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升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
融資是指一個企業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融資戰略是企業具體融資方法運用的依據,是企業為了有效地支持投資所采取的融資組合。融資戰略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如宏觀經濟政策、融資成本、資信條件等,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1]。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企業的發展前景、財務結構、經營戰略和競爭態勢等都不同。因此,企業應當在綜合分析內外部環境因素后,根據不同的生命周期選擇適合自己的融資戰略,從而實現企業的長遠快速發展[2]。
初創期,企業抗內外風險能力還比較弱,主要依賴企業本身的經營能力來生存發展。這個時期,企業產品處于開發或者推廣階段,盈利水平有限,現金流量波動較大,經營能力明顯不足,經營風險巨大,財務方面隨時面臨資金短缺的風險。因此,初創期一般選擇穩健型的籌資戰略,以較高的經營風險搭配相對較低的財務風險。
初創期企業的融資戰略選擇主要為自有資金和風險投資者。自有資金的籌資成本較低,財務風險較小,減少了股權被稀釋的風險,同時向投資者傳達了正面信息。風險投資者看重企業未來收益的高增長,即使目前的盈利能力不是很高,也愿意投資成長性較高的企業。由于債權性籌資存在較高的資本成本,會給企業帶來高的經濟風險和財務壓力;因此,這時最好的辦法是降低負債籌資所占比重,選擇自有資金和風險投資者[3]。
成長期,企業在快速發展時面臨著巨大的資金需求,如果前期存在風險投資者撤出的情況,企業將面臨更大的資金缺口。成長期是企業經營擴張的重要階段,此時應當加強市場推廣,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改進產品技術,從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目標是爭取利潤最大化,因此成長期應該選擇擴張性的籌資戰略。
成長期企業的融資戰略更多考慮外源籌資,如可以通過公司上市、增發配股、發行債券、銀行借款等方式籌集資金。成長期企業內部留存的資金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資金需求,由于公司在成長期已經有一定的資金積累、發展規模和籌資能力,可以為外部籌資提供基礎,因此成長期的籌資主要依靠外部力量來實現。證券投資者看好企業的發展潛力,愿意進行股票和債券的投資,而企業資信水平的提高使銀行借款變得更容易,企業可以綜合運用這些方式進行擴張性籌資。
成熟期,企業生產技術成熟,市場份額穩定,盈利水平較高,有穩定的現金流,管理制度已經逐漸完善,經營狀況相對穩定。因此,成熟期應該選擇相對穩健的籌資戰略,以控制企業的總體風險水平。
成熟期企業可以綜合運用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選擇多元化的籌資戰略,主要是注意籌資結構的合理性,在滿足資金需求的同時,盡量降低財務風險和資金籌集成本。由于內源籌資可以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和籌資成本,企業在資金實力較強、整體財務狀況穩定時,可以采用內部資金進行融資。外源籌資方面,企業應當充分發揮多元化籌資的優勢,既可以在證券市場融資,也可以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融資。

表1 某集團2008—2014年銀行借款情況(單位:億元)

表2 某集團2006—2014年企業債券發行情況
衰退期,企業市場發展空間有限,產能過剩,面對嚴峻的經濟狀況,企業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合并分立、資產分離等方式將有限的資源合理運用,使企業獲得新生。衰退期應降低企業的籌資風險,選擇收縮型籌資戰略。
衰退期的企業應優先考慮內部融資,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外部融資方面,需要減少負債融資的比例,此時企業可以采用股東投入、債轉股等方式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某集團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范圍為房地產規劃設計、開發和物業管理。集團堅持“質量樹品牌、誠信立偉業”的方針,實施目標計劃和績效考核管理模式,多年以來一直保持高速穩健發展,是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精品領袖。
1997—2006年,為企業的初創期,這一時期企業采取規模擴張的發展戰略,在此戰略的引領下,公司快速發展壯大,從1997年的第一個項目發展至2006年的幾十個項目。企業初創期的融資方式主要為內部融資,即分期付款、銀行貸款、施工方墊付資金、加快銷售回款。
企業早期開發項目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獲得土地,再以此土地進行銀行抵押貸款從而獲得項目資金。項目開工時,要求施工方墊付一半資金,等到項目開始發售時,給予購買者一定的價格優惠從而快速獲取項目回款。這種內源融資的方式迅速提高了資金的周轉效率,減少資金的籌集成本,加快了企業早期的發展[4]。
2006—2014年,為企業的成長期,這一時期企業的發展戰略由規模擴張轉變為“規模+品牌”的發展戰略,注重規模和品牌相結合,著力打造企業品牌價值。此階段的融資方式主要為外部融資,以銀行借款、發行企業債券、公開發行股票等方式為企業進行融資。
1.銀行借款
銀行借款是成長期該集團主要的融資方式之一,2008—2014年,短期銀行借款由4.2億元增長至205.89億元,長期銀行借款由97.79億元增長至555.39億元,銀行借款整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發行企業債券
2010年,該集團首次發行企業債券,以13%的票面利率融資13.5億美元。2010—2014年,集團通過發行四次企業債券融資121億美元,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3.公開發行股票
2009年11月5日,企業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主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股票的面值為每股3.5港幣,首發16.15億股,共募集資金49億元人民幣。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有兩點:第一,20億元港幣將用于支付土地儲備的價款,支持現有在建地產項目的資金需求;第二,其余的募集資金將用于償還恒大集團的相關貸款,特別是短期貸款,從而降低恒大集團的凈資產負債率。具體股票發行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某集團2009年股票發行情況
2014年至今為企業的成熟期,這一時期企業的發展戰略由“規模+品牌”轉變為“多元+規模+品牌”化的戰略。此發展戰略是由時代特點決定的。當今房地產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必須發展多元業務,提高企業的綜合實力,從而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此階段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是內源融資和外部融資相結合,融資渠道展現出多樣化的特點。
1.內源融資
2014—2019年,企業的留存收益和折舊與攤銷金額不斷增長,合計金額占總資產的比重自2016年以來穩定增長,說明企業成熟期后內源融資方式的重要性有所提升,2014—2019年內源融資的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某集團2014—2019年內源融資情況表(單位:億元)
2.債務性融資
2015年,集團首次在國內發行了一只票面利率為5.38%的五年期企業債券,共計發行50億元。2015—2019年,集團共發行9期中國企業債券,累計融資金額為685億元。
除發行公司債券外,2018年1月30日,企業與多個投資銀行訂立認購協議,發行本金總額為180億港元的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債券將于發行日起五年內到期,年利率為4.25%,持有人可于2018年3月27日至債券到期日前的7天期間,以每股38.99港元的換股價兌換本公司普通股,該可轉換債券的具體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某集團2018年發行可轉換債券情況表
3.權益性融資
自2006年起,企業分三次引入戰略投資者,通過三輪的權益性融資,共計融入資金近1300億元,具體如表6所示。

表6 某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情況表
資本是企業能否持續經營壯大的重要因素,而企業依據生命周期進行融資決策是資本能否實現有效利用的重要決定因素。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與逐步完善,企業的融資方式和融資渠道越來越豐富多樣,良好的融資模式是將企業融資與其所處的生命周期相匹配,選擇最適合企業當下財務狀況的融資戰略。
某集團發展中對資金的運用可以給其他企業的融資戰略一些啟示:初創期的企業應采用穩健的籌資戰略,以較高的經營風險搭配較低的財務風險,主要融資策略選擇為自有資金和風險投資者;成長期,為了加快企業的發展壯大,應采用擴張的籌資戰略,在融資策略的選擇上更多考慮外源籌資,如發行股票上市、債券融資、銀行借款等;成熟期的企業狀況穩定,應運用相對穩健的籌資戰略,此時,企業可以綜合運用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選擇更加多樣化的籌資模式;在衰退期,內部融資是企業主要的融資來源,企業應當格外注意財務風險,減少債務融資。企業應根據不同時期自身發展情況確定融資戰略,從而增強企業經濟實力,促進企業長足發展[5]。