三定向”模式正進行深入總結和提煉以便進一步地復制和推廣。
1 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效果顯著
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根本障礙在于其產業化價值受到嚴重抑制[1]。沈陽化工大學堅持以本校科技成果深度服務化工產業需求和遼寧地方產業需求為使命,在尊重遼寧省區域產業發展基礎上通過對地方化工產業的深入了解與分析,打破了傳統科研成果轉化的線性模式,創新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機制,形成了訂單制推動下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三定向模式,其成效不斷凸顯。
1.1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日益顯著
近年來,沈陽化工大學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近100余項,省級和企業項目近1000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獎和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17項,發表論文4000余篇,申報及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100余項,大批科技成果在遼寧省企業推廣應用,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沈陽化工大學通過定向研發機制研發的菱鎂礦閃速輕燒技術,推動了遼寧省超千億鎂產業的升級換代,并建成了世界上單套規模最大的菱鎂礦輕燒成套裝置,實現了對煤炭技術和煤炭產業的引領發展,沈陽化工大學在菱鎂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實現了遼寧省菱鎂產業從資源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變。其次,沈陽化工大學科研團隊通過定向轉化機制解決了東北制藥集體股份的技術難題,每年為企業增殖近5000余萬元。沈陽化工大學通過定向服務機制實現的磺酰脲類除草劑工藝新技術每年為企業增利近4000余萬元。沈陽化工大學基于區域實踐的“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的三定向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模式[2]加速推進了遼寧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振興。
1.2 科研能力與成果轉化協同提升
沈陽化工大學引才機制日益成熟,學術影響力不斷提升。沈陽化工大學探索出了“圍繞一個領軍人物、培植一個創新團隊,支撐一個優勢學科,促進一個產業發展”的特色發展模式,形成“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優勢學科-產業發展”的閉環成果本地轉化機制,實現了學校科研能力和成果本地轉化的協同螺旋提升。
近幾年,沈陽化工大學引進“長江”“千人”“杰青”“973首席科學家”等5位國家級高端人才,柔性引進多位海內外學術型領軍人才,形成了促進我省重點產業創新發展的“振興學者”18人,成效顯著。“973首席科學家”許光文教授團隊入選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創業成立了遼寧金隆溪科技有限公司,破解了油頁巖煉制僵尸企業生存發展困境;“千人”張立新教授入選“遼寧省基礎科技工作者”并榮獲第九屆“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獎”;“千人”劉立志教授擔任中石化背景化工研究院首席專家、中石化集團公司高級專家;“長江”張義民教授入選機械工業創新領軍型人才;吳劍華教授團隊靜態混合反應技術為東北制藥集團每年新增產業5000余萬元。隨著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績效日益凸顯,沈陽化工大學科研能力也逐漸提高。2018年,學校獲批科技廳“遼寧省石油化工行業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獲批發改委“遼寧省高功能高分子薄膜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獲批教育部“資源化工材料與高端裝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目前,學校已經成國家級、部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技術轉移推廣中心等30余個,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日益成熟。沈陽化工大學基于促進區域產業發展的終端市場培育實現了高校科研能力與成果轉化的協同共生演化。
1.3 產學深度合作中推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效應突出
為促進行業特色高水平大學、雙一流學科建設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沈陽化工大學主動研判行業發展趨勢,拓寬、拓深與產業和企業之間的深化合作,積極主動承擔重大科研專項積極應用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轉化任務,在實踐中探索出了獨特的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產學深度合作模式[3]。一是自創公司與本地企業合作,推動成果迅速轉化。如許光文校長創辦了遼寧金隆溪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2019年與沈陽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遼寧紅陽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打造了1千億煤炭利用新技術企業并實現其對煤炭利用技術和產業的引領發展。二是沈陽化工大學積極與企業、研究院所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例如,沈陽化工大學和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通過建立研究院的模式,形成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三學校科研團隊與本地企業合作模式。例如,張立新教授團隊與沈陽豐收牧業技術轉化合作,吳劍華教授團隊與東北制藥集團的定向技術研發轉化合作等。四是,建立聯合實驗室,加速科技成果孵化。例如,沈陽化工大學先后與E+H公司,華晨寶馬建立聯合實驗室,并獲批了首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稱號。
2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的推進路徑
通過對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能力分析,發現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的績效實現主要源于3個路徑,即,頂層設計與制度安排的協同推進、搭建并深化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平臺與深化“三定向”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實施。
2.1 頂層設計與制度安排的協同推進
科技成果管理創新不僅需要有完善的組織化結構和考核獎勵機制,還在于有健全的科技體制機制[4],沈陽化工大學在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上進行了體制機制上的創新。頂層設計上,沈陽化工大學形成了以傳統優勢學科為中心,圍繞區域化工行業需求,在解決行業問題中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并做大做強傳統優勢學科的發展理念。為深入推進沈陽化工大學與區域經濟協同共生演進,基于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頂層設計理念,沈陽化工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機制改革。
政策與組織推進層面。沈陽化工大學是遼寧省具有自主意愿進行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16所高校之一,根據遼寧省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勵試點的工作方案》,沈陽化工大學結合學校實際,出臺了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2016年,沈陽化工大學擬定《關于報送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方案的函》(沈化大[2016]57號)致力于解決科技研發事業發展的創新人才激勵問題。2018年學校修訂《科技成果轉化試點方案》(試行),制定了《沈陽化工大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沈陽化工大學鼓勵師生員工科技創新創業管理辦法》(試行),并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為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制訂了相關為鼓勵學校教師推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政策。制定了《沈陽化工大學2017年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實施方案》和《沈陽化工大學專任教師崗位評聘的補充規定化管理辦法》兩則方案,對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人員,重點提高其科技成果在我省轉化以及產業化指標在職稱評聘和成績考核中的權重,提高收益分配比例,鼓勵學校教師創辦企業,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
構建高端人才引進機制,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學校黨委解放思想、高位謀劃,轉變觀念、頂層設計,提出了“匯聚人才、打造學科高峰,提高創新水平、增強服務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總體思路,制定了《沈陽化工大學高峰學科建設計劃》《沈陽化工大學騰飛學者推進計劃》《沈陽化工大學振興學者特聘計劃》,成功地聚集了我省產業亟需的高水平科技帶頭人和高水平人才。例如,沈陽化工大學全職引進的“騰飛學者”帶頭人成功打造了5大高峰學科,使學校在裝備可靠性與振動控制、綠色農藥創制與應用、化工降能與污染控制、碳資源分級轉化與利用等領域具有國際或過領先水平,成為科技強省的重要支撐。
2.2 搭建并深化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平臺
積極探索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創新科技成果本地轉化平臺。一是,搭建并深化互聯網的科技轉化平臺。沈陽化工大學充分依靠基礎信息設施,搭建互聯網科技轉化平臺,企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各個領域的科技成果簡介,研發專家、團隊經驗、擅長領域,并設有專業客服及時解答企業對科技成果的疑慮,該平臺可以實時處理大量訂單的對接信息,提高了成果本地轉化效率。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平臺。沈陽化工大學通過積極與企業、研究院所等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成為遼寧擁有校企合作平臺最多的高校。如,沈陽化工大學牽頭組建了遼寧精細化工協同創新中心、省精細化工產業技術聯盟、省石油化工產業校企聯盟、省精細化工產業校企聯盟、省縣域經濟服務業校企聯盟等5個校企合作平臺。截止2018年,沈陽化工大學校企合作平臺涵蓋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在內的校企合作聯盟單位已經超過200家,研發成果產業化35項,新增產值30億元以上;項目推介簽約120余項,合同金額超25億元;成果轉讓與開發項目80余項,可實現產值90億元。三是,創新地方產業研究院的成果本地轉化平臺。沈陽化工大學基于科技成果轉化“三定向”的工作基礎,深化了地方產業研究院的發展機制,以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沈陽化工大學與當地政府、當地企業建立“政產學研”密切合作的“一校一地一院”創新協作機制,實現政府主導,研究院將企業需求變成科技開發課題,學校將科技開發資源定向投放、進行技術攻關、形成科技創新成果并定向轉化。目前,學校與地方政府成立的地方產業研究院有15家。如,基于康平傳統塑編產業,建立了塑編產業研究院;針對法庫的陶瓷傳統產業,建立了陶瓷產業研究院;針對營口豐富鎂資源,建立了營口仙人島鎂資源產業研究院等。通過定向轉化機制,2017年沈陽化工大學建成10個校地研究院及轉化基地,共簽訂技術服務及技術開發合同85分,轉化科技成果130余項,技術交易額8200余萬元,帶動社會資本近6億元。目前,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平臺創新機制正處于探索和不斷發展研究之中。
2.3 推進并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三定向”模式
目前,沈陽化工大學“三定向”訂單式科技成果與成果轉化新模式已經由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向全國推廣(2019年1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廣第二批創新相關改革舉措的通知》(國辦發[2018]126號))。“三定向”全稱“定向研發、定向轉化、定向服務”,是指高校針對企業的研發需求,精準研發,為企業提供其需要的專業化知識輸出,實現高校和企業之間的無縫對接,全程跟進研發成果技術攻關,輔助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實現了以生產方向制定研發方向,以市場需求制定研發目標,以研發成果反向促進生產。三定向模式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內在機制在于能夠精準的切入市場需求,根據市場需求投放科技人才,研發設備,研發資金等科技資源,專款專用,解決了研究經費少,研發項目多等問題,并且研發經費也不再只依賴于政府的撥款,可以自主的吸引企業進行項目的投資。“三定向”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模式實現了訂制式研發、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質量、集成了創新鏈和產業鏈,實現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全流程服務。
3 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經驗借鑒
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能力的不斷提升關鍵在于:一是形成了“三定向”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二是構建了“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優勢學科-產業發展”的成果轉化機制;三是依賴于人才激勵視角下的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的政策體系。其具體的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經驗借鑒如下。
3.1創新高校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嵌入到融入再到協同發展
沈陽化工大學在傳統科技特派員制度[5]的基礎上,選派學校高端人才掛職地方科技副職,建立了高校高端科研人員與地方產業技術瓶頸的嵌入關聯和融入協同,有助于跟蹤并深入解析地區產業技術需求。自2013年以來,沈陽化工大學陸續向遼寧省有化工產業基礎的部分縣市及產業園區選派了16名化工類高學歷高職稱的高端科技人才,擔任科技副縣市長和產業園區副主任,定向服務于當地企業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沈陽化工大學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是指學校科技特派員嵌入到區域地方政府部門,然后融入到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研究之中,緊密研判產業技術需求,并進行終端市場培育,實現學校與區域產業的協同發展。高校科技特派員從嵌入政府部門再到融入產業技術研判,最后實現高校和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實現了沈陽化工大學“三定向”科技成果轉化。例如,葛鐵軍教授掛職康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指導當地塑編產業集群制定500億元發展規劃,建立了省級產品檢驗檢測中心,使園區企業由18家擴展到148家,產值由10億元發展到258億元;張永明教授掛職法庫縣經濟開發區副主任,組織申獲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獲得國家1.5億元資金支持,研發了遼白瓷及十幾個陶瓷新品種,指導企業完成2.3億資金技術改造,形成了法庫陶瓷產業基地;何偉副教授掛職海城副市長和海城菱鎂新材料產業基地管委會副主任,幫助獲批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稱號,獲得扶持資金3600萬,支持項目30余項。
3.2 創建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構“一校一地一院”成果轉化機制
產業研究院需要多領域技術力量的整合協同運作,具有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橋接功能。沈陽化工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的組織模式主要體現為“一校一地一院”機制,提高了高校科技成果的本地轉化能力和效率。依托沈陽化工大學“領軍人物-創新團隊-優勢學科”在遼寧省內不同地區建立特色產業研究院,形成“一校一地一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目前,已經建立了15個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如鞍山菱鎂產業研究院等,實現了高校科技成果的定向轉化和定向服務。沈陽化工大學地方產業技術研究院是集成果研發、轉化、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研發與轉化機構,已經實現了從“適應、服務”到“支撐、引領”的轉變。沈陽化工大學地方產業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實現了從基于政府引領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平臺到高校積極主導搭建平臺促進科技成果積極轉化的演變。劉瑞明(2021)等提出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科技成果需求導向不強、與市場脫節[6]。沈陽化工大學“一校一地一院”機制具有鮮明的產業化導向和應用導向,構建了與地方產業園區和縣域經濟發展的協同共生模式,但目前,仍處于積極探索與實踐檢驗階段。
3.3 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體系,推動基于科學的創業
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至關重要。沈陽化工大學依托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政策不斷完善本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的核心體系、技術體系、投融資體系、支撐體系和擴展體系。沈陽化工大學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特點如下:一是,政策主體范圍廣泛;二是,政策形式從方案、辦法、通知、計劃、管理辦法等多種多樣,目標指向鮮明;三是政策工具協調均衡。為推進與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沈陽化工大學持續推進基于科學的創業,深度融入地方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如,沈陽化工大學許光文校長親自帶頭創辦并組建遼寧金隆溪科技有限公司,促進了學校基于科學的創業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學校不斷由應用型大學向創業型大學轉型。
參考文獻
[1]孫金輝,李東.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撐創新:面向科技投資的價值釋放工程[J].科學決策,2021(7):112-123.
[2]聶鑫,孟召賓.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三定向”導向的探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1(8):93-96.
[3]紀國濤.促進遼寧省高校科技成果本地化轉化的對策研究[R].2020(12).
[4]湯偲愉,馬連峰.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創新思路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21(3):244-246.
[5]黃安勝,章子豪,朱春奎.中國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擴散分析[J].軟科學,2020(11):14-21.
[6]劉瑞明,金田林,葛晶,等.喚醒“沉睡”的科技成果: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困境與出路[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